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路径、动力和效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690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路径、动力和效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路径、动力和效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路径、动力和效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院路径尧动力和效能隋广军郁清漪唐丹玲摘要院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及该框架下的叶京都议定书曳和叶巴黎协定曳等为核心制度安排袁协调和规范国际社会的政策和行动遥从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到叶巴黎协定曳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发生了从中心化治理到去中心化治理的重要变迁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袁构建路径尧动力和效能三维分析框架袁论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遥具体而言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复制和制度替代的混合体袁这一变迁受到国际能源革命及全球经济危机外部冲击和公约缔约方能动性的共同作用袁并将推进全球碳中和进程

2、袁引发国际投资贸易流向改变和气候变化治理制度性领导权及规则制定权博弈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袁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中起到建设性作用遥关键词院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曰制度变迁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院F467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3-7543渊2023冤07-0057-16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研究冶渊21ZDA097冤曰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野南海生态环境权益综合研究冶渊2019BT02H594袁GML2021GD0810冤遥作者简介院隋广军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袁教授尧博士生导师曰郁清漪渊通信作者冤

3、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尧专职研究员曰唐丹玲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渊广州冤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尧博士生导师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是指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及该框架下的叶京都议定书曳和叶巴黎协定曳等为核心制度安排袁以国家行为体为主导袁为应对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而展开的能动过程遥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手段和实现形式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叶巴黎协定曳构成的制度体系袁通过提出明确的治理价值和原则袁制定具体的治理目标袁设计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模式袁为协调和规范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约束遥具体而言袁从叶联合

4、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到叶巴黎协定曳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发生了变迁遥一方面袁是治理价值尧治理目标尧治理原则和治理机制的延续和演进遥叶巴黎协定曳发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理念袁继承了全球减排的共同愿景袁维护了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冶原则袁支持公约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中的主渠道地位遥另一方面袁治理模式发生了嬗变遥覆盖对象上袁实现了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分野到整合曰减排义务上袁从发达国家单方面强制减排到双方义务趋同曰减排方式上袁从具有硬法属性的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到体现软法效力的国家自主贡献遥这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发生了从具有刚性约束的中心化治理向国别战略自主的去中心化治

5、理的制度变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57迁袁呈现双重内涵院其一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广度得到拓展袁在经历了以面向发达国家的约束力框架为主导的治理第一阶段后袁进入以全球层面国家治理和本地行动为核心的治理第二阶段遥其二袁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深度得到加强袁在全球化的成熟期袁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遥 那么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钥变迁的动力是什么钥变迁后有何效能钥 本文尝试从解释历史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出发

6、袁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尧动力和效能作出回答遥一尧文献回顾院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视角回顾自京都时代以来的研究脉络袁可以发现学术界已就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事实达成普遍共识袁致力于探究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袁对不同气候条约的作用效能展开机制分析袁形成了三种研究视角遥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袁现有文献主要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及其后一系列气候协议进行了研究袁认为叶巴黎协定曳延续了气候治理的原则袁在温控治理目标尧减缓合作模式尧法律约束力等方面发生了演进咱1-2暂遥另有学者从治理原则尧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角度构建了理解制度变迁路径的理论框架袁

7、如野原则要规则冶二元关系下公约体系的内部变迁咱3暂袁根据野深化要扩展要整合冶三维评估提出的叶京都议定书曳和叶哥本哈根协议曳分别代表了公约机制的演进和停滞咱4暂袁以中央集权程度为核心解释了叶京都议定书曳叶坎昆协议曳叶巴黎协定曳各自所代表的自上而下尧自下而上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三种减缓模式咱5暂遥然而袁目前从理论视角解释制度变迁路径的文献仍然较少遥与此同时袁学术界关注影响气候变化制度变迁的因素包括院应对气候危机的观念和叙事发生了从野牺牲冶到野机遇冶的转变咱6-7暂袁科学事实和各国国家利益的干预等咱8暂遥另有学者关注气候变化治理中大国的作用遥比如袁叶京都议定书曳在美国退出后仍发挥效力的原因在

8、于欧盟内部制度和政治进程的影响以及欧盟在气候治理领域的领导力雄心咱9暂遥叶巴黎协定曳最终签署是大国权力塑造的结果袁体现为美国决定了巴黎气候大会的方向和最终制度形式袁欧盟的协调作用和中国的坚持与妥协则推动大会取得了成功咱10暂遥归纳而言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制度变迁往往是多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袁对此学术界已从多元视角进行较为充分的阐释袁但其中最为核心的解释变量仍然有待识别遥在分析制度安排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作用效能时袁主要形成了集体行动和多中心治理两种理论遥前者认为要解决具有全球效应的集体行动问题必须依靠一个外部权威强制实施一系列规则曰后者提出本地要地区要区域要次全球行动方案袁但也会导致泄露尧

9、政策不一致尧认证不足尧制度投机以及搭便车问题咱11暂遥对此袁理想的经济学方案是达成有效的全球协议避免野搭便车冶袁并通过税收和贸易等碳定价机制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袁而与此对应的野自上而下冶模式具有推进速率缓慢的缺陷遥然而袁在全球协议无法达成的条件下袁多重维度上的减排行动亦能够产生多重收益袁而与此对应的野自下而上冶模式的主要劣势在于行动力度不强遥叶巴黎协定曳同时采取了上述两种模式袁尽管仍有诸多不足袁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标志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袁并具备克服野广度要力度要履约冶三难选择困境的潜力咱12-13暂遥但是袁关于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叶巴黎协定曳治理效能的比较分析仍

10、然缺乏遥整体而言袁现有研究已从不同视角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问题给出了多种回答袁但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遥第一袁全球气候变化治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58理的制度设计具有长历史特征尧经济政治联动属性袁针对短周期尧政策实践层面的描述性讨论容易陷入经验主义袁还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遥第二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尧动力和效能是一个有机整体袁将三者纳入统一框架有利于理解和把握整体脉络和内在机理遥鉴于此袁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对历史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

11、袁构建一个阐释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袁随后沿着分析框架的思路进行实证分析袁进而得到结论和建议遥二尧理论解释和分析框架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关注历史制度变迁的两大流派袁均强调野历史是重要的冶袁构建了解释制度变迁的历时分析范式遥两者对于历史制度变迁路径尧变迁动力和制度效能的解释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变迁提供了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遥渊一冤历史制度变迁院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解释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制度置于经济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袁历史制度主义则关注民主转型尧福利国家等长周期政治制度遥从历史观看袁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窑 诺思指出袁历史的重要性在于种种社会制

12、度的连续性把现在尧未来与过去联结在一起袁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形塑的袁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咱14暂遥历史制度主义者则追踪事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先后序列袁从而揭示早期事件如何改变后续事件发展的模式咱15暂遥因此袁分析制度发展的历史演进是理解制度变迁的前提和基础遥在考察制度变迁的路径问题时袁诺思首先将制度变迁区分为由连续的边际调整导致的逐渐的制度变迁和由征服和革命导致的不连续的制度变迁袁强调前者作为社会和经济体演化的主要方式是其研究的对象咱14暂遥这意味着制度变迁过程的激进性/渐进性和制度变迁结果的连续性/非连续性渊见表 1冤咱16暂袁前者指制度变迁速率的快或慢袁后者指新

13、制度与旧制度保持连贯性或呈现分离和差异遥经济学家保罗 窑 戴维和布莱恩 窑 阿瑟指出袁由于技术相关联性尧规模经济尧投资的不可逆性袁一项新技术在诸多竞争性技术中占有主导性地位袁具有一旦被采纳便呈现报酬递增效应的特点袁通过庞大的早期成本尧学习效应尧协调效应和预期效应四种自我强化机制形成新技术锁定的路径依赖咱17-18暂遥借鉴技术变迁论袁诺斯提出了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袁认为技术和制度变迁具有相似性袁报酬递增是二者的基本要素咱14暂遥政治学家保罗 窑 皮尔森则论证了路径依赖理论在政治学特别是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范畴中的适用性袁指出以路径依赖为基础的政治活动具有多重均衡和惯性等特征咱19暂遥因此袁新制

14、度总是受到旧制度渊历史冤的影响袁因报酬递增效应而倾向于进行自我复制和加强袁形成一种渐进要连续型的制度变迁模式遥历史制度主义者乔瓦尼 窑 卡波西亚等也认同制度演化的二元模型袁将制度变迁区分为长期的制度稳定和复制的路径依赖时期以及短期的发生剧烈制度变化的制度中断时期咱20暂遥这样便为渐进要非连续型制度变迁提供了空间遥对此袁历变迁结果连续非连续变迁过程渐进适应性复制渐进转型激进幸存与回归崩溃与更换表 1 制度变迁的类型注院野崩溃与更换冶中的野更换冶渊replacement冤与野渐进转型冶中的野替代冶渊displacement冤具有不同含义袁前者指旧制度被原本并不存在的新制度更换袁后者指原本处于边缘地

15、位的制度发生位移成为新制度并代替旧制度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59史制度主义者凯瑟琳 窑 西伦等提出了制度变迁的渐进转型模式袁旧制度可以通过替代尧层叠尧漂移和转换四种路径形成新制度遥 其中袁野替代冶指主导制度被其框架外在逻辑上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或其框架内的从属性制度替代而发生的变化曰野层叠冶指引入新制度与旧制度共存袁通过差异性增长机制启动改变路径的动态曰野漂移冶指对制度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聚焦袁或重新校准和重新谈判袁以应对所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曰野转换冶指决策者对

16、旧制度重新部署袁导向新的目标和职能以应对新环境挑战的结果咱16暂遥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渐进变迁模式院一是渐进的同质性变迁渊路径依赖/适应性复制冤袁二是渐进的异质性变迁渊渐进转型冤遥一系列节点处连续的边际调整导致了渐进性制度变迁袁调整的方向与旧制度一致则呈连续性袁体现为一种趋于稳定的同质性变迁袁与旧制度相反则逐渐呈非连续性袁体现为一种趋于变化的异质性变迁遥根据同质性/异质性的程度袁渐进性变迁具有五种路径袁其中制度复制渊路径依赖冤和制度替代分别处于连续/非连续方向的两端咱21暂袁表现出最大程度的同质性/异质性变迁遥在思考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时袁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均强调了复杂性特征遥一般而言袁激进

17、的制度变迁往往由战争和革命等外生冲击引起袁而渐进的制度变迁可能需要外部力量袁同时更取决于内生因素的推动作用遥后者主要包括行为体的观念尧权力和利益的变化咱22暂遥行为体受到利益驱动而推动制度变迁袁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遥正如诺斯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决定选择的主观构念模型袁此外众多在影响制度变迁方面有不同谈判力量的行为人也加剧了制度环境中选择的复杂性咱14暂遥历史制度主义者同样重视观念尧利益和制度间的相互作用袁强调治理主体的观念和需要才会塑造制度并驱动制度变迁咱23暂遥同时,由于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不对称性袁有影响力的行为者渊关键行为者冤在制度发生变动的阶段作出的选择将结果导向新的平衡咱20暂遥新制度经济学和历

18、史制度主义均强调制度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袁能够决定长期的经济绩效尧形塑政治生活咱14袁24暂遥变迁后的新制度将产生不同于旧制度约束下直接或间接的新效能袁相较于旧制度袁具有建设性的新制度能够使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尧政治尧社会尧文化等朝向预期最优点收敛袁而具有破坏性的新制度则使各领域的绩效与最优点产生偏离遥渊二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院路径要动力要效能分析框架就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体系而言袁自 20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已有逾 30 年的发展历程袁并形成了完善的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叶巴黎协定曳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设定了价值尧原则尧目标尧机制

19、和模式渊见图 1袁下页冤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作为制度性起点袁对其后一系列协议或协定形成了约束袁影响并决定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发展的方向遥从变迁过程来看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变迁是一个缓慢尧渐进的历史进程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于1992年签署尧1994年生效遥随后自 1995 年开始逐年举行公约缔约方大会渊COP冤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谈判和磋商袁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叶京都议定书曳和叶巴黎协定曳两份全球性条约遥相较而言袁叶巴黎协定曳一方面包含了对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和叶京都议定书曳多项内容的继承和演进袁通过不断进行野制度复制冶形成了对历史条约的路径依赖遥另一方面袁就一部分

20、原有内容进行了变革性设计和调整袁通过对历史条约的野制度替代冶实现了异质性变迁袁从而完成了从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和叶京都议定书曳中心化治理到叶巴黎协定曳去中心化治理的转变遥这一过程是以历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作为制度节点袁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制度调整实现的遥从变迁动力来看袁技术革命和经济危机造成了显著的外生冲击袁使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0约曳和叶京都议定书曳旧制度体系结构发生了松动曰同时袁国家行为体作为公约缔约方展现出巨大的治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

21、袁推动了向叶巴黎协定曳新制度体系的变迁遥 具体而言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迅速向前发展尧人文思潮兴盛袁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造成的全球碳排放格局变化等因素引发不同国家行为体的观念变化袁改变了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遥受到新观念不同程度影响尧具备不同权力尧获得差异性收益分配的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提出不同的主张袁采取差异化的行动策略袁形成竞合博弈的结果袁推动了从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和叶京都议定书曳向叶巴黎协定曳的制度变迁遥其中袁中国尧美国和欧盟作为关键行为者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遥从制度效能来看袁以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的治理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袁由

22、于野总量控制+量化分配冶的京都模式和野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冶的巴黎模式的差异性袁两者对于实现治理目标的贡献和作用也将产生显著的区别袁同时可能引发不同的经济和政治间接效应遥鉴于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对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适用性袁本文构建路径要动力要效能三维分析框架袁回答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遥三尧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纵观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变迁渊见表2袁下页冤袁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公约体系中定位的互动关系为重要表征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袁历经京都时期尧哥本哈根时期和巴黎时期袁并呈现制度复制和制度替代的双重混合变迁路径遥渊一冤全球气候变化治

23、理制度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建构的京都时期遥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通过的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正式形成了承担强制量化减排义务的附件一缔约方渊发达国家冤和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非附件一缔约方渊发展中国家冤遥1995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授权发起一项旨在加强附件一缔约方减排承诺的谈判袁随后通过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叶京都议定书曳和落实其实施细则的叶马拉喀什协议曳遥叶京都议定书曳于2005 年正式生效袁规定了附件一缔约方在2008要2012 年第一个承诺期内的减排总目标和分解目标袁代表了一种野自上而下冶的治理模式遥蒙特利尔会议设立议定书下附件一国家进一步承诺特

24、设工作组渊AWG-KP冤袁就2012 年后的减排承诺和行动进行谈判遥叶联合国图 1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框架国家行为体渊非国家行为体冤气候变化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制度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叶巴黎协定曳治理目的应对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及不利影响价值原则目标机制模式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1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的签署和生效意味着国际社会进入以面向发达国家的约束力框架为主导的治理阶段遥第二阶段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消解的哥本哈根时

25、期遥2007 年巴厘会议授权开启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渊AWG-LCA冤,将不受叶京都议定书曳量化减排约束的国家纳入谈判范畴遥2009 年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叶哥本哈根协议曳袁肯定了低碳排放的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遥叶哥本哈根协议曳的内容被写入随后的叶坎昆协议曳袁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性趋于调整和收缩袁一种野自下而上冶的哥本哈根要坎昆模式进入政策选项遥第三阶段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整合的巴黎时期遥2011 年德班会议授权正式启动 2020 年后适用所有公约缔约方的谈判袁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消解进入加速期遥尽管 2012 年叶掖

26、京都议定书业多哈修正案曳渊简称叶多哈修正案曳冤继续以野自上而下冶模式对附件一缔约方在 2013要2020 年第二个承诺期内的减排目标和分配进行了约束袁但仅作为2020年后全球协议的过渡方案遥随后举行的华沙会议和利马会议相继确定了野国家自主贡献冶减排模式和野考虑不同国家国情冶原则袁并被写入 2015年达成尧2016 年正式生效的叶巴黎协定曳遥叶巴黎协定曳是继叶京都议定书曳后具有法律效力的新全球性条约袁意味着公约下附件一和非附件一二分法正式成为历史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统一的制度框架袁开启以国家治理和本地行动为核心的治理第二阶段遥2021 年格拉斯哥大会达成叶巴黎协定曳实施细则后袁正式开始落实

27、新制度的进程遥2022 年袁面对俄乌冲突爆发对全球能源形势的不利影响和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挑战袁叶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曳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应倒退或取消袁表明国际社会落实叶巴黎协定曳的坚定决心没有改变遥渊二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院制度复制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在诞生之初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为核心袁以叶京都议定书曳为依据进行实质性治理遥以历次气候大会为制度节年份地点会议名称主要成果1995柏林COP1柏林授权院启动一项旨在加强附件一缔约方承诺的谈判1997京都COP3叶京都议定书曳2001马拉喀什COP7叶马拉喀什协议曳2005蒙特利尔COP11设立议定书下附件一国家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

28、组2007巴厘岛COP13设立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2009哥本哈根COP15叶哥本哈根协议曳2010坎昆COP16叶坎昆协议曳2011德班COP17设立德班加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2012多哈COP18叶掖京都议定书业多哈修正案曳2013华沙COP19提出野国家自主贡献冶2014利马COP20提出野考虑不同国家国情冶2015巴黎COP21叶巴黎协定曳2021格拉斯哥COP26叶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曳2022沙姆沙伊赫COP27叶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曳表 2 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缔约方大会主要成果注院根据历次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缔约方大会成果整理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

29、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2点袁叶巴黎协定曳对两大全球性条约的内容进行了连续性复制和加强袁主要在四个治理要素方面形成了野制度复制冶的变迁路径遥在治理价值上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提出野实现可持续社会和经济发展尧为当代和后代保护气候系统冶袁倡导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发展的生态理念遥叶巴黎协定曳进一步作出野强调气候变化行动尧应对和影响与平等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内在关系冶以及野缔约方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时应尊重尧促进和考虑对人权尧健康权尧土著人民权利尧当地社区权利尧发展权等义务冶的明确表述袁

30、并正式使用野气候正义冶概念袁使得经济和环境层面的生态理念升华为经济尧环境尧人本相协调的正义理念袁对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微观层面野人冶的发展给予了特殊关照遥在治理目标上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提出野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冶的整体目标袁并要求附件一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各自或共同将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恢复到 1990 年水平遥叶京都议定书曳对这一治理目标具体化袁确定了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袁能源尧工业尧溶剂尧农业和废物五大部门和排放源袁要求附件一国家在 2008要2012 年首个承诺期将温室气体排放当量较 1990 年水平减少 5%以上袁

31、为欧盟和美国分别制定了减排 8%和 7%的目标遥叶多哈修正案曳再次确定了 2013要2020 年第二承诺期及量化减排目标袁其中欧盟承诺以 1990年为基准年减排 20%袁在其他发达国家作出类似减排承诺尧发展中国家也根据其责任和各自能力作出适当贡献的条件下可以提高至 30%遥 叶哥本哈根协议曳采纳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渊IPCC冤第四次报告关于全球温升幅度应在 2益以下的科学意见遥叶巴黎协定曳则继续对全球整体减排目标进行了量化袁要求野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高 2益并努力达到 1.5益的水平冶袁并野在 21 世纪下半叶达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碳汇吸收之间的平衡冶袁为加强

32、全球层面的集体行动设定了具有约束力的目标遥在治理原则上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确定了野公平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冶原则袁野共同冶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承诺保护气候系统袁野区别冶指发达国家率先行动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遥叶巴黎协定曳在此基础上补充了野考虑不同国家冶原则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利益和立场遥在治理机制上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规定设立公约缔约方会议袁明确其作为主要谈判和决议机制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袁并在叶巴黎协定曳中得到重申袁打破了一些发达国家在公约外另起炉灶的可能性咱10暂遥为了降低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袁叶京都议定书曳设计了

33、三大产权交易机制袁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尧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遥这三大机制在叶巴黎协定曳中转化为两大机制袁分别是基于市场的国际减排成果转让机制和由联合国机构监督的国家间转让减排量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遥这一转变使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碳减排信用市场并从中获得收益袁从而降低全球减排成本遥渊三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院制度替代野制度替代冶变迁路径主要体现在治理模式上遥叶巴黎协定曳达成两项规则院第一袁所有缔约方以野国家自主贡献冶应对气候变化袁其中发达国家应实现全经济范围绝对减排目标袁发展中国家则根据不同国家国情逐渐转向全经济范围减排或限排目标曰第二袁公约缔约方会议以野全球盘点冶的方式每五年一次

34、定期盘点协定的履行情况袁2023 年进行首次盘点遥具体而言袁包括减排主体尧减排义务和减排方式三方面遥在减排主体上袁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确定了需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附件一缔约方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32007 年巴厘会议则授权就不需要履行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下一步承诺和行动进行谈判袁意味着将未受到刚性约束的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减排的覆盖对象纳入谈判进程遥2011 年德班会议启动单轨制袁授权德班加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渊ADP冤交付一项 2020 年后全球

35、减排行动方案袁意味着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进入共同的谈判议程遥叶巴黎协定曳则不再采用二分法袁而是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覆盖在内袁引导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层面的普遍实践遥在减排义务上袁叶京都议定书曳仅针对发达国家缔约方设置了有约束力的量化减排目标和时间表遥叶巴厘行动计划曳要求野发达国家缔约方采取包含量化的国家排放限度和减排目标在内的可衡量尧可报告和可核实袁具有可比性的减缓行动或承诺曰发展中国家不设具体的减排目标袁但需采取耶适宜国情的减缓行动爷渊NAMAs冤并在耶三可爷框架下获得技术尧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冶袁意味着美国需要履行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义务袁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根据国情采取减缓行动

36、遥叶哥本哈根协议曳继续沿用了野三可冶标准袁要求附件一缔约方提交量化的 2020 年整体经济范围排放指标袁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交适合本国的缓解行动遥叶巴黎协定曳则明确了各缔约方采取国家自主贡献减排遥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名称从叶京都议定书曳的野承诺冶到叶哥本哈根协议曳的野许诺冶袁再到叶巴黎协定曳的野贡献冶袁呈现南北趋同的法律义务咱10暂遥在减排方式上袁叶京都议定书曳确定了野自上而下冶设定减排总量和时间表袁并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方案遥哥本哈根要坎昆模式提出了野自下而上冶自主减排许诺和行动方案遥叶巴黎协定曳则确定为野自上而下冶的全球盘点和野自下而上冶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袁开启全球路径下以国家治理和本地行动为主

37、导的新阶段遥可以看到袁原本处于从属和边缘地位尧仅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非强制减排制度安排经过历次制度节点的调整袁逐渐代替了居主导地位尧仅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强约束力制度安排袁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规则遥四尧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动力分析渊一冤制度复制和制度替代的外部动力因素从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叶京都议定书曳到叶巴黎协定曳的演进中袁国际能源革命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外生冲击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的变迁提供了野机会窗口冶遥进入 21 世纪后袁国际能源生产和消费进入深度变革期袁主要表现为欧洲主要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和美国野页岩气革命冶遥欧洲主要国家出于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尧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战

38、略需求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袁并伴随水能尧风能尧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现代利用野原动机冶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展开曰野页岩气革命冶是指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两项勘探开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导致美国页岩气产量自 2005 年以后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情况袁从 1.14 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 2014 年的12.84 万亿立方英尺袁在天然气产量中的占比从6.3%增长到 50.2%咱25暂遥 叶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曳显示袁1990要2014 年袁欧洲 15 国石油和煤炭消费量分别从 44.4%和 20.8%下降到38.1%和12.8%袁而可再生能源从 0.4%上升到9.6%袁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曰2005要2014年袁

39、美国石油和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从 41.7%和 23.6%下降到 37.3%和 19.3%袁天然气占比从 22.1%上升到27.8%遥欧美实践客观上推动了新能源和天然气替代化石能源袁叠加经济危机的影响袁温室气体排放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遥世界资源研究所渊CAIT ClimateData Explorer冤的数据显示袁欧洲和美国 2014 年温室气体排放额较 2007 年分别下降 24%和 9%遥这一事实使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的立场进一步突出遥此外袁2008 年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进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

40、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4下行周期遥根据世界银行 1990要2008 年现价美元计算袁欧盟尧美国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3.7%尧21.3%和 10.2%袁而经济危机发生后到叶巴黎协定曳签署的 2009要2015 年袁欧盟贡献率跌至负值渊-8.4%冤袁美国保持基本稳定渊25.9%冤袁中国则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渊41.5%冤遥全球经济危机后袁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尧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袁发达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减弱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成为新的时代叙事遥应该说袁能源革命和经济危机提

41、供了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动力袁但真正推动变迁的力量是作为公约缔约方和治理主体的国家行为体遥由于观念和利益的变化袁在制度复制的变迁中袁欧盟尧美国尧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遥而由于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权力不对称袁在制度替代的变迁中袁欧盟尧美国尧中国作为关键行为者的作用更为突出遥渊二冤制度复制的内部动力因素第一袁关于野气候正义冶的伦理讨论对治理价值的影响遥野气候正义冶主要涉及国家间尧一国内部和代际间三个层次遥一是发展中国家平等的发展权和小岛屿国家的生存权问题遥发展中国家既拥有维持基本生产和生活的生存排放权袁又拥有进一步发展的奢侈排放权遥其中袁小岛屿国家的碳排放规模和

42、强度最小袁但气候变化引致的负面环境效应最为直接袁生存权面临严重威胁遥而根据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排放责任袁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首要责任袁应率先承担减排义务遥二是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平等遥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袁脆弱人群在气候变化中处于劣势地位袁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最脆弱的人群袁使得全球层面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加剧袁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移民尧土著居民权利尧妇女赋权等成为重要的伦理议题遥三是未来世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遥当代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后果要由后代承担袁损害了人类的总体利益遥几十年来袁野气候正义冶理念不断发展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袁直至被叶巴黎协定曳正式采用并将其与人权尧

43、发展权尧性别平等尧代际公平等相联系遥第二袁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演进对治理目标的影响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叙事经历了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质疑到科学共识的演进遥IPCC于 1990 年发布的首份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曳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袁指出野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物大幅度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冶遥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渊AR4冤得出袁自前工业时代以来袁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袁1970要2004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 70%袁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 80%袁主要增长来自能源供给部门和交通部门遥 2014 年第五次评估报告渊AR5冤指出袁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口

44、增长是造成二氧化碳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袁如果不付出额外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袁至 2100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和全球平均海平面最高将分别上升 4.8益和 82cm遥 气候怀疑论者则提出相反意见袁认为人类正处于气候周期性变化的阶段袁IPCC 项目和作者群结构具有缺陷性袁世界性贫困尧艾滋病蔓延尧核武器是较气候变化风险而言更大的问题咱26暂遥然而袁伴随IPCC 历次报告提出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尧海洋和陆地变暖冶科学证据以及频繁的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袁21 世纪早期关于人类活动是否影响气候变化的质疑失去科学意义遥科学研究的成果引起各国观念变化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共识遥第三袁全球碳排放格局的变化对治理

45、原则的影响遥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袁发达国家作出了率先减排的承诺和行动袁并为附件一缔约方确定了具体的减排时间表和减排目标遥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袁与附件一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总额的稳步下降相对比袁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呈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研究专栏RESEARCH COLUMN OF HIGH LEVEL OPENING-UP AND GLOBAL GOVERNANCE65现显著的上升趋势遥1990要2008年袁非附件一国家的排放额年均增长率近 3%袁2009要2015 年也达到 2.4%遥与此同时袁自 1991 年以来非附件一国家与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差距迅速扩大袁2009 年非附件一

46、国家的排放总额首次达到附件一国家的近 2 倍袁2015 年升至 2.3 倍遥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曳和叶京都议定书曳原则下的利益分配引发了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广泛争议遥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不足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通常呈正相关关系袁而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遥基于此袁野考虑不同国家国情冶原则平衡了各方关切遥第四袁对气候公共产品供给的选择偏好对治理机制的影响遥美国退出叶京都议定书曳后致力于通过公约外渠道领导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袁对公约体系形成冲击遥与此同时袁主要发达国家在谈判中表达希望建立一种至少涵盖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尧没有区别的减排机制袁表明建立新机制

47、尧取代公约的倾向一直存在咱27暂遥然而袁几十年来袁公约体系已成为气候公共产品供给的首要选择袁具有其他替代性机制无法复制的优势遥其一袁公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遥以公约为基础的多边机制缔约方达到近 200 个袁涵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谈判成本才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份国际协议遥其二袁公约具有治理的合法性遥公约体系谈判进程基本保证了民主性尧公开性尧平等性袁最大限度避免了大国霸权遥因此袁在公约体系下达成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安排符合全体利益最大化原则遥渊三冤制度替代的内部动力因素如果说治理价值尧目标尧原则和机制方面野制度复制冶的变迁路径是全球合力作用的结果袁那么治理模式上的野制度替代

48、冶受到大国博弈的影响更大遥从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额来看袁欧盟尧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主要排放国渊区域冤袁1990要2019年三者总排放量占全球的比例保持在 40%遥中美欧作为关键行为者袁基于各自的观念尧利益和权力袁形成差异化的主张和能动性逻辑袁推动产生不同的博弈结果袁最终使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发生了异质性变迁遥具体而言袁欧盟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规范袁呈现规范扩散型治理特征袁致力于推动内部环境保护治理模式成为全球治理模式遥政治上袁规范的扩散有利于提升软实力曰经济上袁得益于成熟的碳交易机制和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而获得竞争优势遥美国基于野美国优先冶理念袁呈现典型的国内议程优先的特点遥美

49、国的气候政策在民主党执政期间较为灵活袁将气候变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机遇袁而在共和党执政期间则转向保守主义立场袁曾分别于2001 年和 2017年宣布退出叶京都议定书曳和叶巴黎协定曳遥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袁呈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相结合的治理特征遥深度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有利于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袁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向低碳经济转型遥综合而言袁欧盟尧美国尧中国三大关键行为者的能动性对治理模式的制度替代起到主导作用袁三者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不同阶段的博弈袁共同推动了从京都模式向巴黎模式的转变遥一是京都时期遥 欧盟提出了所有公约缔约方参与的欧洲方案院工业化国家对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三种温室

50、气体进行量化减排袁到 2010 年较 1990 年水平减排 15%袁到 2005 年减排 7.5%曰新兴经济体应该在发展水平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袁而不是野搭便车冶咱28暂遥美国的诉求则是非强制性减排尧基于市场机制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均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袁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遥为了达成目标袁各方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行动遥1997 年京都会议前袁美国参议院通过伯瑞德要海格尔决议袁为美国确定了野在公约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不同时承诺减排义务和危害美国经济的条件下不得签署任何公约框架下协议冶的基本立场遥尽管克林顿执政期间签署了叶京都议定书曳但并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