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认同视阈下的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以“明清易代史事”书写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08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认同视阈下的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以“明清易代史事”书写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族认同视阈下的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以“明清易代史事”书写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族认同视阈下的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以“明清易代史事”书写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 0 2 3年1月 第4 1卷 第1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f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a n.2 0 2 3 V o l.4 1N o.1 关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研究有: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 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大发明”表述为例(清华大学学报,2 0 1 2年第5期);刘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 以“清朝史”叙述为中心(学术月刊,2 0 1 4年第3期);何思源,地理书写与国家认同:清末地理教科书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安徽史学,2 0 1 6年第2期)等。收稿日期2 0 2

2、2-1 0-2 4 作者简介杨宁(1 9 9 4),女,汉族,宁夏银川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宁夏银川一中高中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政治史;管庆鹏(1 9 9 2),男,布依族,贵州盘州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民族认同视阈下的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 以“明清易代史事”书写为中心杨 宁,管庆鹏(青海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8 1 0 0 0 1)摘 要民国是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建构和传播民族认同观念的重要渠道。南京国民政府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主要从明朝的衰落、清朝的勃兴、清初内政、清初扩疆等方面阐释明清易代的史事,

3、它具有构建民族认同的特定需求。除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外,这种特定需求还反映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论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共生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并不相悖,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不成熟的反映。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明清易代;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K 2 6;G 4 0-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4-2 2 7 3(2 0 2 3)0 1-0 0 4 7-0 5 教科书是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除传授知识、生活技能外,教科书还承载着政府对民众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历史教科书的书写具有时代性与特殊性,它“把既存的历史知识规训为既符合

4、统治要求,又不违背竞争时代潮流的 近代化 知识”1。近年来,学界对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政治和民族等认同方面已做过一些可贵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的叙述,就民族认同的构建做进一步的考察。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关于中国近代教科书最早的出现,一般认为与教会学校有关2。经清末新式教育的推行,教科书的发展有了新的改观。至民国初期,教科书的发展逐渐成熟,3其编写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民国政府对教科书的编写有明确的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4清朝颁行的教科书被禁止使用。中学历史的要旨是向学

5、生阐明民族进化、邦国盛衰和政体沿革等内容。在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培育新式的国民是民国时期教育的目标。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各项基础建设被提上议程。就教育方面而言,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三民主义教育,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倡议与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 9 2 7年7月公布 大学院组织法。同年1 0月1日,大学院正式成立,蔡元培任院长,大学院取代教育部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 9 2 8年,大学院颁布 中小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宣布成立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和文化界士人组成。该课程标准是根据国民党政府的党治需要所制定的5。

6、9月1 2日,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次年6月底完成起草工作6。其中,何炳松、顾颉刚与陈慈训等负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起草。考虑到先前常乃德草拟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际操作的不便7,陈慈训等人重新编写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分中国史与世界史在不同学年授课。中国史的分期问题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点。陈慈训认为“史事绵延相呈,本不易明分时期,只为讲习 便 利 计,始 寻 释 史 事 上 之 重 要 关 键 以 为 区74分”75。在陈氏看来,此中国史的分期有助于教学。于是他将中国史划分为上古(秦统一之前)、中古(秦到唐灭亡)、近古(宋到明末)、近世(明末至清末)、现代(清光绪末年以后)五期。这种分期

7、方式基本上与 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的分期相同,这可能与顾颉刚作为编委有关。但二者在现代史的划分上却有所区别,“标准”将现代史的开端划到光绪末年后,而顾氏的教科书 则将民国 的建立 作 为 现 代 史 的 开端8。暂行课程标准经各地中小学校试用后,于1 9 3 2年1 0月正 式颁行。后 经1 9 3 6年、1 9 4 1年、1 9 4 8年三次修订,但在分期方法上大体保持不变,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逐渐完善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教育部制定标准,由私人书局编写教科书,交由教育部审议通过后,再行印刷发行应用的办法,教科书的编写与发行逐渐丰富多样,各大书局争先刊印。在时人

8、看来,“教科书是书业中最大的业务”1 0,非常有利可图。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逐渐认识到教科书对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重要性,便着手统一教科书的编写与发行。1 9 3 8年,国民政府颁布 抗战建国纲领,规定:“各级学校各科教材与所用之教科书,为教学时最重要之工具,故对于教材之选择与教科书之编订,实与训练师资同样重要。今后各级学校所用之各科教材与教科图书,国家应另定专款,聘请有名学者及有教学经验之专家及教师从事搜集与整理,继之以编辑,以为教学时之工具。”1 1南京国民政府逐渐收回教科书编写的权力,并聘请有名学者和教学专家负责编写教科书。1 9 4 3年,教育部发布训令:“令自国定中小学教科书各科各册出

9、版后各书局编印之版本一律停止发行。”1 2“国定本”教科书从此逐渐在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结束了私人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历史。二、历史教科书中“明清易代”史事的书写明清易代史事的书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科编写的重点内容之一。明清易代的叙述与清初的“明亡之思”有关联。明朝末期的时人经历“变”到“天崩地解”的感受,在思想层面有诸多反映1 3。明清王朝更替,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明代以来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逢西方列强入侵,“明清易代之际那份道德的紧张感再次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1 4,成为革命派团结民众反对清朝的利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的书写者看来

10、,明清易代是客观存在的史事,明清之所以会发生易代,与明朝的腐朽有很大的关联。如 初中本国历史教本将明代的衰落溯源到明建国初1 5,新标准初中教本本国史 亦对明初皇帝的暴行进行揭露1 6。(一)对清兵入关暴虐行为的批判满族人散处于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明朝在满族人生活的地区建立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将黑龙江等流域纳入王朝的“版图”。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将进攻矛头指向明朝。初中本国历史教本 称“清太祖自统一东北一带后,即专力西侵,一方绕过山海关,侵略内地”1 53 1-3 2,把清军描述成暴虐的“侵略者”。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 对于清军的暴虐行为有详尽的

11、叙述:“皇太极遂发兵寇明,蹂躏河北、山东,俘人口四十六万而去崇祯十五年,清兵又入寇河北、山东,杀掠甚惨,到十六年夏方退去,又俘人口二十六万九千。”1 7此外,在叙述清军南下攻取南京时,将清军造成的血污累累、横尸遍野的惨状毫无讳言地揭露:“多尔衮派母弟豫亲王多铎(本作朵朵)南下,收降江北各镇,进陷扬州,杀史可法,大肆屠戮掠。事后令僧院焚尸,凡八十余万,未发见的还不在内。”1 72 3其中所称“八十万”死难者,应是采信 扬州十日记 中的记载1 8。显然编者对这些数据未加考辨就写入教科书,可见编者对满族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二)对清初内政措施的批判满族人入主中原是不可否认的史事,而清初内政措施却成为教

12、科书编写者批判的矛头。初中本国历史教本 专门从“猜防政策”“牢笼政策”“汉人满化政策”等方面阐述清初内政的不当之处。满汉不同种的观点在书中被反复强调。这种不同不仅是“异族”的身份,还是治理中国方法的不同。“满清虽是异族,但他们和六朝时代的五胡,唐以后的辽金元,其管理中国的方法完全不同。”1 74 2明清易代,汉族难免不服“异族”的统治而常有反抗之举,故而遭遇清朝的镇压。初中本国史教本 认为:“既派旗兵赴各地驻防,又常藉文字的细故,屡次兴大狱,以压制汉族的民气。”1 54 2其他教科书也从不同的角度批判清初内政,如厉行剃发、摧残士气以及仇视士绅等。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 认为:“清廷下令全国要

13、剃发结鞭,著满人衣冠,违者处死。”1 54 5此外,针对清朝实施的惠民政策,有些教科书的编者84将其理解为“也就不外是一种怀柔的手段罢了”,显然有失公理。(三)对加强思想控制的批判清朝统治者在笼络利诱汉人的同时,还加强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教科书的编写者认为纂修 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 是清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牢笼政策”。清廷征辟明末名儒,倡导“理学”,使得部分士大夫潜心于玄理的研究,无暇关注政治,以此来转移他们对世俗政治的抨击1 9。复兴高中教科书本国史 指出:清朝君主一方面表彰程朱,提倡理学,利用君臣名分以钳束天下;另一方面编纂古籍、开博学鸿词,以牢笼海内的士人2 0。大型图书的编纂既是

14、在保护古籍,也是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朱氏初中本国史 认为,大图书的编纂,把有革命思想的典籍收集起来,或改窜、或焚毁,使人们无从窥见,“这种比焚书坑儒更凶的控制政策,盛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般人在不知不觉中,把反抗的思想,渐缓和而甚至消灭”1 91 9。在康、雍、乾三朝,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对一切文字著述中有违背清朝统治的内容进行销毁或清洗,这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故而此种叙述饱含着对清朝思想控制和文化政策的抨击以及否定的态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虽从汉族主义立场对清初内政各项政策进行抨击,甚至强调满清对汉人杀戮与压制,但并非“实际上

15、对清朝统治持完全否定态度”2 1。(四)对清初开疆拓土与民族融合的肯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明清易代”的书写除批判内政措施、思想控制等外,在清朝开疆拓土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贡献多给予了肯定。教科书中对于清代开拓疆土的贡献没有争议,认为清代对于疆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如今国土的基础,更造就了由各个民族组成的新的中华民族。朱氏初中本国史 认为,清代的圣祖、世宗、高宗三朝是国威的发扬时代,他们先后开疆拓界,把国内的汉、满、蒙、回、藏等民族混合在一个王朝统治之下1 92 5。甚至有些教科书还指出满清入主中国,最有成绩的一件事业,是收抚了许多民族,扩张大部分疆土,现在的蒙古、青海、新疆、西藏,都是经过满

16、清的征伐,才归入中国版图,而在西南方面,还征服了安南、缅甸、暹罗及印度北边的尼泊尔、不丹两小部,可惜后来因外人的竞争,仍旧都失掉了1 54 8。总而言之,清代的武功,除安南缅甸未能收服外,实已造成中华完整的疆域,遗留后人,而且把中华民族扩大,合汉、蒙、满、回、藏、苗为一家,更不能不归功于清代1 73 7。虽然教科书的编写者对于清朝开疆拓土有较为积极的评价,但这些认识或多或少都含有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意味。在教科书编写者看来,清朝开辟贵州苗疆,“把土司改为州县,苗民悉同汉民一体待遇,深合融合民族之道”。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 评价清代的武功把“汉族文化因之普及,尤其是满族与汉族同化,已无甚区别

17、了”1 73 7。在清朝的统治下,各民族的婚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都发生联系,中华民族融合新的血液,民族的力量益见充实,这与清代的疆土开拓和民族政策不无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对于明朝灭亡时间的表达,各版本略有不同。以上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的书写具有所属时代的特定需求,对清朝入关的暴虐行为、内政措施和思想控制以及文化政策等的批判往往带有民族主义情绪和受到材料的局限,因此这些历史的书写虽各有看法,但多有失之偏颇之处。另外,此时历史教科书中明清易代史事的书写都强调清朝的建立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对清王朝开疆拓土和民族融合等贡献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三、历史教科书中民族认同的构建南

18、京国民政府是以国民党为首建立的党国体制政权。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运作过程中,党国体制改变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变成维护国民党统治的工具2 11 5 4。在建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过程,历史教科书发挥了重要功用。(一)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是塑造学生民族认同的法则1 9 2 9年,陈训兹等刊布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 强调:“研求中国政治经济变迁之概况,说明近世中国民族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以激发学生之民族精 神,并 唤 醒 其 在 中 国 民 族 运 动 上 责 任 的 自觉。”7补充到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以民族精神为现代民族生存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当注意在不平等条约未废除、中国尚未达到国

19、际上的自由平等以前,国民革命尚未成功。当时史学的共识贵在真实、公正,自觉排斥狭隘自大的民族观,追求中国民族自图生存的目标。如 高级中学普通科外国史暂行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写道:“讲习世界各民族的史94迹,足以纠正狭隘的排外的民族成见,养成博大的合作的观念与公正宽厚的精神。”2 22 4虽然这是外国史教材的课程标准,但也是教材起草委员会成员对于中学历史教育预期目标的直观反映。历史课程肩负着阐明历史上的光荣和近代被西方列强侵略的经过、原因,并激发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和培育民族自信自觉的精神的责任2 31 1。研究中华民族的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的光荣。这点在 新标准初中教本本国史 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该

20、教材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交通向所未有的发展盛举,实可称为第一次的海上远征队,郑和每到一处,便宣布中国的威德,拿金帛赐给当地的君主,如有不服从者,便用兵力去镇压他们,还擒获旧港的酋长陈祖义等,明朝的威权因此大震1 61 0 4-1 0 5。这显然是受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中国原本是西方殖民的受害者,然而为了表明中华民族也同样伟大,于是就找出中国历史上光荣的事迹来加以赞扬,实则是一种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思想始终是贯穿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主线,这与近代中国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有关。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借助历史教育的普及,向学生灌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以培

21、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将中国历史知识转化为强化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符号。(二)强化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论的意识“华夷”是传统中国固有的族类概念。明清易代,不仅是历史上政权更替的现象,更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华夷之变”,对于传统汉族士人而言无疑是一次社会意识的大动荡1 32 4 4。其背后是强烈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清末民族论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从排满向同化论转变的共识2 4。在同化论的观点看来,民族主义是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民族被汉族的文化所同化。1 9 2 1年孙中山在演讲中说:“我们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的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令同化于我

22、汉族。”2 5南京国民政府继承孙文民族主义思想,并有所发展2 6。汉文化是当时民族同化的重要工具,历史教科书中有诸多证据。郑旭编 新中华本国史 中写道“满人反而汉化,失去他们骑射尚武的本习,专讲文采风流”2 7。赵钲铎编 初中本国史,专有一节叙述汉满的同化现象:“(满族)渐致更变从前骑射尚武的习惯,而日趋文弱,此实为民族融合的好现象。因此满族所原有的种种陋俗,也就逐渐革除殆尽。”2 8可见,历史教科书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民族同化政策宣示的重要工具。蒋介石讲道:“我们中华民族是多种宗族融合而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2 9他

23、不断宣扬“国族理论”,公开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强化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的意识。(三)作为双重性的民族主义观的叙述从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的叙述,能看到编者的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与背后的政治原则是一致的3 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对民族主义的叙述包含着两个层面,分别是对内和对外的民族主义。对内的民族主义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强调清朝的建立是对汉人的残害、奴役和压迫,突出对满族人的谴责与抨击。在叙述清朝内政时,多用“满”“满清”等字眼,甚至将满族人看作异族人,而不是中国人,有时还将“清人”“满人”与“中国人”置于对立的两端。初中本国历史教本 讲清人极有政治手腕,极

24、明白中国人的心理1 54 2。因此,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的叙述多抨击清朝的内政措施和思想控制,以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对外的民族主义是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强调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合法性,承认清朝作为中国合法的代表,赞扬其对中国疆域开阔、促进民族融合、传播汉文化等所做出的贡献。初中本国历史教本 中述及清朝的扩张时,写道“现在的蒙古、青海、新疆、西藏。都是经过满清的征伐,才归入中国版图”1 54 5。历史教科书编辑者虽然对于清朝入主中原颇有不平之词,又不得不承认由满族人主导的清朝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在述及清朝对外开拓疆土的史实时,则将清朝以中国称之,说明此时清朝等同于“中国”。历

25、史教科书中两种民族主义共生现象的背后是政治与民族认同发展不成熟的反映。民国是通过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而建立的,对清朝压迫汉人群体的种种暴行的宣传与书写是塑造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的是民族问题,为了巩固国家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努力尝试以“同化政策”使汉族以外的非汉人群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而这种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引起其他非汉人群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推动民族平等、05非汉人群与汉族的融合,实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种民族主义遭到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批判。历史教科书中的这种民族主义的叙述看似相互矛盾,有时又相互合抱在一起,实则并不相悖,这正是不成熟的民族国家魅力的所在

26、。四、结语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叙述的梳理,发现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具有所属时代的特定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带有民族主义的情绪,因此,这些历史教科书关于民族认同的叙述虽各有看法,但多有偏颇之处。历史教科书作为政治合法性构造的重要工具,在建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过程发挥了重要功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明清易代史事的叙述,具有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论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共生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民族主义的“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的出现是近代政治与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不成熟的反映。中华民族是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形成的,它具有现代民族共同体的集体

27、认同意识,而南京国民政府过于强调“大汉族主义”,这显然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主流民族意识不相符。而历史教科中把明清易代史事的叙述理解为王朝更替、权力争夺和正统性,甚至“华夷之变”等,忽视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群众的选择与行为动机。中华民族是“自觉的民族实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代以来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参 考 文 献1 王笛.时 间 空 间 书 写 M.杭 州: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2 0 0 6:2 1 7.2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6 6 4.3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28、 6:2 8 0.4 佚名.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J.临时政府公报,1 9 1 2(4):3-9.5 佚名.中小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J.大学院公报,1 9 2 8(9):4 5-4 6.6 佚名.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完成J.湖南教育,1 9 2 9(8):7.7 陈训慈.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J.史学杂志,1 9 2 9,1(1):1-1 2.8 顾颉刚,王钟麟.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4:2.9 王文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 0 1 6:5 3.1 0 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

29、,1 9 9 3:1 4 0.1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2 8.1 2 佚名.教育部训令:第五一七四号J.教育部公报,1 9 4 3(1 0):3 7.1 3 刘仲华.明清易代进程中的学术反思与统合M/高福美.北京史学论丛(2 0 1 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8:2 3 7.1 4 刘志刚.时代感与包容度:明清易代的五种解释模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0(2):4 2-5 3,1 5 9.1 5 梁园东.初中本国历史教本(第三册)M.上海:大东书局,1 9 3 0:3.1 6

30、 周予同.新标准初中教本:本国史(第二册)M.上海:开明书店,1 9 3 4:9 7.1 7 傅纬平.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3:2 2.1 8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M/中国历史研究社.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 9 8 2:2 4 1-2 4 2.1 9 朱翊新.朱氏初中本国史M.上海:世界书局,1 9 3 4:1 9.2 0 吕思勉.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4:2 0.2 1 刘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以“清朝史”叙述为中心J.学术月刊,2 0 1 4(3):1 4 8-

31、1 5 8.2 2 佚名.高级中学普通科外国史暂行课程标准J.湖南教育,1 9 3 0(1 5):2 4-2 8.2 3 佚名.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 9 3 2(4 7):1 1-1 8.2 4 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 9 4 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M.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3:3 2-6 5.2 5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4 7 3-4 7 5.2 6 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王土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8 2.2 7 郑旭.新中华本国史M.上海:中华书局,1 9 3 2:4.2 8 赵钲铎.初中本国史:第三册M.上海:民智书局,1 9 3 2:1 9-2 0.2 9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M.南京:正中书局,1 9 4 3:3 4.3 0 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2 1:1.(责任编辑 钱立青)15中国共产党批判这种民族观是“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参见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 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0年,第1 4 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