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墨梅图题诗
教学
三维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主要应有围绕目标的教学环节设计及设计意图,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及精心设计的练习。)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学交流,合作引领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一)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 指名读。
(2)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3) 师归纳,生质疑:
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学习第二句: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 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3) 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三、相机测评,拓展提升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_ 年 月 日
课题
苍松怪石图题诗
教学
三维
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再联系画面,理解全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
重点
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再联系画面,理解全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文中“苍松怪石图”,另一幅是没有怪石背景的松树图。请学生组织语言分别描述一下两幅画面。
二、初学交流,合作引领
1、作者用了66个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与称赞。你们喜欢这幅图和它的题诗吗?为什么?
2、学生交流发言,对照画面谈对诗句的喜爱之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3、“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4、“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
5、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三、相机测评,拓展提升
1、这样有特点的一幅画和题诗,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请学生交流课下收集的有关资料: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欣赏画面,感悟“苍”、“怪”。
3、整体欣赏画面。
4、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之间是什么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5、小组内交流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四、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请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五、总结学法,背默全诗。
六、课堂检测: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墨竹图题诗
教学
三维
目标
1、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重点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悟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1、挺拔的翠竹,坚毅的青松,傲雪的冬梅,它们在岁寒中同生,深受古今文人敬慕,被誉为“岁寒三友”。这节课,墨竹图题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他你一有哪些了解?齐读“诗画欣赏”第一自然段。
二、初学交流,合作引领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练读。
(4)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学习
(1)字:衙、斋、 燮、 号、 寒放赈、救济、 遂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劳顿:劳累。 思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
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介绍诗意。
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
(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
三、相机测评,拓展提升
1、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画竹,赞竹。请欣赏有关竹子的书画作品。(配乐欣赏图片)
2、欣赏后谈感受。
3、默写古诗。
五、课堂检测、巩固重点:
1、《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 )朝诗词书画家( )。
2、这首诗借( )喻人,表达了郑板桥( )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设计、丰富积累:
搜集并摘抄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黄山松
教学
三维
目标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重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难点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 自主学习:
1、 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 劲(jìng)枝 迸(bèng)
2、 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 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
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合作学习:
1、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 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 合作探究: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 回顾与反思:
1、 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略)
六、总结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竹 颂
教学
三维
目标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重点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劲竹的精神。体会课文多种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
难点
体会课文多种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要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基于期待,乐读课文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①大声读文,注意读准字音。②想想课文每个段落写的是什么?赞颂了竹子的什么品格?③温馨提示:在读的过程中,别忘记把你印象深刻的句词圈一圈、画一画,积累起来,并在深刻的句子旁写上你的感受。师:先轻声读读阅读提示,然后根据阅读提示,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检查阅读效果。
①正音 ②、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把文章读一遍。(学生读,师生一起评价)
三、合作探究,引领期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关注到了吗?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你能告诉老师这一段讲什么?(作者对竹子的热爱。)
师: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个子看出来?(劲)
师:劲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精神)
是啊,这个劲字既字突出竹子的“精神气魂”,又高度概括出竹子的特点——坚强有力,也为下文写竹子的品格奠定了基础,也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
2、学习第二、三段
①师:竹子的“劲”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先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教师出示阅读提示):①哪些语句突出了竹子的“劲”。②你读出作者的什么心情。注意:在交流中,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3、学习第四段
师:竹子深深地打动我们,那它对作者有产生影响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段。思考:竹子对“我“有什么影响?
句子: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留在我灵魂中的尘埃。
师:尘埃指的是什么?(作者的一切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扫掉他的尘埃?(竹子的品格)大家关注到了没有,最后一段话也只有一句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我们的生活中,有像竹子这样的人吗?
师: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让我们来对竹子说: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永远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让我们来对自己说:愿竹子的情操和美德永远潜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
五、回顾反思,扩大视野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梅香正浓
教学
三维
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2、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重点
2、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难点
2、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4、朗读
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四、难点探究
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2、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八单元访兰
教学
三维
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
四、升华情感。
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长山野水畔趣姿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八单元梅花魂
教学
三维
目标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重点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 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课
后
反
思
灵宝市实验小学“三步六环节”导学案
姓名: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总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八单元松树的风格
教学
三维
目标
1、学习松树崇高的风格,立志做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全部精力。
2、学习运用比喻和联想阐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重点
学习松树崇高的风格
难点
学习运用比喻和联想阐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课题。
二、讲读第1节。
1.启发思考:作者怎么会想到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节,其他学生看书思考,划出说明该问题的关键词语。
三、讲读第2节至第8节
1、松树究竟具有怎样的风格?
2.学生齐读第2至第8节。要求学生读后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回答松树具有怎样的风格。
四、讲读第9节至第14节
1.过渡:第二部分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松树的风格之后,用“看”“想”“联想”的句子过渡,由树及人,以松树的风格喻共产主义的风格,要言不烦地阐明共产主义风格的根本内容。既然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所在已经十分清楚,那么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呢?文章的第三部分就从这一点出发,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的论述。
2.学生轻声读第9节至第14节。要求学生读后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一部分的内容。
3.运用朗读对照的方法帮助理解以松树喻人的新意。
请一名学生朗读松树风格的三个方面,一名学生朗读第11节。
4.学生朗读第12、13节,要求思考回答:这两节着力赞颂什么精神?表现这种精神的关键词句是什么?这两节的末尾一句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5.齐读最后一节,要求学生体会两个“希望”句的重合内容与寄寓的无限深情。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曲松树风格的赞歌,情深文茂,说理精辟形象。陶铸同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的好作品,更以自己的生命为人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赞歌。在革命艰苦年代跋山涉水,舍生忘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废寝忘食,全力以赴;就是在惨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前夕,他仍然革命意志坚如钢,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诗句来表露自己坦荡的革命胸怀,忠贞不二的共产主义精神。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就是具有松树风格的完美典型,一想到他们,敬意就油然而生;他们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我们要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六、请一名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以松树的风格为喻,写一篇赞颂为四化献身的人的短文。
2.读陶铸同志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读后交流心得体会。
课
后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