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设计 眉山市岷东初中:严明刚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二、教材地位分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是学生已学了SSS与SAS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模式。通过本课,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研究几何问题建立了一定的模式。三、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合作交流得到“角边角”定理。再通过层层铺垫引出其推论。通过改编例题为开放题,训练学生的
2、发散思维,这就是本课的创新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结论,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的获取,指导学生“善学”,让学生看到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
3、发展数学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3关键: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六、教学准备 投影仪、直尺、圆规 七、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说明】: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及时鼓励,但不作评价,留下悬念,引人课题。(二)、探究新知 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把画出的AB
4、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步骤如下: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归纳:两角与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问题1: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交流、总结如下: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问题2:在ABC和DEF中,A=D,B=E,BC=EF(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 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ABCEFD。师生共同归纳规律:两个角
5、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让学生就上述问题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适度启发、引导、激励,可以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投入到课堂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胆猜想,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为下面的继续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例题讲解例:如图11.2-10,D在AB上,E在AC上,ABAC,BC. 问题:由已知,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困难的要适时帮助。OACDB【设计意图】把课本例题改编为开放
6、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本课的创新之处。例2. (1)已知:如下图,12,CD。求证:ACAD(2)已知:如下图,12,34。求证:ACAD(四)学生练习如图,AB、CD相交于点O,已知A=B添加条件( )(填一个即可) 就有 AO BOD说明:此题由课本练习改编。(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是根据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够熟练应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课堂小结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六)、作业 1课本P44习题122第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