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358363,2022清华简 尃敚之命 的几个疑难问题黄冠云本文针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尃敚之命 中、下二篇的几个疑难问题,提出新解如下。(一)中篇简3有“甬(用)孚自(迩)”一句,“孚”字原整理者按本字读,训为“信”。然而 诗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上博简 缁衣 简1的引文“孚”作“”,而此字又见清华简 成人 简4,原整理者亦读“孚”。此外,清华简 皇门 简2有“”字,原整理者在注中读“孚”,而马王堆帛书 经法四度 第45行下有两个“抱”字,原整理者均读“孚”。从用字习惯看,“孚”一词的写法不一,而“孚”的字形也不一定就按本字求义。我认为“甬(用)孚自
2、(迩)”的“孚”字可读“附”。“孚”的古音是滂母幽部,“附”是並母侯部,声母都是唇音,韵部有旁转关系,可以相通。书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正厥德”,史记殷本纪“孚”作“附”,而汉石经、汉书孔光传 皆作“付”。礼记聘义“孚尹旁达,信也”,郑玄读“孚尹”为“浮筠”,“谓玉采色也”,并指出“孚”有“姇”的异文。以文献例证而言,史记孔子世家 云“政在来远附迩”,说苑政理 尚书大传略说的对应文字皆作“政在附近而来远”。墨子耕柱 韩非子难三 汉书武帝本纪等处亦有相关讨论。所谓“甬(用)孚(附)自(迩)”,意思是君王使别人依附自己,应该从近处开始。此处 尃敚之命 没有提到“来远”云云,因为上文武丁说的是商代先王如
3、何依赖“庶(相)之力”征服敌人,更关注的是傅说等近臣是否归顺与效忠君王,而不是那些位于远方的人。(二)中篇简5“(且)天出不恙(祥),不(徂)远,才(在)氒(厥)胳(落)”一句,“胳”字原整理者读“落”,训“始”,并引诗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的毛传作为佐证。然而访落“落”字是否如此解释,学者有不同意见。高本汉的看法就跟下文我将要提到的观点比较一致。至于子居认为“胳”字可按本字解作“腋下”,不仅没有时代较早的文献证据,放在 尃敚之命 如此典雅的文章中,也显得格格不入。我认为原整理者读“落”是正确的,但训解应该结合前面的“(徂)”,是“徂落”(或写作“殂落”)的另一形式,可以理解为针对“徂落”
4、一语所作的阐述,意思是死亡即某种大难临头的及身之祸:如果傅说不听从武丁的劝戒,不祥之事不会在远处发生,而是直接应验在他本人身上,导致他的死亡。类似的例子见于书吕刑“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所谓“耄荒”,孔安国传训作“耄乱荒忽”,而 书微子“吾家耄,逊于荒”显然是同一词语的化用,以远走他乡一类的意思对年老昏乱的状态作359清华简 尃敚之命 的几个疑难问题出比喻。回到“徂落”,此语文献多见,最显著的例子是 尧典 描述尧去世的“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相关的讨论见 孟子万章上 春秋繁露暖燠孰多 论衡气寿 白虎通崩薨 等处,亦见 尔雅 释名 等古代的训诂著作。此外,尚有证据显示“徂落”有其他
5、更加宽泛的用法。扬雄 羽猎赋“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徂落于外”,颜师古注以“死、凋毁死伤”等词语训解“徂落”。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如此描述吴国太子所聘的一个女子:“女思不止,病日益甚,乃至殂落。”如果单独使用,“落”也可以有衰落、飘零的意思,与死亡接近,比如吴语“民人离落”,庄子天地“无落吾事”。后者王念孙根据 方言“露”训“败”的记载,认为即如是读。(三)中篇简67有一连串形式相当、具有格言性质的文句:“(且)隹(唯)口(起)戎出好(羞),隹(唯)甲戈胄(作)疾,隹(唯)胾(病),隹(唯)(干)戈生(眚)氒(厥)身。”其中“”“胾”二字,原整理者读作“衣”“载”,后者训“成”,乃
6、是动词。对此后来学者有不同意见,比如黄杰将“”改释作“哀”。我认为原整理者对“”的解释不误,但后面“胾”应改读作“财”,所谓“(衣)胾(财)”是两个并列的名词,是“衣食财用”的省称,而“(病)”则是动词,意思与前面的“出好(羞)”“(作)疾”,以及下文的“生(眚)氒(厥)身”都是一致的。在文献中,“衣、财”的并举可以国语周语为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这是邵公对周厉王所作的一番告诫,大意是君王应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因为这是政权的基础,就如同我们依赖大地为我们提供“衣食、财用”的生计一样。按照我的理解,“隹(唯)(衣)胾(财)(病)”,意思是
7、“衣财”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如果过度追求就可能造成伤害。如此的涵义与前面的“(且)隹(唯)口(起)戎出好(羞)”相近:说话的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口不择言、胡说八道,那就可能闯祸,甚至导致战乱,引来羞辱。上引周语同段文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此处“口之宣言”与后面“财用衣食”的并举,跟 尃敚之命 文字完全吻合,这也支持我对“(衣)胾(财)”的解释。如此提议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解释礼记缁衣引述说命的文字:“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此句不见郭店、上博本 缁衣)所谓“惟衣裳在笥”与“隹(唯)胾”的关系,清华简原整
8、理者已有说明:“在笥”可能由“胾”变化而来,“在”与“胾”谐声,而“笥”与“”字形接近。(另一个可能:“”从“丙”声,古音阳部,与“惟衣裳在笥”的“裳”相同,两者的声母虽然距离较远,但或许有相通的可能也说不定。)在形式上,“惟衣裳在笥”与前后几个句子都不一致,在内容上也有一些难以厘清之处,比如郑玄说“衣裳”是360古文字研究“朝祭之服”,孔颖达补充曰“不可妄与于人”,都不知所据为何。(郑玄认为 缁衣 引 说命 一句是傅说对武丁所说的话,与古文 尚书说命 通篇的情形相符,看来也是出自误解。)不过,如果暂时抛开这些问题,直接从字面着眼,所谓“惟衣裳在笥”大略是衣物存放于竹笥一类的意思,而如此做的原
9、因或许是因为这些衣物有一定的价值,受到重视,需要妥善保管。如果此解不误,我们可以结合 缁衣 所引 说命 佚文和上述“(衣)胾(财)”的释读,提出一个一致的解释。当然,前引清华简原整理者的意见,与缁衣引文也不矛盾。至于黄杰的意见就有比较大的出入,这是我没有采用的另一个原因。(四)下篇简7有“若贾,女(汝)毋非货女(如)戠()石”一句,原整理者指出“”或作“埴”,义为泥土石块。可以补充,文献中有“土石、砂石、砾石、木石、瓦石”等用语,意思都很清楚,然而“石”或“埴石”则似乎不见,所以可能有一些读者会对原整理者的意见感到怀疑。但是我认为原整理者的意见不误。事实上,此处较为特殊的“戠()”一字,不仅在
10、文献中多次出现,其时常作为譬喻的情形更和 尃敚之命 相似,此处可以 管子君臣上 为例申说:道者,诚人之姓也,非在人也。而圣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道也者,万物之要也。为人君者,执要而待之,则下虽有奸伪之心,不敢试也。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民;非兹,是无以生财。民治财育,其福归于上,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轻其国也。故君一国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国,其道临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诸民,其所恶者能除诸民。所欲者能得诸民,故贤材遂。所恶者能除诸民,故奸伪省。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此处所谓“道”,就是老子
11、习见、且涵盖与支配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所谓“夫道者虚设”,尹知章注:“道无形而善应。”可以比较 老子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 有关“埏埴以为器”的讨论,正与 尃敚之命 所论相应。与此同时,君臣上 所论之“道”也有更实际的内涵,具体而言是指如何改善老百姓生活的一系列措施。这可以说明为何 君臣上 以“道、法”并举,代表的是更广泛见于 管子 的一种结合道家与法家的独特思想。此即“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轻其国也”等论述。我认为如此的思想内涵对我们理解 尃敚之命,尤其“若贾,女(汝)毋非货女(如)戠()石”一句很有
12、帮助。在管子君臣上的讨论中,君王体现道的原则,并将之应用在他所统治的人民身上。君王就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可将物质的原料冶炼或提升为更精致的艺术品,此即“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如果我们将此理解作一个工匠具有区分原料与工艺成品的能力,或许这就更为贴近 尃敚之命 的讨论。下篇简7云“若贾,女(汝)毋非货女(如)戠()361清华简 尃敚之命 的几个疑难问题石”,一个商人应该区分价值不菲的“货”品与“戠()、石”等原料,这是其专业要求的基本能力。我们可以联想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商人吕不韦。如众所周知,吕不韦首次遇见子楚,立即发现后者虽然人在异乡、生活困顿,但“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吕
13、不韦成功的秘诀,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识别能力,能够在子楚如此的“原料”中看到价值连城的“奇货”。最后,君臣上“道者,诚人之姓也,非在人也”,陶鸿庆认为“诚”可以读“成”,“姓”可以读“生”。尹知章注也似乎如此理解:“姓,生也,言道立人之生,人之所从出,故非在人。”当然,“姓、生、性”等词语关系密切,我们也可以说道完成人性,亦即人性本有缺陷,唯要通过道的介入才能圆满完成。这是荀子对人性的理解,而事实上他也使用治埴的比喻,见荀子性恶“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陶人之性也”“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等论述。相对于此,庄子马蹄也使用相同的比喻,但是所谓“夫埴木之性,
14、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可以理解作是对荀子这类讨论的一种响应,具体观点是:如此治埴、治马或治木的有意行为,都违背人的本性,最终反倒造成伤害。这些讨论与 尃敚之命 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不一定是尃敚之命在时代上早过这些其他文献的证据。另一个可能是尃敚之命 的作者知道,但最终选择不参与如此的讨论。(五)下篇简78有“思若玉冰,上下罔不我义(仪)”一句,所谓“玉冰”意思不甚清楚,原整理者亦无说。我认为“冰”即“凝”,可训“成”。书皋陶谟“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孔安国、郑玄皆训“凝”为“成”。易 鼎卦 象传“木上
15、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王弼注:“凝者,严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严也。”虞翻注(周易集解引)亦训“凝”为“成”。不过,最重要的是 中庸 第二十七章的一段文字: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此处中庸引述一个虽然没有清楚标示,但显然具有古谚性质的警句:“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郑玄注:“凝,犹成也。”意思是至德才能成就至道
16、,而我认为这也是尃敚之命“冰(凝)”的涵义。请注意中庸有关“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讨论,呼应的正是尃敚之命的“上下罔不我义(仪)”。至于尃敚之命的“玉”,可以从玉是气的成精之物这一点得到理解。下面 管子水地 一段文字是学者讨论这些问题所经常引用的: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362古文字研究水是气的一种表现,其“凝”固成形则成玉、成人,乃至所有物体。如此气的思想架构,乃上引 中庸 中文字的背景。我们可以说,中庸 借用有关气的语言来描述道的体现,所以它说“至德”可以导致“至道”的“凝”固或完成:“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这应该也是 尃敚之
17、命“凝”字的内涵。在尃敚之命“思若玉冰(凝),上下罔不我义(仪)”一句中,“玉”可以修饰后面作为动词的“冰(凝)”,因为玉是这种凝气成物的过程的一个绝佳示范。这就好比 书洪范 所说的“玉食”,既是美好、精致的食物,亦可以指称玉质原料的实际食用。因为中庸没有明确指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一语的来源,我们不清楚它与尃敚之命 的关系。显然两者都反映一个故老相传的传统,就如同 管子水地 与 书洪范 所反映的气的思想架构也有其相当久远的来历一样。(作者单位: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台湾中山大学)注:Bernhard Karlgren,Glosses on the Book of Odes(Stockho
18、lm: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64),#1110;中文翻译见董同龢译 高本汉诗经注释 第1052页,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0年。子居 清华简 傅说之命 中篇解析,孔子2000网2013年4月3日。参考Bernhard Karlgren,Glosses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Gteborg: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1970),#1506;中文翻译见陈舜政译 高本汉书经注释 第455459页,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黄杰 读清华简(叁)说命 笔记,简帛网2013年1月9日。原
19、作“杀”,从王念孙说改。原作“人”,从王念孙说改。管子禁藏 有一段文字也提到人民的生计,也同样使用埏埴的比喻:“夫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此外,在管子任法中,尧的治理风格是将法律施加在人民身上:“昔者尧之治天下也,犹埴已埏也,唯陶之所以为故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相对于此,黄帝的风格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这两种风格对应的就是君臣上关于道、法的讨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大包小的关系:道比法位阶要高,就如同黄帝比尧更为尊贵一样。可以参考告
20、子在 孟子告子上 首章的比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淮南子精神 云:“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而 泰族 云:“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斲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斲,而木之性不可铄也。”都可以视作同一种思想的反映。参考裘锡圭 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裘锡圭学术文集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 第29729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我在前作曾结合马王堆帛书 五行 讨论 水地 一段文字,尤其“蹇”的涵义,见 流体、流形 与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转折,简帛 第6辑第3873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凝”与如此气的思想架构的关系,亦见于下面的几个文例。礼记乡
21、饮酒义:“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363清华简 尃敚之命 的几个疑难问题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淮南子兵略:“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旷旷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而与之移。”淮南子天文“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最后一句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作“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汉书薛宣传:“陛下至德仁厚,哀闵元元,躬有日仄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允执圣道,刑罚惟中,然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臣下未称,而圣化独有不洽者也。”上引 礼记乡饮酒义 一段文字最为重要,因为郑玄在此处也有“凝,犹成也”的训释,跟他在 中庸 第二十七章下的意见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