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15教 法 实 践【摘要】有效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培养情感价值观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当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过程不规范、教学技巧不达标、教学评价较模糊等状况,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剖析,从美学视角以情入境,探索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美学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价值;困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5009804诵读是一种兼具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文学表达,是视听艺术与文学内容有效结合的产物,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性。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
2、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很多语文课堂上,诵读只停留在浅表,缺少“以情带声”,师生没有通过感官的冲击对文本深度挖掘,学生与作品、作者三者之间缺乏对话交流,缺少精神共鸣。因此,本文将通过剖析诵读教学美学价值被遮蔽现象提出若干美学视域下的教学策略。一、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美学价值没被重视(一)诵读教学缺乏对“美”的感知1.诵读流于形式,缺乏对文学作品审美属性的把握。文学作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内容美等美学属性,诵读则是链接文本与读者内心的桥梁。这就决定了诵读本身应是一种对美的体验与感知。诵读艺术通过视听的方式,激发诵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诵读的过程就是创设情境的过程,指学生能够化眼前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情
3、境,文本中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都能通过诵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获得艺术再现。课堂教学中的诵读,经常被当作一种手段和方式,而非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虽然有“读”的设计,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通过诵读本身的言态表达来唤醒学生的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情感。大多时候只是以“念”代“读”,和文本之“美”还存在隔阂,学生很难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2.“诵读”时间少,形式不够多样。语文课堂中,琅琅的读书声常被作为过渡的教学环节,而并非自然感情的迸发。学生甚至大多数教师往往只做到了“口发其音”“耳听其声”,并没有做到“通其情、意会其理”。受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与考试有关的书面性的内容生成,教材
4、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要么被照本宣科式的“念”所代替,要么被挤压。相比饱含深情地诵读,教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知美学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杨蕊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0982023/15教 法 实 践识点的讲解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读”的时间太少,且形式单一,因此“读”的美也就无从谈起。3.诵读内容范围具有局限性。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还没有改变以刷题和单个知识点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对知识点和考题的关注占据了绝大多数语文课堂,每篇课文需要23节课才能将知识点全部讲解完。诵读的内容仅限于语文教材本身,对教材内容的诵读也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知识点,更无暇顾及教材之外的经典诵读
5、材料,忽略了广泛意义的诵读在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审美情感力及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的价值。(二)诵读教学缺乏对美学价值的理解1.诵读应是形神兼备的美学活动。新的教学改革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教学,不再以死记硬背了解单个知识点为重点,更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当下仍有很多教师依然为背会而诵读,殊不知,诵读需要关注本文的文字美、画面美、形式美、意蕴美,诵读者通过有声地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娓娓道来1。它是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再创造,诵读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和再创造性体现着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大量的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受,打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从而实
6、现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诵读应是内在蕴藉和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诵读通过有声的语言呈现无声的文字,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从学科思维层面讲,大量的有感情的诵读更容易将学生一次次带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最终助推学生构建科学的语文学科思维。作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手法,缺乏美学思考的“读”,大多数只起到了了解文本的作用,没有发挥诵读本身的审美。诵读教学的功能被窄化、价值被遮蔽,教师单纯地理解诵读只是为了熟悉文本或者背诵和默写课文,而忽视了诵读对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诵读应是链接文本与审美的桥梁。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当代散文与诗歌,都离
7、不开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体悟,因而很难直接感受作品的魅力,诵读则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作品中的优美文字,感受作品字面的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体会其所承载的内容美、精神美、心灵美,并感受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三)诵读教学缺乏科学体系化的评价1.评价标准不统一。诵读是高阶的思维活动,注重个人体验感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呈现对文本的理解。而诵读作为综合性活动,学生的音色、音调、音准存在差异,对文本理解不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感情基调的拿捏和对语速轻重缓急的把控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师对诵读的理解也不同,有些注
8、重声音的大小,有些注重情感的张力,评价往往通过教师个人主观的认识来完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2.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读了”没有,并不在乎有没有“读到位”。这种只关注“读”本身而不关注效果的教学方式,忽略了“读了”与“读”之间的差距。发声方式、气息控制、体态语言、情感拿捏等都应是重要的评价维度,但在实际的诵读教学中,并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标准。教师的评价只有“读得好”或者“不好”,较为泛化,没有设置阶梯式目标,评价主体单一,生生互评和诵读者的自我评价并不规范,而且评价内容模糊,缺乏针对性。3.评价方式不科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叫学生朗读,而缺少身体力
9、行的示范。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影响,初中生对诵读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不了解专业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究竟读得好不好,读出了什么更是不得而知。教师根据0992023/15教 法 实 践自己有限的知识随意点评,大大削弱了初中生对诵读的兴趣,也割裂了诵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联。点评缺失、流于形式的教学评价既不具体,也不严谨,仅凭教师一时的主观臆断,缺乏规范、系统的理论指导。二、美学视域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策略(一)树立正确的“诵读”观,培养“诵读”的美感1.区分“念”和“读”的本质,关照审美属性。从语音学意义上说,“念”关注的只是发声与否,而“诵”和“读”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字正腔圆。在达到了诵读的基
10、本要求后,再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的诵读,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作者细微而充沛的感情2。但多数语文教师忽视了诵读的美学价值,将“诵读”简单等同于“念”。诵读是读者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具有阅读审美体验,在教学时需要为学生营造审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和审美情趣。2.提升诵读技巧,实现人文共鸣。语文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首先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读”来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教师首先应系统规范地学习诵读知识,不能只“读”骨骼而不“读”血肉。要设置阶梯式目标,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关注语音语调是否正确,音准节奏是否合适,包括语速的快慢、轻重的缓急等。此外,还要注重情感韵味是否把握到位,人物
11、的感情变化是否恰到好处等。通过对诵读技巧的学习,提高诵读能力,可以实现诵读者和文本的深层交流。例如,紫藤萝瀑布 一文,感情基调虽有哀伤但也有走出阴霾之后的坚强与生的喜悦,在反复诵读中要结合不同语境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3.开展美读活动,激发诵读兴趣。美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就是要将学习置于大的背景下,实现融合与贯通。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几首李白不同时期的古诗文作为群文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如初中教材中的 行路难 独坐敬亭山 月下独酌 等诗歌,在反复的对比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真正做到亲近文本,再结合诗人的生平,充分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同时,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
12、自行选择一位诗人,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诵读,通过对比诵读的方式知人论世,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构建语文学科思维。此外,还要保证学生的诵读质量和诵读时间,要充分利用晨诵午读,让学生尽情放声诵读。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如伴乐诵读、伴舞诵读,或诵读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二)提升教师诵读素养,挖掘诵读美学价值1.培养自觉诵读,提升诵读技巧。中国自古就有“言传身教”的说法,对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对学生多做一些科学的诵读指导。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范围较广,有些作品年代久远,有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隔膜。正确
13、处理停顿、重音、连读、韵律、轻重等技巧,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 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可以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将全诗分成两部分处理,前半部分的诵读节奏可以较缓慢,声音较低沉,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后半部分只有两句,但却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可逐渐加快语速,当教师以极富张力的语调朗读出那句点睛之句“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时”,文本走向高潮,学生也能够快速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中。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诵读的教学艺术。诵读是富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艺术活动,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阅读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对
14、文本的理解也有不同。语文课程标准 各学段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囊括了古往今来中1002023/15教 法 实 践外名家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李白豪放俊逸,杜甫沉郁而顿挫;苏东坡的作品多豪放和乐观,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则唯美而哀伤。只有确定诵读的感情基调才能理解文本深层内涵,用不同的语调诵读不同的文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真正领会作品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三)形神兼备,构建科学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1.丰富点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正音纠偏,学生的诵读要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清晰,
15、在此基础上,才能疏通文章大意,为下一阶段的深度对话做准备4。诵读的点评要体现生成性评价,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可制作“诵读评价记录表”,追踪学生三年的诵读水平变化,将“态势神情”“仪表形象”“诵读效果”等都纳入点评的范围,还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实现诵读评价多元化。2.根据文体选择诵读法,做到“因体成诵”。初中常见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实用类文体等,每种文体对诵读的要求都不同。如,古典诗词要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古诗词的韵味,读李白的 行路难 就要体会诗人感情的反复变化,最后在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体悟诗人的自我救赎;古代文赋则较为
16、注重气势和风格,读 岳阳楼记 就要读出诗人在悲喜之后超脱自我而达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现代诗歌情感饱满,不拘泥韵律而自由奔放,读 天上的街市 就要读出对旧世界的愤懑以及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之情。3.制订诵读评价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诵读不能仅仅以“好”或者“不好”来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丰富而科学规范。读音是否正确,语速是否恰当,重音是否明确,语调是否自然,感情是否得当等,都应作为诵读评价的标准。诵读评价要做到具体化、多元化,可操作性强。此外,还应关注诵读评价的即时性,不应脱离情境时间太久,要做到“一生一评”“一课一评”。综上所述,诵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诵读不仅培养了
17、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学生感受汉字的音律美时也感知了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既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学会感知美、体验美,进而理解美、创作美,最终落实到语文核心素养。对此,语文教师应意识到诵读真正的价值所在,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诵读教学方法,从而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周钢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69.3蔡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哪里生长九年级上册诗歌“活动 探究”单元的设计与教学J.语文建设,2020(15).4陈朝霞.朗诵艺术:从审美意蕴的内化到声音表象的外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编辑:赵玉梅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