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重点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1.“锣鼓喧天
2、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2.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了解北京,熟悉北京,他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北京韵味。(板书课题并齐读)3.学习篇章页,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二、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是老舍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北京风味,有很多儿化、有很多轻声、有些词平翘舌很难处理,要力争把
3、它们都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引导学生交流在预习中遇到的较难读和理解的词语,或者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的词语。(1)读准多音字:空竹 店铺 间断 分外 更新(2)读对轻声词:饺子 栗子 风筝 亲戚 骆驼(3)读好儿化音: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一擦黑儿 摆摊儿3.引导交流意思。(1)“杂拌儿”是指用各种干果和蜜饯掺和成的小食品。“零七八碎儿”是指又零碎又乱,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小零食。“玩意儿”是指玩具,玩的东西。比如文中提到的风筝、空竹、口琴等。(2)这些都是老舍笔下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带有
4、浓浓的京腔京韵。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口语化的语言中常用儿化音,这样的语言读起来纯朴、平实,给人以亲切感。)指导朗读词语。(3)你看,这些带儿化的词语,在诵读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浓郁的北京风味。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出示: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曹禺)4.引导学生交流北京的春节留给自己的印象。预设:时间长、活动多、隆重、热闹、喜庆(相机板书:隆重、热闹、喜庆)三、 借助学习单中的表格,理清课文脉络1.引导理清表达顺序。(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浏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说说北京春节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从腊月初旬开始到
5、正月十九结束)独立完成作业本第三题,加深对“腊月初旬”这一时间词语的理解。(农历十二月初一至初十)(2)默读课文,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带有时间词的句子,并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发现这些句子基本出现在自然段的段首,体会文章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几处隐含时间,如“从腊八起”“过了二十三”“初五”“初六”等。(3)关注时间,理清表达顺序。学生自主填写表格第一列,知道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北京的春节。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腊八腊月初九一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一腊月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九2.引导初识北
6、京民俗。(1)资料补充,激发兴趣。介绍北京的春节是一篇风俗志。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作风俗志。课件出示关于“风俗志”的介绍,指名读。风俗志,又称“民俗志”,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史志。原属地方志中的一项内容,有“风俗门”“风俗篇”“风土记”等名目。也有单独成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郡门志书。(2)简要概括腊八风俗。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在文中找到能够简略概括腊八风俗的词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指导将词语填入表格相关位置。(3)合作学习,填写风俗。自主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自主学习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文中具体介绍风俗的语句; 参照概括腊八风俗的方法,简要概括其余风俗,填入表
7、格。指名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相应指导。(预设:见表第二列)(4)借助表格,谈谈风俗。指名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和生活经验,简单介绍自己最了解或最感兴趣的风俗。3.分清文章详略。(1)引导交流课后思考题第一题:根据表格内容和全文结构,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相机板书: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节)(2)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最后一列的详略安排。(引导交流,相机板书:详略得当,预设:见表第三列)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写得详细/简略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详细腊月初九一腊月二十二大家为过年作准备简略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详细腊月二十四一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简略除夕吃团圆饭、穿新衣
8、、放鞭炮、祭祖、守岁详细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详细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简略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燃放花炮、吃元宵详细正月十九大人照常做事、小孩上学简略四、提出质疑,感受详略1.观察表格,提出疑问。预设:老舍先生在描写北京春节的时候为什么重点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其他日子则简单提及呢?2.交流讨论,理解材料安排的详略主次。3.教师小结。北京的春节讲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独特风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是北京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能帮助我们领会作者要表达
9、的主要意思。(相机板书:主次鲜明)课件出示好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对北京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附板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朗读、写批注等方式,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描写方法。2.朗读重点词句,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特色。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节日风俗中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主动把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一、风俗探秘,学习方法1.上节课,我们走进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知道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简单提及。那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这几天写具体的呢?让我们先走进北京的腊八节
10、吧。2.聚焦腊八,学法引领。(1)学生按要求自学。(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腊八风俗的语句。结合生活体验,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2)学生自由朗读,勾画语句,写批注。(3)全班交流反馈,朗读语句,说感受。预设句子一。在腊八那天,人人都熬腊八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将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说明粥里的各种米、豆、干果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出示腊八粥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抓住三个“各种”,体会腊八粥的食材丰富。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腊八粥的丰富美味写得幽默风趣,又蕴含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齐读句子)预设句子二。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
11、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一个“翡翠”写出蒜瓣的颜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也让我们感受到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出示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画面,结合个别展示读,读出腊八蒜的别样风味。(相机板书:美味)资料补充:泡腊八蒜是传统民间节日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在腊月,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温度较冷的地方。泡在醋里的蒜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等到除夕时开封,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蒜”就做成了。(4)思维碰撞,方法小结。引导交流思考。腊八这一
12、天,人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老舍先生为什么只描写了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呢?小结:老舍先生抓住腊八这一天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进行重点描写,巧妙地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忙碌、热闹、红火又美丽,令人印象深刻。(相机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二、风俗感受,运用方法。1.按要求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默读文中描写“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部分,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风俗,用笔画出相关语句,并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写一写批注。2.全班交流,品味悟情。预设一:除夕热闹非凡,领略年味。(1)除夕真热闹。交流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除夕的热闹,完成作业本第五题。观察图表,发现老舍先生是怎样
13、写出除夕的热闹了吗?(老舍先生重点抓住味道、画面、声音,突出了除夕热闹非凡的写作特点。)朗读语句,交流补充,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这些词语中感受除夕团圆的气氛,人们对除夕夜祭祖、吃团圆饭、守岁风俗的重视。小结:中国人通常把过年的感觉叫作年味,除夕这一天在中国人心中是最有年味的。老舍先生重点描写除夕的热闹景象,就是为了突出整个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相机板书:年味)预设二:畅聊初一元宵节,体会情味。(2)拜年有讲究。文中有一句概括的说正月初一这一天的特点,用笔画出。(总起句: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说明人们在正月初一这一日是十分的悠闲自在。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出正月
14、初一的“截然不同”?请你勾画出相关语句?A. 交流句子:初一,铺户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大人们,孩子们每个人都在忙碌着B. 对于正月初一,文中既有全貌的描绘,又有分类介绍,那作者为什么分类写不同人群的活动?(不同的人在这一天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C. 小结: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正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正月初一的热闹和美好。(板书:情味)(3)元宵掀高潮。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交流最能体现元宵节高潮的语句。根据反馈,引导学生思考: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三个风俗活动中,最能表现元宵节高潮的是哪个活动?通过朗读对比,引导
15、学生发现:老舍先生重点抓住“看花灯”这一风俗进行描写,突出老北京元宵节炽热而美丽的特点。A. 老舍怎样写出“看花灯”这一风俗的特点?数量多:处处、整条大街、几百盏种类多:一律、清一色、都、通通/玻璃灯、牛角灯、纱灯、走马灯、宫灯、纸灯B.是否能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换成“都”,请你对比着读一读。C.小结: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可见老舍先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预设三:关注孩子,感受趣味。(1)孩子们在春节也尽情享受着快乐的时光,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2)帮助学生梳理,形成思维导图。(3)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孩子们对春节的喜爱之情。三、 语言赏
16、析,耐人寻味1.这节课,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的春节热闹、祥和、喜庆、团圆的情景,也体会到老舍先生平易幽默的京味语言。2.品读京味语言的魅力。交流:“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北京俗语;带有生动修辞的“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等语句,感悟老舍先生通俗易懂、生活化的语言特点和浓厚的北京情结。正如老舍先生自我评价的那样,出示老舍的话。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将自己的俗与白融于平易而幽默的京味语言中。四、妙笔生花,有滋有味1.
17、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也是关于春节风俗的描写同时写过年,它与北京的春节有何不同?(1)学生快速默读,比较北京的春节和除夕在风俗与写法上的不同。(2)交流。(预设:见下表)文章地域风俗写法北京的春节北京除夕:做年菜、穿新衣、放鞭炮、贴对联、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第三人称详略得当地介绍了北京春节的许多传统风俗。除夕闽南除夕:大扫除、蒸年糕、炸枣、做香肠、祷告祝酒、吃围炉年饭第一人称重点抓住围炉的风俗,写出自己切身的感受。(3)小结:原来写文章,就是在写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以后习作中,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2.完成作业本最后一题: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请你把印象最深的经历写下来。要求:可以像斯妤一样选一个点去写,也可以像老舍先生那样选择一个面去写;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写出特点。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