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646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儒学动态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秦 景 鲁 楚*摘要目前国内外关于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一是对于西方伦理学与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比较研究,其二是关于儒家责任伦理合法性的研究,其三是对于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其四是对于儒家责任伦理的专题性研究。但是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拓展之处:一是境外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主要侧重于把责任伦理视为儒家伦理系统的重要内容和特质,并同德性伦理学较长论断,并没有对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展开深入挖掘;二是没有顺应世界伦理学道德责任日益凸显的趋势,就儒家义务伦理与责任伦理进行严格分梳;三是或是局限于儒家义务伦理而未

2、能向儒家责任伦理拓展,或是更多侧重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而缺乏对儒家责任伦理的系统化建构;四是对儒家之“义”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意蕴与合理、适宜、正当、正义、大公等含义之间的关系未做深入分梳;五是对儒家责任伦理的阐释存在一些误读,有些概念不清晰,没有做严密的逻辑分梳;六是对大量儒家文献蕴含的责任伦理思想挖掘不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逻辑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同概念、命题、观点和范式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深入阐发。262*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伦理学比较视域中的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BZX046)的阶段性成果。秦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

3、究领域为文化儒学与中国文化;鲁楚,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学、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关键词儒家 责任 伦理 思想 进展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一是对于西方伦理学与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比较研究,二是关于儒家责任伦理合法性的研究,三是对于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四是对于儒家责任伦理的专题性研究。毋庸置疑,现有成果对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做出了开创性阐发,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对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指明现有研究存在的短板以及未来进一步拓展的方向。一西方伦理学与儒家责任伦理学比较研

4、究依据马克斯韦伯针对康德义务伦理学所提出来的旨在强调对行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思想,从 1982 年开始林毓生多次强调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意图伦理(信念伦理)为主导而非责任伦理的文化,现代的政治人物所应服膺的应当是责任伦理学的原则而非存心伦理学的原则。黄进兴也认为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学”与康德的“自律伦理学”(连同其“存心伦理学”)在逻辑上不兼容,无法同时借康德的“道德自律”及“存心伦理学”与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来诠释儒家思想,因而儒家伦理不能表述为责任伦理。与之相反,蒋庆从“生命儒学”与“政治儒学”以及“政治儒学”与“政治化儒学”的二分维度,肯定了政治儒学具有“责任伦理学”的特征,认为

5、责任伦理不仅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不仅是现代的也是古代的;依马克斯韦伯之意,责任伦理是以政治为志业的政治家必备的条件,如果没有责任伦理,人类就不可能形成稳定良好的政治;如果说生命儒学(心性儒学)中责任伦理资源较少的话,那么政治儒学就具有深邃的责任伦理资源;他还把马克斯韦伯和林毓生关于责任 362林毓生:关于文化思想讲谈录,载王元化主编 学术集林卷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黄进兴:优入圣域 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伦理的观点概括为九个层面,从 春秋 公羊学中寻找材料一一佐证政治儒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责任伦理思想。台湾学者李明辉赞同蒋庆广义上理解

6、“责任伦理学”,认为它的适应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儒家伦理体系之中;而在 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和 存心伦理学、责任伦理学与儒家思想 等论著中,他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伦理思想基本上包含两个伦理学面向,这两个面向分别对应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学”;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某种意义上即是“功效伦理学”(Erfolgsethik),它与唯求存心之纯洁而无视于行动之可预见后果的“存心伦理学”是不兼容的,而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不仅不对立,反而是康德的“存心伦理学”涵蕴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涂可国是国内较为系统研究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专家,围绕该主题已经发表了 30 多篇

7、CSSCi 论文。他著文称,儒家的天命责任概念与西方的自然责任范畴较为接近,大体呈现两种意蕴:一是指儒家有关人为自然所赋予的责任;二是指儒家关于人所应履行的事关天命的责任;儒家天命责任伦理思想是儒家责任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要建构一种儒家天命责任论,就必须从纵向上梳理不同时期的儒家道德天命说,分析儒家天命论的道德责任意蕴,阐述儒家天命责任伦理的主要内容。我们虽然认同蒋庆凸显的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儒家存在“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差异,也赞成李明辉和蒋庆把责任伦理和责任伦理学做广义的理解,但是我们反对把这两者视为完全相异的儒学形态,而且认为即便是所谓的“心性儒学”同样存

8、在极为丰富的责任伦理资源,从总体上儒家伦理学是一种融存心伦理与责任伦理于一体的系统。462蒋庆:政治儒学 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 127 155 页。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李明辉:存心伦理学、责任伦理学与儒家思想,浙江学刊 2002 年第 5 期。涂可国:儒家天命责任伦理论纲,河北学刊 2020 年第 2 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二儒家责任伦理合法性研究有的人可能潜意识里承认历代儒家即便被认为“袖手空谈心性”的理学家自身具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但不一定认可儒家具有责任伦理思想。然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

9、概受到西方责任伦理学的鼓舞和启发,国内不少学者不但确认儒家具有深厚的社会与学术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而且从思想理论上指认儒学蕴藏着区别于西方责任伦理学的、自身独有的责任伦理思想。李明辉和蒋庆这些新儒家即坚持这一论点,陈嘉明则阐明了儒家的义务伦理思想,而吴先伍虽然否定儒家伦理是一种讲求权利、契约、角色,被动承受性太强的义务伦理,但肯定它是一种能够突破自我权利限制、更为重视主体内在的自觉自愿和道德感受、强调他者责任的责任伦理。邓凌认为中国传统儒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旨,形成了一种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伦理观;它以“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父慈子孝

10、”等家庭道德、“内圣外王”的王道信念和“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力求培养人的为他责任人格,责任伦理思想成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道德理论的核心。邵建针对刘军宁把孔子思想中的专制一面归咎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驳道这是一种误读,认为它方正地体现了君臣关系中的儒家责任伦理。涂可国认为,责任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传统儒家话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这是一切规范性社会共有的特征。他以儒家文本为依据,对“责”“任”“责任”“己责”“己任”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考辩;指出儒家的“责”包含现代意义上的“责任”的基本要义,它既指职责、尽责、位责、任务、使命等分内应做的事,也指因自562陈嘉明:

11、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中国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8 期。吴先伍:超越义务:儒家责任伦理辨析,道德与文明 2018 年第 3 期。邓凌: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6 期。刘军宁:孔子思想中的自由与专制,艺术时代 2010 年第 4 期。邵建:“君君臣臣”是儒家责任伦理,东方早报 2010 年 5 月 9 日。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己的失误而对不利后果应承担的处罚;从人我、己他的人伦关系视角阐释个体的责任,这与当代责任伦理学把责任看成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理论,有相同的旨趣,体现了责任的利他性价值导向。涂可国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了荀

12、子的责任伦理思想,认为荀子提出了与义务和责任相近的一些范畴和论断,建构起了有关义务和责任的义理结构,其中包含着不少可以挖掘的责任伦理材料;荀子所说的“义”内涵丰富,既具有适宜、正义的意蕴,也具有从公、道义的含义,还具有义务、责任的精义;在“隆礼重法”和“明分使群”的思想大框架下,荀子阐发了社会主体作为不同等级、阶级、阶层、角色和身份的责任伦理问题,提出了名分责任、角色责任和职业责任;立足于“内圣外王”的思维进路,荀子阐发了由自然伦理责任、自我伦理责任、他人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所构成的伦理责任类型思想。毋庸置言,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断然否定儒家伦理属于责任伦理。沈顺福根本不承认传统儒家责任是现代伦

13、理学的责任伦理,而程东峰在责任伦理导论 中指出,包括儒家伦理在内的中国传统伦理是一种熟人的伦理、为他的伦理,传统道德是一种求善的道德;传统道德规范会形成对责任伦理的多种矛盾与制约:一是传统道德对内负责与责任伦理对外负责的矛盾,二是传统道德的保守性与责任伦理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道德以个人利益牺牲为前提而责任伦理讲究权责利统一。显然,程东峰根据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两分的思维逻辑,认定儒家伦理与责任伦理是根本对立的两种伦理形态,从而否定了儒家责任伦理学的合法性。三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史研究(一)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王兴尚在 秦国责任伦理研究和 儒家、法家责任伦理及其治662涂可国:儒家责任伦理考辨,哲

14、学研究 2017 年第 12 期。涂可国:荀子责任伦理思想发微,东岳论丛 2017 年第 3 期。沈顺福:论责任伦理的基础,齐鲁学刊 2019 年第 5 期。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第 345 351 页。王兴尚:秦国责任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理思想 等论著中谈及儒家的责任伦理思想。他提出责任伦理的结构由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手段以及相应的标准诸要素构成,并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责任伦理思想谱系分为孔丘、孟轲儒家学派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创立了家庭亲缘为本位的责任伦理,商鞅、韩非法家学派以重法贵公为基础创立了国家为本位的责任伦理,杨朱学派以重身贵

15、己为基础创立了个人自我为本位的责任伦理,墨家以兼爱兼利为基础创立了天下人类为本位的责任伦理,老子则以“无为”“不争”为基础创立了自然为本位的责任伦理。国内一些学者对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做了一定的探讨,冯浩非分析了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指出孔子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责任感,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的言谈,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张桂珍认为责任伦理虽然是来自西方的、现代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的孔子那里就已存在;孔子既有信念伦理观念,也有责任伦理思想,它主要体现在权与时的思想当中,这些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理想与现实、信念与责任的矛盾和冲突。尹建强从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16、维度观察了孔子之道,而白如祥指出,当前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研究拘泥于韦伯的责任伦理框架,急需转换思路,应当从孔子伦理本身出发,以责任为出发点和核心观念重新解释;孔子认为责任来自人的忧患意识,来自人的仁爱本性,最终来自人的“生生之德”,人履行责任时不能背离仁的要求,必须以仁为依归,遵循忠恕之道,既要遵守礼的规范,又要能够通权达变。雷静注重挖掘孟子责善论所蕴含的仁义内涵。她认为 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章的仁义关系是具体的仁义德行之间的关系,从德行现象来看,父子不相夷是德行“仁”的基础,父子伦常中的仁与义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并且仁义之间仁是主导;仁义相反相成的本源、本体就是仁,仁自身的行为限度决定了义的

17、存在、持续和施行方式,而仁76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王兴尚:儒家、法家责任伦理及其治理思想,载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 儒学评论 第 7 期,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冯浩非: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6 期。张桂珍:论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年第 12 期。尹建强: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孔子道观察,柳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 年第1 期。白如祥:孔子责任伦理思想新诠,周易研究 2020 年第 4 期。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的行为限度取决于相应的伦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反应。刘敏对孟子的政治责任

18、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指出孟子根据强烈的责任意识,以仁爱、忠信、礼义为基本原则,要求拥有公权力的执政者在其位尽其职,做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刘天翔首先简要梳理了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概念,然后阐释了孟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他指出孟子注重追究君王的责任和有官职者的份内职责之事,而他提出的责任伦理只有在当代中国社会致力于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责任政府建立、问责制度实施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涂可国综合探讨了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认为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意涵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19、荀子不但提出了“群众无门”“群众不化”“欺惑愚众”等论断,还从性伪之辨角度指出了圣人与大众的区别在于“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也阐明了成人的德操是“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荀子劝学)。据此,他提出在先秦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爱众、得众、济众、容众和从众五个方面,虽然在当时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瘼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二)宋明儒家责任伦理雷静对宋明儒家的责任伦理思想进行了专门研究。一方

20、面她从人己关系角度专门分析了宋明儒家责任观,指出宋明儒家立足于人己关系,阐明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追求与政治操守,讨论了父子君臣伦理和人的责人责己行为;他们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己”是德862雷静:仁义德行的结构 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章的道德哲学问题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刘敏:孟子的政治责任伦理思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刘天翔: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责任伦理研究的评述 兼谈孟子的责任伦理及其现实意义,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涂可国:得众济众 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光明日报 2018 年 5 月

21、12 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性之己,基于“民吾同胞”的一体化关系,德性之己才能够承担天下责任;而其责人责己的经验论述经由同情使责人归根于责己,达到感化他人承担责任的效果;宋明儒家责任思想区别于西方社会学家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模方法而着眼于人己关系的现实具体情境。另一方面她从天下责任的角度探究了理学视野中的道德实践问题,她认为宋明理学围绕“主体如何承担起对天下的责任”核心论题对天下责任的道德实践做了广泛的论述,包含三大问题域:其一是主体承担天下责任的先天条件,其二是主体如何将天下责任诉诸自身,实现责任内在化,其三是社会主体通过怎样的现实渠道在生活世界中达成责任的内在化,理学家由此给出了责志责己

22、责善三个道德实践次第。涂可国对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大儒的责任伦理思想分别进行了探究。在 朱熹责任伦理思想析论 中,他指出,责任伦理思想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经常使用“责”“任”两个范畴说明问题、阐述观点,不但在与吕祖谦编辑的 近思录 中引述,而且光朱子语类 关于“责”的用例就达 229 项,并提出了“全无可责”“只可责敬”“独任斯道之责”“全未知自责”等概念范式。在分析朱熹的责任伦理思想时,他将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责任”的概念 责任伦理的基本内涵;己任的观念 责任伦理主体结构;责己责人 责任伦理主体指向结构;责志、责善与责过 作为道德活动的责任伦理内容指向结构。在 陆九渊责任

23、伦理思想析论 中,涂可国认为陆九渊的责任伦理思想大约由责任伦理思想的基本结构、责任伦理的人心基础和责任伦理的基本要求三大部分构成。关于王阳明的责任伦理思想,涂可国著文称,作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儒为主吸收了佛家的心学思想元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心学体系。阳明虽然更多地使用“良知”范畴,创建了以“良知学”为核心、为主线的心学体系,但是他使用过的“良知”本质962雷静:宋明儒家责任观中的人己关系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雷静:理学视野中天下责任的道德实践,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2 期。涂可国:朱熹责任伦理思想析论,朱子学研究 2019

24、 年第 1 期。涂可国:陆九渊责任伦理思想析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上就是指的“良心”,当今尚未有人从责任伦理角度对儒家良心良知说包括阳明良知说进行解读;王阳明诚然没有上升到自觉理性的层次思考良心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其良知说也自发地触及二者的关联,因而,加强对阳明有关良心与责任关系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深化阳明心学的研究,拓展它的学术空间,激发它的生命活力,也能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可以从隐含的、实质的维度分别从良心之学与责任伦理、良知本体论与责任伦理以及良知工夫论与责任伦理三个层面对阳明心学与责任的关系问题进行阐释

25、。四儒家责任伦理专题研究(一)儒家角色责任伦理田秀云等人不仅阐发了角色伦理和角色责任的理论维度、层次结构等一般性理论问题,还从角色伦理模式维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责型角色伦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角色伦理思想资源,指明了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模式是“以名定责”。田秀云指出:“以儒家为主流的名分论,在为宗法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服务的外壳下,蕴涵着角色责任论、以名定责的方法论、礼制规范论、和谐目的论等合理内涵。在当代社会,只有用以名定责的方法确证角色伦理责任,用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思想强化角色伦理责任意识,用责权对应的制度激励和保障角色伦理责任的实现,才能使每个人自觉地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角

26、色责任和道德义务。”涂可国指出儒家不仅阐发了角色责任伦理,还建构了名分责任伦理和位分责任伦理;儒家传承发展了 周易 关于“位”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位分”和“位责”的主张,阐释了当位、正位、立位等观念。他认为,先秦儒家文献虽没有“名分”概念,但分别从“名”和“分”072涂可国: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管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 年第 6 期;涂可国 良知与责任: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再论,孔学堂 2020 年第 2 期。田秀云等:角色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人民出版社,2014,第 63 页。田秀云:儒家名分论中的合理内涵与现代角色伦理建设,道德与文明 2007 年第6 期。儒家责任伦理思

27、想研究透视两个维度来把握“名分”问题;儒家很注重名位、名号、地位、身份等名分,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正名的责任伦理思想传统。儒家鲜明地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等一系列角色责任定位。他据此指出儒家伦理既是一种德性伦理又是一种角色伦理,无论是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还是其他学者彰显的儒家德性伦理学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兼容并包的。(二)儒家责任心理意识思想任亚辉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传统儒家的责任心理思想。他指出区别于建立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西方责任心理观,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注重在关系伦理的

28、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形成了以“孝悌”为核心、以朴素血缘亲情为基础,外推至“礼义”以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心理观,它是传统儒学“上本天道,下理人情”、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王毅真思考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现代转化问题,他指出作为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责任意识最初来源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在地包含了“为天下开太平”的目的意识。(三)周易责任伦理思想张春香探讨了 周易 的责任伦理思想,她指出与韦伯的事后责任不同,周易 的责任伦理体现于责任主体对行为之不良后果的强烈忧患,强调通过对行为不良后果进行积极转化而实现责任伦理

29、价值,侧重于事前预测指导和价值引领。(四)儒家责任伦理当代价值研究李琼娥认为先秦儒家的责任伦理观以“天人合一”为思想主旨,172涂可国:儒家社会角色责任思想探赜,周易研究 2019 年第 4 期。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心理学报 2008 年第 8 期。王毅真:论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现代转化,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5 期。张春香:周易 责任伦理思想浅析,周易研究 2005 年第 2 期。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以仁爱精神、家庭伦理、王道信念和忧患意识(心忧天下)为核心内容,向内延伸至个人品格修养而向外则延伸至政治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利他的责任人格,它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

30、合和互补优化。涂可国认为,董仲舒的责任伦理思想承继了孟子重责的传统,阐释了责己责人、“擥名责实”和“君之重任”、“王者之任”、“以成民之性为任”等思想范式;他还用“良心”“本心”“心善”“惧惕之心”等相关概念分析春秋大义,围绕心与责任的关系问题,实质性地阐述了心志决定责任、善心是评价义务行为合理性的标准、“尊礼重信”的义务诫命基于人的“良心”和惨怛之仁心使人肩负起恤民救民的责任等理念;董仲舒的责任伦理思想,可以为建立责任制度、培植责任人格、建构责任心学、塑造责任伦理提供精神资源。在论述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时,涂可国认为虽则在当时缺乏政治经济的现实基础,但它所呈现的对于民众、民情以及民

31、众力量的尊重、同情与认可之心,实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一方面,它对于一些对群众缺乏仁爱之心的官员来说不无某种劝诫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推进以德治国和以德治民治理方略的实施”。它要求当权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德性修养,也要真正关心民瘼民情,切实履行好为民、爱民的责任,从而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毋庸置疑,现有成果对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做出了开创性阐发,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一是境外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主要侧重于把责任伦理视为儒家伦理系统的重要内容和特质,并同德性伦理学较长论断,并没有对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展开深入挖掘。二是没有顺应世界伦理学道德责任日

32、益凸显的趋势,就儒家义务伦理与责任伦理进行严格分梳。三是 20 世纪 80 90 年代国内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局限于儒家义务伦理而未能向儒家责任伦理拓展,而 21世纪国内学术界尽管直接切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但更多侧重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而缺乏对儒家责任伦理的系统化建构,以致迄今未见有272李琼娥:论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中国商贸工业 2014 年第 1 期。涂可国:董仲舒责任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衡水学院学报 2020 年5 期。涂可国:得众济众 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光明日报 2018 年 5 月12 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透视专门性著作。四是对儒家之“义”所包含的

33、“义务”和“责任”意蕴与合理、适宜、正当、正义、大公等含义之间的关系未做深入分梳,绝大多数人限于从隐含的、实质的角度探讨儒家责任伦理,而真正从与“责”、“任”“责任”以及“济”、“肩”、“天职”和“担当”等范畴表征的、明言的角度研究儒家责任伦理(可谓狭义的儒家责任伦理)的学者不多,只有涂可国、余治平、雷静、张桂珍、白如祥等少数学者直接切入儒家责任伦理。五是即便对明言的儒家责任伦理的阐释也存在一些误读,有些概念不清晰,没有做严密的逻辑分梳,如未能把“己责”与“责己”、“责善”与“责过”区分开来,尤其是缺乏对儒家“责”“任”“责任”等基本责任概念的语义学考察,使得一些人的儒家责任伦理研究更多的是根

34、据“己意”加以主观猜测、推演,文本依据和义理诠释不足,给人一种隔膜感。六是对大量儒家文献蕴含的责任伦理思想挖掘不够,譬如其中包含的天下责任、己责等还有待于深入爬梳;同时,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逻辑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同概念、命题、观点和范式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深入阐发。(责任编辑:李玉)372余治平: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1 期;雷静:宋明儒家责任观中的人己关系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4 期;雷静:仁义德行的结构 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章的道德哲学问题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雷静:理学视野中天下责任的道德实践,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2 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