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责任内阁制的设计思路
一、微课特色
既以历史教科书知识为基础,又融入了有趣的英国历史故事,让学生对近代英国的历史有大致的了解。通过权力运行的示意图,轻松突破重难点。
二、重难突破
重点:责任内阁制的含义、演变、特点
难点: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三、内容预告
导入:温故知新
新知讲解 :
1.责任内阁制的含义
2.责任内阁制的演变
“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48小时首相”
“最年轻的首相”
3.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展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权力运行图:展示国王、首相、内阁、议会下院四者的关系。
责任内阁制讲课稿
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反复的斗争,才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一项崭新的国家管理体制诞生了,这便是责任内阁制。
那么什么是责任内阁制呢?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王任命。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但是责任内阁制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责任内阁制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请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虽然《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限制,但是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用以指称内阁,这是内阁的起源。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英国的内阁与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是相同的吗?显然不是,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明朝内阁则是加强皇权的产物,属于封建制度。
在内阁并向责任内阁制转变的过程中,英国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国王和首相,我们接下来就会接触到3个。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在这一时期,英国国王行政权丧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内阁对国王负责向对议会负责转变,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说完了国王,我们再来看看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佩兰的提案,导致佩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便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最后乔治二世被迫让步,邀请佩兰复职,并接受了相关苛刻条件。这里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反映了责任内阁制的什么原则?……这反映了“内阁与首相政治上共进退”,内阁成员和首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见识过在职最短的首相,我们再来看一位“最年轻的首相”。1782年秋,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也可不辞职,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责任内阁制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它究竟有什么特点?有些同学会感到困惑,看到特点类型的题目就会有畏难心理。其实这种题不是难,只是你没有掌握方法。我们以责任内阁制的特点为例,第一步,先来看看它由那些要素构成的?……国王、首相、内阁、议会下院,总共涉及到四个方面。第二步,同学思考并在笔记上画一下这四个要素是如何运行,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呢?第三步从责任内阁制运行的情况,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从而梳理其特点。
在这里,我们首先画上国王、首相、内阁、议会下院四个要素。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议会下院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国王形式上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的名单,国王同样只需要形式上批准即可,内阁需要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和内阁严格意义上都是诞生于议会,因此它们两者都需要向议会负责,议会下院对内阁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一旦议会通过了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案,那么摆在首相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率内阁集体辞职,二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下院则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愿行使权利。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王是国家元首,首相和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是选民选举产生。从国家元首的角度看,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但是“统而不治”。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首相、内阁和议会掌握国家实际权力且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此外,选民选举体现了代议制的民主模式,是形成民主政治的基础。以上就是责任内阁制的全部内容,你听懂了吗?我们一起来做道题检验一下。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以上就是全部内容,谢谢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