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颐和园教学设计说明颐和园一文是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现针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以下说明:一、对教材的解读这篇课文从本身而言,主要通过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课文紧紧围绕着“美丽”来写,课文的第一节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本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文,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是它最大的特点。而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继续训练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感悟祖国大好河山。针对这篇文章,25小节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地方观察了不同的美景。写长廊时主要是写站在长廊上,把长廊本身的长和美加以介绍;站在万寿山下时,作者抓住了佛香阁和排云殿这两个景点进行了介绍,而站
2、在山上时,由于特殊的站立位置,所以是采用从具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园内的红墙绿瓦交相辉映的颜色美,远处的隐约与脚下的昆明湖,粗线条与平静之美。而昆明湖是整个颐和园最大的景点,所以作者在两小节中都加以介绍,很显然,一个是远观之美,而到第5小节则是站在湖边近看之美。而这一小节中,作者介绍的景点也是有选择性的,他先介绍了昆明湖外围长长的堤岸,接着介绍湖中心的小岛,最后写到的是连接堤岸与中心小岛之间的十七孔桥。这就是文章作者站在不同地点所观察到的不同的景点。但尽管所站位置不同,所写景点不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作者在介绍这些景点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有一定规律的。对于景点的描写一般都采用介绍它的位置、
3、颜色、形状、数量等方法。接着我们对于本单元进行了解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仍然把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上,以及初步学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相对于以前的课文来说,学生对于写事题材的文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质疑方法,例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文章内容质疑,针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质疑。但是不同体裁的文章它的质疑方法也是有区别的,所以作为本单元都是写景写物的文章而言,课题、内容、写作方法这些质疑方法还是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来抓。二、解读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之后,我们感觉要抓的东西太多,那么究竟该怎样取舍?那就首先要对我们的具体教学对象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觉得这篇文章的
4、主要内容,理解颐和园之美,对本班学生来说不是个难点,难就难再如何通过自我内化的语言来表达出颐和园之美。在我第一次进行试教时我就采用了开放式学习,让学生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都是用书上的语言读了一下,也就是很表面的理解。所以让学生找出景点以及之美都不是难点,而如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来了解由于作者这样的写而将景点写美了,这才是学生真正所缺乏的。所以学生所需要了解的更多的应该是颐和园之美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当学生能理解这一点的时候,她不仅已经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更了解了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次,由于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要上公开课,所以他们对文章读熟这一点比平时更做足功
5、课的。因此如果教学设计还是只满足于表面的语言品读,那么这样的课堂到底是不是有效?鉴于上几届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学习本文的时候,他们都能知道移步换景这一写作顺序,但是在具体写作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去写,不知道这句子放置文章的哪一位置,不知道句子两个部分中的承上和启下,所以每一次学习完之后,学生仍然没有充分理解什么叫移步换景,移步换景究竟如何运用于写作。三、确定目标有了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学生状况的分析,最后,我基本上对自己的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作出了初步的梳理:首先从知识和技能上来说,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颐和园之美,并且能在学习中,基本了解过渡句的作用,了解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从过程与方法来讲
6、,通过教师从整体到部分又回归到整体的这一阅读教学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写景文章的一般是按照总分总结构来写的,写景点的顺序是移步换景,通过对景点位置、形状、颜色、数量的方法进行描写。在品味颐和园之美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悟得这一美来自对颐和园的观察,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颐和园的美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激发他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三、设计教学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揭题时,让学生给颐字组词,既是对课题的理解,又补充说明了颐和园名字的来历,同时也教会学生针对写景文章的课题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而所质疑的4个问题,也正好是本堂课接下来几个教学环节所要解决的内容。第
7、二部分:整体梳理先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解决了课题质出疑的问题,颐和园在哪里,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地方,还有就是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个整体的认识美丽。通过指读,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了清晰地概念。引出的每小节的第一句话提示了游览线路 ,又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使节与节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也把课后阅读新体验中的练习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之中。这里的整体了解,和第三部分的精读呈总分的学习方式 ,这也正好呼应了文本的结构。第三部分:精读,感受颐和园之美,悟写景方法这一部分四小节的学习,根据解读,着重介绍的当属昆明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长廊和站在万寿山脚两部分是在教师的引读下略教,而第4、5小节
8、描写昆明湖采取的是重点教,即让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景点,而教师则在反馈中随机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写景方法的概括,在开放之中,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对写法的总结,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样的教学不落痕迹,润物无声。第四部分是拓展小结。用什么方法拓展?拓展什么?在我们对文本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本篇文章是一篇很好的写作例文。而且在整篇教学之中,我们也把写景的方法、过渡句都作为重点,那么在拓展时,我们就设计了写校园一景点的方法,这既是对文章中“读写双通道”的一种落实,也为今后写景文章做好铺垫。然后再次根据文中“到处,说也说不完”引发疑问,既然“到处,说不完”,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述说的呢?于是再次回到文章中每小节开头第一句话,得出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地点转换或者“移步换景”。在这一写作顺序再次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时不是就水到渠成了呢?于是我们就设计了回家作业我们的校园。至于效果如何,这要有待于学生习作之后才能检验。但今天我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我的教学设想,我不知道是否达到了我原先的教学设想,恳请老师们能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