收藏 分销(赏)

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98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37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古文字研究(34):237241,2022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董珊1993 年在辽阳市东电四公司出土的一件战国铭文铜鼎(见图 1),现在收藏在辽阳市博物馆。此鼎最初由李智裕发表(1),认为“铭文应为战国燕文字”,释为“成夫人”,第一字先阙释,后又怀疑释为“相成(平)夫人”,“相平”读为襄平。后来孙合肥又撰写文章(2),进一步肯定鼎铭是战国燕文字的观点,并且将铭文的第一字与李家浩旧释的“梋”字相联系,认为此字从“禾”、“肙”声,应释为“”,读鼎铭“成”为“宛城”,又认为战国燕官玺“梋阳都遽驲”之“梋阳”为河北临漳县(今邺城县)西阅马台的“宛阳”,认为鼎铭

2、“成”或者与“宛阳”有关,但文末又作游移不定之辞,说:“此宛城夫人鼎的发现,说明燕国徙居辽东后其属地或有名宛城者。”李智裕释“相平”读“襄平”的看法,已见孙合肥论文反驳,可以不论。在孙合肥的论文中,他提出了两种说法:1.宛阳属燕国说。邺城战国属魏,战国时代的燕国势力从未到达过今河北邺城。再看他所引证记录“宛阳”的文献,乃是引资治通鉴讲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虎,并不是先秦两汉文献,因此他的引证是无效的。2.“成”属燕国辽东说。照他的看法,“成”也许是文献失载的一个燕国地名。我认为,李智裕认为鼎铭属燕,以及孙合肥承此说法继续论证,其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从战国文字分域的研究来看,该鼎铭文不属燕系文字,

3、而应属三晋系文字。鼎铭虽仅三个字(合文一),但每个字都具有明显的晋系文字特点。第一字应释为“和”字。这种加两横的“和”字,见古玺汇编838、1534、1874、1878、2292、5110 等(见图 2),皆三晋私玺。由此可见,此字应与李家浩所释的燕系文字“梋”字图1238古文字研究无涉。古玺汇编 838古玺汇编 1534古玺汇编 1874古玺汇编 1878古玺汇编 2292古玺汇编 5110图2第二字“成”字,也具有明显三晋文字特征。和成夫人鼎 四年春平相邦铍(11694)玺汇 1308第三字“夫=”是“夫人”的合文(见图3),这种左右横置写法的“夫=”已见于:1.殷周金文集成1473号“夫

4、人”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图4);2.黄浚尊古斋金石集第219页(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原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平安夫人”器(见图5);3.河南沁阳战国墓发现的“平安夫人”盒铭文(见图6)。图3图4239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图5图6这三件器物,都是战国三晋器(3)。据上所引证,和成夫人鼎铭无疑属于三晋文字系统。这些铭文中,位于“夫人”之前的,都是封君称号。由此可见,“和成”也是封君的名号。战国封君的名号有两种来历,一种是美称,一种是封邑。我认为鼎铭“和成”应属于封邑名称。传世文献中,有两个“和成”,“和”或写作“禾”,“成”或写作“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禾成,以卒汉

5、五年初从,以郎中击代,斩陈豨,侯,千九百户。(高祖)十一年正月己未,孝侯公孙耳元年。(文帝)五年,怀侯渐元年。十四年,侯渐薨,无后,国除。”又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引自汉书补注上册第251页,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禾成孝侯公孙昔。以卒汉五年初从,以郎中击代,击陈豨,侯,千九百户。正月己未封,二十年薨。孝文五年,怀侯渐嗣,九年薨。元康四年,昔曾孙霸陵公乘广意诏复。”汉书补注:“先谦曰:据浊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钜鹿敬武、贳县之间,史表 昔作耳。史表 五年作二年。”水经注浊漳水:“(衡漳水)又东南,径和城北,世谓之初邱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耳为侯国。”水经注疏 云:会贞按,城

6、在今宁晋县东北。汉表 作公孙昔,此从 史表,全、赵同。戴改昔,而以耳为讹,失于不考。全云:和成乃王莽所分钜鹿之支郡,见于 东观汉记,在下曲阳,成 一作戎。而常山别有禾城,则公孙耳所封,莽更名鄗为禾成亭,是也。是 注 上言敬武,下言贳城,是钜鹿之240古文字研究和成,非禾成也。注 引 侯表,谬矣。守敬按:史记志疑以此注所指和城为是,谓表作禾成,于和字脱其半耳。成、城,史 汉 通写。全祖望所谓“王莽所分钜鹿之支郡”和成,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因发旁县,得四千人,先击堂阳、贳县,皆降之。王莽和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李贤注:“东观记 曰:王莽分钜鹿为和成郡。居下曲阳。”又 后汉书邳彤列传 亦同。全

7、祖望所谓“常山别有禾城”,见于 汉书地理志上 常山郡属县“鄗”下应劭注,云:“世祖即位,更名高邑。莽曰禾成亭。”战国秦汉鄗城遗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固城店村村南1500米(4)。据上引文献,在钜鹿敬武、贳县之间的和城县,即汉高祖所封禾成侯国封邑,马孟龙考订其方位在今河北省宁晋县苏家庄镇(5)。战国和成夫人鼎所见封邑“和成”也应该是此地。此和城在西汉后期废除,故不见于 汉志(6)。至新莽时,以上述战国秦西汉之和城为中心,分钜鹿郡北部和常山郡的一部分,新置为和成郡(郡治下曲阳),汉书王莽传 说王莽改制“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为应符命,王莽将临近故和城县的常山郡鄗县划归

8、和成郡,并改鄗县名为“禾成亭”(7)。这是全祖望“常山别有禾城”说的来源。事实上常山禾成亭之名晚出,汉初公孙耳禾成侯国封地应在钜鹿和城,全祖望误指为常山禾城。至东汉,禾成亭又改回为高邑(鄗),王莽的和成郡、禾成亭都是昙花一现而已。从地理形势上看,鄗与和成地区应先属中山国南境(8)。史记赵世家 记载赵武灵王三年城鄗,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又攻中山取鄗、石邑、封龙、东垣。此时的和成亦应落入赵境。赵惠文王三年赵灭中山之后,在这一地区设有封君。例如,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元氏县下师古注:“阚骃云:赵公子元之封邑,故曰元氏。”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所以,和成夫人鼎铭之“和成”最可能

9、是传世文献失载的赵国封君名号。钜鹿和城的地名,原来根据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禾成侯”可以追溯至西汉初年,现在据重新考订的和成夫人鼎,又可进一步上溯至战国。2018年5月22日,藉由参加先秦史学会在辽阳举办学术会议的机会,我在辽阳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成科先生的协助下,观摩了这件鼎,又发现其下腹部另有一行浅刻大字铭文,过去未曾发表。试做摹本(见图7),可辨识为“安居翟”四字,字体属于秦文字(9)。由此可见,该鼎先属赵国封君,后又属秦人。这可能是战国晚期的秦统一战争中被秦人掠夺,又携带至辽阳地区,而埋入墓葬。墓葬的主人很可能就是这件鼎最后的主人。古代辽东地区是内陆通往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要道。历来的

10、考古文物工图7241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作,在朝鲜平壤,吉林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辽宁的辽阳、宽甸、朝阳、抚顺、大连等多个地点,曾发现过一些属于战国时代赵、魏、秦等国的战国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二十 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据这些记载,可见秦统一时似乎以辽东为最东北。不过,史记朝鲜列传又讲到:“朝鲜王

11、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从所发现文物的分布来看,秦与汉初对东北地区的统一战争,很有可能一直绵延到了朝鲜境内,燕、赵、齐等国家的残余武装以及战争难民,即经由上述文物分布所构成的交通路线,逃亡到了朝鲜半岛。附记:本文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研究项目“战国题铭研究”(G3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关于“和成”的地理考证,文成之后,曾得到复旦大学马

12、孟龙先生指教,使我避免了严重的失误。谨此申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注:(1)李智裕 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铭文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2年第9期第8182页。(2)孙合肥 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铭文铜鼎补释,江汉考古 2016年第3期第119120页。(3)“”应当读为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属县“茹”,汉书补注引一统志“故城在今宣化县南”,汉书地理志汇释 第404页谓“治今河北涿鹿县北”,所指位置相同。此地在燕、代边界,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王迁之后,赵公子嘉又王代六岁,其时茹县地属代。所以茹地的封君应属赵或代,“(茹)夫人”鼎铭属三晋。吴良宝平安君鼎国别研究评议认为平安君属魏或卫的可能性都

13、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平安君鼎铭都属于三晋文字系统。吴文刊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4期第8186页。(4)据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河北分册,文物出版社2013年,地图见上册第376页,说明见下册第714页。(5)马孟龙 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第4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6)汉书地理志下广平国有南和县,太平寰宇记卷五九河北道八邢州南和县下引水经注佚文“北有和城县,故此云南也”。“和成”之“成”应读为地名后缀“城”,所以“和成”在早期可以省称作“和”。(7)今宁晋苏家庄镇(钜鹿和成)与柏乡固城店村(常山鄗县)相距约44公里。(8)看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

14、1册第3738页“赵、中山”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9)秦封泥有“安居室丞”,又有“安台居室”,所以一般认为“安居室丞”是“安台居室丞”的省简,而“安台居室”是否可以简称为“安居”,目前尚无数据可以证明。所以,鼎底部秦刻铭“安居翟”的解释,暂且存疑。242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242244,2022北白鹅“大保匽中”器铭与南燕杨博2020年 4 月至 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的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村东的北白鹅墓地展开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两周之际的大中型墓葬9座,出土近50件有铭铜器(1)。因为在M3、M5和M6出土铜器铭文中发现了“中氏、匽姬、大保匽仲、匽太子、华

15、”等内容,发掘者认为此“大保”与召公奭有关。其长子就封在今北京琉璃河附近的北“匽”(燕)后,召公仍以大保身份留在宗周辅佐王室,今陕西岐山县召地为其采邑,其官爵和采邑后由次子继承,也就是铭文中的“匽仲”。平王东迁后,“匽仲”家族的采邑被封在太行山南的垣曲召原,属于成周的王畿之内。结合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墓地的时代应该在春秋早期,与平王东迁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同符。故而北白鹅墓地揭示的是平王东迁后,召公次子“匽仲”家族在成周的采邑所在(2)。得益于发掘者开放、细致与高效的工作精神,墓地所出相关重要的铜器铭文均有较全面地披露或公布(3),研究者亦得借以思索其族属为文献中记载的“南燕”之可能

16、(4)。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杜预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孔颖达正义:“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唯庄二十燕仲父见传耳。”(5)据此,学者已指出,春秋初期屡见 经 传 之“燕”均指南燕,自鲁庄公二十年,郑伯和王室时执燕仲父之后,南燕灭亡(6)。其地在河南省卫辉东南35里废胙城县,郑樵云:“胙氏,周公之后也,今滑州胙城是。其国为南燕所并。”(7)顾祖禹亦云:“南燕,今卫辉府胙城县。本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或曰胙为南燕所并也。”(8)在迁胙之前,学者认为西周后期其原“活动在今山西汾水流域春秋后南燕迁徙到今河南延津东北,并灭掉邻近的胙国,以其地为都”(9)。近

17、年有学者续就大雅韩奕、特别是春秋事语燕大夫章的相关记载,指出其故地当在山西闻喜、夏县之间,迁移的时间当在两周之际,或即在晋文侯二十四年(前757),晋灭韩之后(10)。北白鹅墓地时间在春秋早期,其地恰处在由闻喜、夏县至河南延津的必经之路轵关陉上,战国时“这条古道沿涑水河向东穿行山中,随后转向东南,取道垣曲、古城,径直向东到达济源”(11)。史念海曾指出春秋时晋国还曾整修过这条道路(12),说明这条古道在春秋及之前也是存在的。M3所出夺簋铭自云其为皇且(祖)中氏作器,而M5、M6组墓所出簋铭“匽大子、中大父”,鼎铭、盨铭得见的“大保匽中”,似均指明墓地最高级别的贵族称为“匽中”,这不由使人联想起

18、前述 左传 庄公二十年南燕仲父被执后南燕灭亡的记载。北白鹅墓地族属为姞姓南燕,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殉人和腰坑殉牲的葬俗问题,同时243北白鹅“大保匽中”器铭与南燕M1、M3的偶数用鼎也能得到圆融的解释。“偶数配列”是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的基本形式(13)。我们也知道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殷遗民特别是山东半岛到黄淮、江淮流域的诸东方族群与周人列鼎的器用方式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偶数用鼎”(14)。此外,“同姓不婚”在春秋时期仍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若墓地族属果为召公家族,则M3:10甗铭“虢季为匽姬媵甗”指明虢、匽(召)间的姬姓通婚,在春秋早期时仍觉抵牾。若为姞姓南燕,则如蔡侯鼎(铭图 2144)“蔡侯

19、作宋姬媵 鼎”、鲁侯匜(铭图 14923)“鲁侯作杞姬番媵匜”、郑伯匜(铭图 14946)“郑伯作宋孟姬媵匜”的辞例(15),是虢季为嫁入姞姓匽氏的姬姓虢氏女“匽姬”所作的媵器,是说似更圆融。大保很长时间都被学界认为与召公有关,这也是发掘者将墓地族属归为召公次子“匽仲”家族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大保作为官职并非仅是王官,诸侯国内也见设有大保的,如曾大保,考古发掘所见有同属春秋早期的器物,即枣阳曹门湾M43:3-4曾太保簠(16);随州周家岗墓葬出土曾大保簋(17),陈伟武介绍有曾大保簋(18),传世器还见有曾大保簋、曾大保盆等,可见仿照王朝三公之类的设置在诸侯国似应有不少存在(19)。由此

20、似不排除此处的“大保匽中”为姞姓南燕贵族所担任的王朝或诸侯国官职的可能。如是,对此前发现的“太保”诸器似亦有重新考量的必要。综上所述,北白鹅墓地位于传世文献所载姞姓南燕故地,墓地所出铜器铭文“匽中”与左传 所见“燕仲父”亦可建立联系;而殉人、腰坑殉牲和偶数用鼎的葬俗、以及“虢季为匽姬媵甗”所见“同姓不婚”的婚姻原则,均提示墓地族属存在有姞姓南燕的很大可能。无论其族属为何,北白鹅墓地的发现为研究两周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铜器铭文与墓葬族属的判定关系等均提供了重要资料。附记:小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17CZS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研究过程得到国家社科基金

21、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出两周封国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20VJXT019)的资助。(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注:(1)杨及耘、曹俊 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考古发现,中国文物报 2021年1月29日第8版。(2)杨及耘、曹俊山西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2020年发掘收获,国家文物局主编202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7681页,文物出版社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2、M3发掘简报,文物季刊2022年第1期。(3)除上揭发掘情况简报外,另可参见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两件有铭铜器,文物世244古文字研究界2021 年第 1 期;山西省考古研

22、究院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 M5 出土有铭铜器,考古与文物2021 年第3期。(4)在2020年12月9日举办的“山西两周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常怀颖即已将北白鹅墓地“匽”国铭文考释为姞姓南燕。韩巍 也谈垣曲北白鹅墓地的族姓问题(草稿)(“先秦秦汉史”微信公众号,2021年7月30日)综合考虑北白鹅墓地出土铜器铭文和葬俗等因素,为北白鹅墓地属姞姓南燕之说找到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读者可以参看。(5)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750页,中华书局2009年。(6)金岳 金文所见周代燕国论北燕非南燕余支,文物春秋 1990年第1期。(7)宋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 通志二十略 第50页,

23、中华书局1995年。(8)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 第16页,中华书局2005年。(9)阎忠 南燕国考,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63页。(10)王彪 先秦南燕国考略,唐都学刊 2014年第2期。(11)卢云 战国时期主要陆路交通初探,历史地理研究(1)第3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12)史念海 春秋时代的道路交通,河山集 第6970页,三联书店1963年。(13)汤毓赟 殷墟墓葬青铜礼器组合的新思考,江汉考古 2018年第2期。(14)杨博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东南文化 2021年第1期。(15)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第4卷第335页、第26卷第299、3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6)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 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5)M43发掘简报,江汉考古 2016年第5期。(17)随州市博物馆 湖北随县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 1984年第6期。(18)陈伟武 两件新见曾国铜器铭文考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曾国青铜器 第7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