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601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化生活 BETTER LIFE1062023.08文/欧阳娟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思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众多地区,都存在着多民族聚居的情况,且不同民族的语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使得我国许多民族地区都形成了多语言共存的语言环境,例如湘西地区正处于苗语、土家语同时存在且正在被使用的环境之中。语言是一个民族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交往与输出的关键,也就是说“语言对民族有表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随着汉语的推广,少数民族杂居区人民对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民族语言的使

2、用范围大幅缩小和频率大幅降低、某些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状态、大量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知之甚少等,由此看来,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环境存在的危机民族语言使用范围大幅缩小和频率大幅降低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杂居区,通常是将民族母语作为日常使用的语言,许多小孩子从出生开始习得的第一门语言便是民族母语,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的通用语言,所以许多人从小就掌握了本民族的母语并在民族内部及家族当中使用。在此情况下,各民族的民族语言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且都有自己应用的场合和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保持着相对稳定和开放的适用范围和空间。而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环

3、境下,少数民族杂居区对外交往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积极参与各地的社会活动、经济往来,因此使用其他通用语言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少的。种种因素都造成了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教育的缺乏,使得部分民族杂居区的民族语言萎缩,弱势民族的语言甚至呈现出濒危的状况。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的意义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与文化和民族之间都有着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民族语言能够真切反映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生存等各个阶段的状态,也是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观念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

4、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语言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一般来说,民族语言能够以特定的形式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是由这个民族的思维、风俗等因素构造的,它是少数民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来说,其中蕴含的语言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及保护,挖掘民族语言潜在的文化特质,通过民族语言传递传统的民俗习惯,继而丰富我国的文化。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探索,能够了解民族的历史,从而发掘历史中具有传承意义的民族精神;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认可能够使其蕴含的丰富历史经验显现出来,如人类口头与非物质

5、遗产,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体现出各民族勤劳勇敢、主张正义、建设家园的核心主题,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其蕴涵数民族地区,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经济状况,人们不得不离开民族杂居区到其他地区工作和生活,由此就缺乏了母语使用的环境。另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汉语使用习惯逐渐蔓延到杂居区的民族内部,那些使用民族母语交流的群体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随着汉语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杂居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更多外来人群进入杂居区,为了和外来游客沟通更加顺畅,杂居区民众也需要使用汉语沟通,使用民族母语的机会变得更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

6、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大幅缩小、频率大幅降低,使用人群也在逐步减少。民族语言教育力度不足教育是语言习得的关键途径。在传统的民族杂居区,民众学习语言主要是在家庭中习得当地的民族语言,并在民族生活中练习,在没有与其他语言接触之前,民族语言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首先使用的母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到了入学的年纪,在民族杂居区使用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小孩子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方便交流,并且减轻小孩子的压力,学校便在教学环节引入了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也有部分杂居区的孩子直接进入汉语授课的学校,接受汉语教学。双语学校虽然仍保持着民族语言的教学环境,但普通话的推广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目标,我们时常会看

7、到“请说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的标语。随着“教育下乡”等政策的推进,不少年轻老师会到相对偏远的民族杂居区支教,对于外来的、不会使用本地民族语言的老师,学生学会普通话与其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升学的需要,许多学校虽然没有摒弃双语教学,但实际上是把汉语作为主要的语言工具来使用LITERARY LIFE 文学生活1072023.08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少数民族语言传递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保护民族语言的关键因素。有利于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关键载体,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因此,一种少数语言消失,也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

8、。文化是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杂居区的民族语言具有良好的传承氛围和语言环境,民族语言又是民族群众相互交流和日常沟通的工具,在这样的状态下,民族语言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有其价值,对于提升民族成员的认同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发展等都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民族语言的保护,不仅对本民族有重要意义,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保护意义,有利于维持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稳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关系民族语言是区别民族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族内成员间彼此认同、彼此交流的工具。民族语言之间和谐的关系,在

9、民族内部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和谐交流是各民族发展友好关系的重点,少数民族杂居区民众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磨合,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相互依存的关系,民族语言的和谐和通用不仅是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各民族不同民族语言的使用,才使得民众有了更多的交流往来。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交叉使用,使得少数民族杂居区各民族之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倘若少数民族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由于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那么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有利于维持少数民族杂居区的民族关系。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途径树

10、立正确的民族语言观念民族语言观的树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民众的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民族语言的未来走向,当前,在教育等公共领域使用汉语,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缺乏练习的环境。对杂居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语言的实用性更能影响人们对语言的选择,这一点在杂居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掌握更多的语言意味着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杂居区美化生活 BETTER LIFE1082023.08民众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导致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要改变这种逐渐恶化的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少数民族杂居区民众对本民族语言的自我认同。民族语言认

11、同能够提高民众的归属感,增强少数民族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是增强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提高社会民众对民族语言的认可度,要“倡导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民族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尽管现在教育等各个公共领域都是以汉语为强势语言,但政府可以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了解,在整个社会彰显出民族语言的价值和魅力,并对那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群体给予一定的认可和鼓励,防止少数民族群众因汉语的实用性更大而放弃本民族语言。只有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语言观,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构建杂居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具

12、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对民族语言的数字化保护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及数字化逐渐深入各个领域,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凭借数字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及“开放、合作、共享”的精神,“为传播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技术可行性”。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三种技术组合协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的技术,它能够将非数字化的、碎片化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信息,方便在计算机上进行识别,从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统计工作。民族语言资料的数字化保存会为这一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便利。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便利、更完整地保存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存在着只有语

13、言没有文字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用文字记录民族语言显然不太现实,随着与汉族通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民族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录音、视频的形式对其进行留存才能保证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种类繁多,尤其是少数民族杂居区,每种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和资料,民族语言整理工作难度大,且因为语言的留存关系着文字、音调、声调等各个方面的记录,所以要储存的资料繁多,而经过数字化的整理,能够对复杂的语言资料进行压缩、分类整理,不仅大大增加了存储的空间,而且能够随时随地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添加和修改,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民族语言资料的数字化保存为人

14、们查找各种语言资料提供了便利。少数民族语言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并不单单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源保存下来,而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价值。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可以方便查阅各个民族的语言资料,在分门别类的整理中,语言资料的价值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媒体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广泛普及,为民族语言资料的流通、共享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社会各方面对民族语言资源的关注度,促进了民族语言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护了少数民族语言。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教育是养成语言习惯的关键阶段,所以学校教育是保护民族语言的重要渠道。我国在当前的

15、民族地区教育中,采用的大都是双语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拓宽了民族语言的使用渠道,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汉语,民族语言仅仅占据着辅助地位,再加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进一步降低了学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特别是在民族杂居区,实用性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便于各民族学生的沟通,不得不使用一种通用语言,这在无形中使得孩子们觉得少数民族语言作用不大且有碍于学习,学校也忽视了濒危的民族语言教育,使得民族语言逐渐淡出民族生活。学校是推广民族语言的主要场所,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生态环境,要平等地对待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和其具有的价值,增

16、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母语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弱势民族,要提高其学习民族语言的机会,使得各民族群体成员均能够平等地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在杂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汉语的重要性,要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民族语言的空间,防止学生因为升学而偏重汉语。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不仅学校要加大民族语言教育的力度,也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师生开展与民族语言相关的活动。重视民族语言教育以及平等对待各民族语言,是改善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民族语言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教育层面的强化,是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重要推手。少数民族杂居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推动民族关系持续发展的重点,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相较于其他聚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的语言生态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加脆弱,且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对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而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语言观,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整地存储繁多的民族语言资料,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等,则是综合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关键。(湖北民族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