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爬山虎的脚一、教材分析 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运用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是连续观察了好长时间。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三、教学重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通过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体
2、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特点的。四、教学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特点的。理解课后思考题。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课前准备:相关课件,爬山虎的脚(实物)第二课时一、揭题质疑: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老先生的文章。(板书课题,生齐读生字)2、师: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猜猜课文讲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带着以上问题认真听。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动手画一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以及颜色,再对照课文,看看对不对?3、找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课件强调以下内容: 脚长在茎上,是在叶柄的反面(可结合课件和实物讲解)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可借助课件进行)4、再读这段内容,边读边在头脑中再现画面。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过渡: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及颜色,它是怎样往上爬的呢?1、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这个问题?师: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容不容易?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一脚一脚地)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这一脚要完成那几个动作?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动词。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结合课件展示这一脚的过程。4、教师请学生就这一系
4、列的动词,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做补充。四、学习课文的其它内容: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学完了?还有哪些内容没有讲?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学生找到相关词语讨论交流,教师结合课件展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讨论: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关系。(请学生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汇报: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可结合课件中“牵牛花”“黄瓜”等藤蔓植物的图片来讲解,让孩子们明确,爬山虎的叶子与脚有密切的联系。过渡:爬山虎的脚与墙之间有什么关系?自读课文第五段。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5、。五、总结全文:(一)总结板书:观察板书,你能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爬山虎的吗?(二)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六、板书设计:6 叶子 颜色 排列样子、位置、颜色爬的过程:触、变、巴、拉、贴脚: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5 、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四、课前准备:相关课件。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理解诗题:1、板书课题:题西林壁2、解释题目:生先自己解释,教师补充。二、读诗1、师范读,读准字音,
6、注意节奏。2、找生范读,其它同学标注诗的节奏。3、全班齐读。三、理解诗意:1、读诗的前两行: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岭”字,它和“峰”字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让你简单地用笔划一划,这个“岭”字和“峰”字该怎么画? 请学生上黑板来画,原来“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高耸入云的。 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岭”和“峰”呢?2、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诗的前两行:想象庐山的“远、近、高、低各是什么样的?3、师过渡: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理解诗的后两行。自主理解诗的后两行。读读背背古诗。四、从诗人走进古诗:1、了解诗人苏轼我们还学过有关庐山的诗,那是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起背一背。同样的庐山,为什么李白就写得豪满怀,而苏轼却含蕴内敛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苏轼(课件出示:苏轼罢官免职的际遇)2、理解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师:苏轼罢官免职后的际遇,让他明白自己身处“官场”之中,不能释怀的迷局,只有在遭受打击,人生际遇有所改变,才能静下来思索:不识“官场”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官”中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呢?(生讨论,师点拨总结)五、板书设计横 岭 写景侧 峰远、近、高、低不同只缘此山中 明理题 西 林 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