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基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551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基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基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基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善在好生活中的呈现 基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视角王泉月暋暋 摘暋要 现代性所倡导的是在物欲横流中实现美好生活,但是,为了物质产品的源源不断,就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掠夺,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性生活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透过马克思生活哲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现代性生活带来的教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消除自然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生态的善和生活的好。关键词 生态善;美好生活;物质变换;共生共荣 基金项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新 型 城 镇 化 背 景 下 的 城 乡 空 间 正 义 问 题 研 究暠(

2、1 9 C Z X 0 6 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好生活思想与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研究暠(2 0 1 9 S J A 1 5 8 3)。作者简介 王泉月(1 9 8 9-),男,哲学博士,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连云港2 2 2 0 0 5)。人生活于宇宙世界之间,却不明白“什么是好生活暠 这样的哲学问题,如何过上美好生活是哲学的根底问题。我们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把握真正的幸福人生,但是,真实的生活中也会有不幸的存在,不幸的生活可能源于某种客观因素,不过,与幸福生活愈行愈远通常是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从而影响其对生活好坏的判断能力。审视当下的生活方式,在现

3、实生活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史诗般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生活是人的生活,没有人的荒野不能成为生活本身。中世纪基督教以神权扼杀人性,如今资本的逻辑以利润使人异化,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如同漫无目的地在荒野漫步一般,迷茫并且恐慌。因而,人未出场,何谈生活。恢弘而又不失实际的世界观是过上美好生活的保障,马克思哲学着眼于现实生活,对何为好生活以及如何过上好生活有不同于其他哲学的看法和见解,为迷失在资本诱导下的现代人指明方向。61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一、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因此,古希腊哲学影响着整个

4、西方思想的基本进程。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家便延续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着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感性世界和经验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同一性可言,从中所得到的只能是相对的知识,而非绝对真理;真理绝不是对生活世界的感性经验,而是来自于对感性世界的超越,唯有追寻超感性的、普适的思想世界和观念世界,才是最为可靠的永恒真理。柏拉图将现实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他认为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世界,是现象界的共相、本质和模型,是照亮无知洞穴的真理之光。柏拉图认为“感性中变动不居的东西以恒常的 心灵世界暞 或 理念暞 为其原初的根底,而不是以另外的感性中变动不居的事物为根底。暠栙从而

5、超越日常经验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思想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并且主导整个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和命运。在柏拉图理念论的指引之下,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感性生活和日常经验生活世界被排除在哲学大门之外,被奉为真理的只有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范畴、规律、观念,哲学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关的理念世界,而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黑格尔的理念论是对柏拉图二重化世界的完结,黑格尔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暠栚黑格尔所表述的“理念暠 是永恒的、不变的实体,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主体,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被认识对象的

6、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在黑格尔看来,“概念本身并不像知性所假想的那样,自身固定不动,没有发展过程。它毋宁是无限的形式,绝对的运动,好像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因而自身分化其自身。暠栛于是,他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王国,精神实体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包括感性存在、自然界都是从绝对精神中分化而来,绝对精神就如同一颗种子,世界之花从这一唯一的种子中不断绽放。但绝对精神是超感性的理念和概念,真实的经验生活世界和自然界是不可能从任何思想、观念和范畴中推演分化出来的。因此,绝对精神所生成的感性存在和自然界只能是概念、范畴、规律、观念的外化,实质上依旧是形而上的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黑格尔哲学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最

7、高诠释,其对生活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观念上的精神生活,因而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形而上学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使生活第一次进入哲学,并使“哲学非常懂得生活暠栜。另外,胡塞尔、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等人也都要求哲学回归生活,并将眼光从天国放回日常,关注广博而又最富实践意义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指出,在现当代社会,“解释暠 是哲学仅剩的功能,所以说“哲学剩下的就是通过阐释来推动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进程。暠栞可以看出,哈贝马斯要求哲学关照日常实践的任务是阐述和解释生活世界,在他看71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栚

8、栛栜栞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年,第3 1页。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年,第1 0页。德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年,第3 3 9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年,第1 2 3页。德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年,第1 8页。来,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套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与哈贝马斯从理论角度建构的生活世界不同,马克思所建构的生活世界是从真实生活、世俗生活出发的全

9、面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认为生活首先应具有实存性,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暞,必须能够生活。暠栙那么,为了能够生活,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的吃穿住用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前提就是能够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另外,人的生活要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就不能停留在只是对吃、喝、住、穿的需要上,还应当在生产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生活的全面性和人的自由。虽然动物在面对食物和栖息地的时候,也具有任意性和选择性,但都无法超出其本能的界限,动物全部的生命活动都能够在本能范围内予以解释。因此,动物的全部机能皆由其本能所控制和支配,不具有创造性,也没有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不同,人具有语言和思维,并且富有创造性

10、和想象力,人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并且可以把这种胡思乱想付诸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胡思乱想暠。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活动,是对自然本能的超越。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人类生活完全脱离动物本性的根本依据,并且,实践的超越性也是人获得生活自由和实现类本质的担保。马克思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多次提到,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暠,这就是人对纯粹的本能欲望的超越,从而体现出人对自身动物性的远离和对文明生活的憧憬与实现。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现实表现,首先,劳动是对欲望的克制。本能欲望的满足不是人类劳动的目的,而为了生存人就必须在实现温饱之后继续劳动,甚至实现本能需求就是为

11、了劳动。这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是对自然本能的超越;并且,劳动具有创造性,通过劳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从未有过的东西,这是人类超越自然界的表现。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克制欲望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超越,创造则是对外部自然界的超越。现实生活是人类具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并且现实生活本身就具有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哲学只有走向生活才能判断生活本身是不是值得过的好生活和善生活。二、马克思哲学对反自然生活的批判“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暠栚奢侈消费品的增长造成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为资本主义打开大门,并使之渗透到各行各

12、业。于是,桑巴特认为奢侈是人的欲望的表现,并由无尽的欲望滋生出了资本主义。所以说,资本主义源自于奢侈,而人的奢欲正是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享受中生发而来,无止尽的消费成为满足人的感官愉悦的必要手段,从而商品的拥有和对物质的崇拜构成了生活的全部。与此同时,人自身也正走向异化的深渊,人的本质被外化为物,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特别是在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之下,人性得到极度张扬,人取代以上帝为首的一切宗教神的位置,成为自己的主宰。从“拜人教暠 再到“拜物教暠,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现代人依然虔诚地遵循着拜物教的思维范式,其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存在方式渗透到现代人

13、生活的诸多层面,影响着现81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栙栚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年,第5 3 1页。德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年,第7 9页。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选择。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飞速崛起对人类世界观的转变,是拜物教产生的重要缘起之一。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扩展使得宗教神学日益落寞,上帝从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出,为人性的张扬留下广阔的可能性空间。然而,上帝退下神坛看似是人性的全面胜利,却忽视了拜物教在人类生活中全面泛化的事实。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开启了现代的工业化进程

14、,同时也创造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私有制的确立带来了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商品是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拜物教取代上帝而成为现代人追寻自身价值和意义的信仰,并假借外在于自身的他物作为自身存在合法性的基础和证明,即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物之中,而不是人自身的本质体现。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仅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意识领域,而且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代人浸淫在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中,极度狂热地迸发出对物质占有的欲望,疯狂地追逐对奢侈品的享受,为了满足这种颠覆人性的虚假需求,就不得不转变原先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无节制的掠夺,并且这样的反自然生活成了符合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

15、态的好生活,对自然界的盘剥也就成了实现资本主义好生活的合理生产方式。随着科技大厦的构建,资本主义掠夺自然的本领也随之增强,而且为确立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范围提供了可能性。科技使无限积累资本的目的具有可能性,并使人的欲望在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日益膨胀。无法遏制的物质欲望促使拜物教意识形态在各个不同社会组织中的渗透畅通无阻,并且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和普遍性消费文化的传播,使这些社会组织的结合日趋紧密。实际上,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是对历史变化的一种经济解释,其最终结果导向的是资本主义。因此,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科技的扩张与资本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并使整个人类社会同质化、同一化,进而整个人类社会都要被迫吞

16、下资本主义社会所酿成的恶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资本家是最重视科学的一支社会力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科学力量在生产活动中大规模运用的开端;并且,马克思早已洞察到“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暠栙。虽然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能够解释我们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现象,但是人不仅仅是一种只为物质而存在的动物,所以,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并不能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也不能解释人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因此也就无法真正说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善生活。现代自然科学自以为能够随心所欲地约束自然、控制自然,却被自己看似精明的行为囚禁在不能超越自然的牢笼之中,现代人难

17、以超越其自身的自然本性,无限的欲望使其堕落,人变得更加依赖自然,进而自然资源匮竭的那天,也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因此,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虽然能够充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释放,看似是人性的解放,却忽视了人的现实生活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具有超越性的实践。物欲控制着人的生活,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因为“受到物的包围暠 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官能性的人暠,鲍德里亚在 消费社会 中指出,“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暠栚鲍德里亚所指的物不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这种由人创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

18、暠。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是不符合人的真实需求的生活,是反自然、反文91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栚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年,第5 7 6页。法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富成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第2页。明的生活。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从未放过任何不费分文的单纯自然力。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方式不仅使具有社会属性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 如水、风、蒸汽、电等等 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暠栙,那么资本势必不遗余力地去攫取这种毫无成本的自然力。所以,资本积累的前提必然是掠夺自然,以破坏生

19、态平衡为代价是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好生活暠 的“必要条件暠。资本如同高速运转的永动机,在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同时,毫不留情地盘剥有限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也给自然界本身的自净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另外,资本主义的生产行为具有全球性,所以这种破坏也带有全球性。它“对地球生物界,对地下水源、水域、大气层,以及对地球的植物区和动物区系,都有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暠栚。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比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都被污染或者消耗殆尽,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必然难以从丧失基本生活要素的生活中获得幸福。自然的异化使得人们与其向往的美好生

20、活渐行渐远。因而,没有好生态,就没有好生活;没有善生态,就没有善生活。马克思生态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是彻底的反自然的生活,而造成自然异化根底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畸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解决自然异化问题和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转变资本逻辑推动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首先,马克思一开始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上来说明自然界的。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指出,自然界所面对的人,是“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暠栛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暠栜的人,而不是只会适应、顺从于自然界的动物式的存在物;同样,人所面对的自然界,也是人通过劳动所创造和再生产

21、的自然界,是被人化的自然界,而不是纯粹的荒野式的自然界。一方面,自然界作为劳动本身的要素,是人类劳动的基础,人无法离开自然界进行生命活动;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暠 同样离不开人。所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暠栞。马克思作此阐述的时代已经是获得大工业生产形式的机器生产时代,工业生产成了自然界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只要把工业生产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反映,那么,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也就可以理解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通过工业生产所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暠栟。众所皆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2、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主流导向是奢侈的消费,所以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或是生活方式,其所形成的“现实的自然界暠 都必然是异化了的自然界。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狭隘的暠 生产形式等问题把资本主义推向灭亡的深渊,被资本视为实现自我的手段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实际上成了摧毁它自身的基础的现实条件。资本主义用自己的全部努力“不02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栙栚栛栜栞栟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年,第2 7 9-2 8 0页。苏 海因曼:科学技术革命的今天和明天,王金存、王文修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7

23、9年,第1 9 7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年,第2 7 9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2 7 5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第1 9 6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年,第1 2 8页。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暠栙;并在达到成熟阶段以后“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暠栚。这个较高级的形式就是共产主义,这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对立和分离后再次达到的更高级的统一。美好生活的愿景所指向的便是共产主义的生活,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

24、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一切斗争和矛盾的彻底消解。所以,这一理想社会是一个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并行的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指出自然主义是共产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共产主义生活,彻底颠覆了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共产主义社会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消除了劳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以及自然的异化,“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暠栛是在马克思生态观关照下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三、生态善与美好生活的本质统一生态善是人们过

25、上美好生活的价值坐标和现实担保。首先,在伦理层面,想要过上美好生活就要遵循生态善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因此,美好生活本身内在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另外,在实践层面,生态善在美好生活的确证中得以彰显,同时,生态善也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现实担保。所以,马克思生态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一方面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着手,阐述人们应当过一种怎样的理想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揭示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对立关系的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剖析认为,资本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扩张和自然界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按照资本的逻辑,资本主义

26、在不断的扩张中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生产和交换商品是实现资本流通和获得利润的手段,自然界是生产商品的基本来源,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求自然界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供其生产加工。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越是接近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就越是表现出无法同时兼顾满足人的欲求和自然界的平衡的困境。所以,资本的增长也是有极限的。可以看出,爆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追求增殖的无限性与自然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利润至上的原则仍在起支配作用,生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生活就是一种空想。马克思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来观

27、察生态问题,劳动的异化、人本身的异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破裂所造成的,因此,要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理想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共进的生活,想要实现这一好生活,就必须消除异化、过上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变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生产生活方式。首先,美好生活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活。人是生命活动的主体,然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丧12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栚栛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年,第5 1 1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8、4 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年,第1 0 0 0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第1 8 7页。失了纯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等基本生活要素,所以,在生态危机的威逼之下,人们无法自由享有自然资源,成为“非人暠。因此,好生活必须是在消除生态危机的前提下的“人之为人暠 的生活。马克思按照其对历史的逻辑推理而构建的美好社会生活必然是要合乎人的本质的生活,共产主义社会生活是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的生活,是取代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生活。因此,在马克思生态观的关照下,共产主义的好生活就是生态生活,也就是合乎人本质的好生活。生态生活是人与自

29、然共生共荣的生活,生态生活一方面要满足生活主体的需求,也就是要满足人实现其本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自然界本质的需要。因此,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既保证人自身的自由,又让自然物自由,才能在生态整体中实现人和自然的共同自由。人是生活的主体,人所过的生活应该是处处彰显人的本质的生活,是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截然不同的属人的生活,与人的本质相违背的生活或许会给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层面享受,但这种虚假幸福感终究是短暂的,而且必将把人推向“非人暠 的边缘。好生活就是要符合人本质的生活,也就是能够实现人真正自由的生活,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和自然界发生着交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暠栙

30、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界的运行轨迹;同样,自然环境的好坏变化也对人的生活水平产生影响。所以,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融合的情况下,人才能生活得有序稳定。其次,美好生活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本质的生活。人是有认知能力的理性存在,因此,“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暠栚,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人的类本质。而异化劳动导致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暠栛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本身不再是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被资本的逻辑异化为没有思想的机器,劳动成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被剥夺,使得人丧失对动物的超越性,从而异化是对人的自由自觉的

31、活动的颠倒。人类异化的基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不只是人类对其自身的异化,也包括人类对真实的感性世界的异化,亦即人类同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强调自然的异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制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私有制就是一种对金钱崇拜的制度,从而金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手段和标准,这就导致“人类本身的价值被剥夺了,自然本身的价值也被剥夺了。暠栜自然的异化不仅意味着人的劳动丧失创造性和超越性,而且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沦入不堪的境地,毒化的土壤、枯竭的水源、污浊的空气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就更谈不上过超越动物本能的美好生活。并且,马

32、克思在 资本论 开篇就指出,劳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且引发这种物质变换的是人自身的活动,而且物质变换的过程受到人自身的活动的调节和控制。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概念说明了劳动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真实关系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发生了断裂,消22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栙栚栛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第9 2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第1 6 2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第1 6 2页。陈学明: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

33、态危机吗?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当代意义的揭示,国外社会科学2 0 1 0年第1期。除异化劳动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必要条件,要把消除异化劳动和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所预见的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图景是要“让生产者联合起来暠,共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实现这一图景的关键就在于,要转变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占有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状况,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平等共享社会成果。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暠,必须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暠栙。这

34、种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就是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它将消除资本主义下的劳动与所有制的分离,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所以,只有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能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生产者的联合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消除物质变换断裂和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协调、共进的生活的前提。通过“联合暠 实现消除私有制的目的,从而消除自然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也就推翻了反自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好生活。另外,美好生活还应当是追求生态美的生活。叔本华认为,在审美的过程中,人消失在对象之中。审美活动使人从物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对物质的贪婪,审

35、美者和审美对象合而为一,“我与它暠 的对立在这一刻彻底消逝,在忘我的审美中享受无尽的幸福和喜悦。同样,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不仅给人提供满足生存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和探索对象。人们在享受自然界中一草一木、山河大川所呈现的优美和壮阔时,也不自觉地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从而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一方面人不再受其自然本性的限制,另一方面,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是改造自然的必然要求。所以,自然审美也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一剂良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是在用美的方式重塑自然界,使自然界拥有新的生命形式。“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增加生活情趣。暠栚另外,人的审

36、美能力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与自然界的长期共存与互构中逐渐形成。也就是说,人对美的感受是在改造自然和被自然改造的双向过程中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人越是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他的感性认知能力也就越丰富,“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暠栛。总之,只有在与自然界的交互发展和共生共存中,才能产生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还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只有在满足人的“第一需要暠的基础上,超越人的自然本性,才能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暠栜只有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永续发展、不断扩大时,人类才有

37、可能真正按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上升了的道德标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然,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态生活即美好生活,生态生活就是要实现人本质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进入到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本质进入到人之中,既要实现人的自由,又要实现自然的自由。生态生活实现了人和其无机身体的全面复活,自然界是人为了自身的生生不息而时刻不可脱离的32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栚栛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8 4 3页。喻文德: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意蕴,兰州学刊2 0 2 0年第6期。德 马克思: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

38、:人民出版社,2 0 0 8年,第8 7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卷,第9 3页。身体,人类所具有的能动性也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视作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不是单纯的被改造对象,生态生活的主体不再把自然界视作异于他而存在的外物,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我与它暠 的界限,而是“我与你暠 的亲密关系,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的确证就在于消除他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局面。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和解,使得人能够过上合乎其本质的美好生活,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使得自然界重获新生,最终实现生态善和美好生活的本质统一。结语生态问题与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解决好生态问题,

39、人民才有可能过上美好生活。马克思哲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厚的生态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虽然人们的生态意识有所提升,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有所转变,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新的生态问题,例如网络垃圾(快递、外卖包装等)、电磁辐射、核污染等等,而马克思哲学超越于其他哲学的地方恰恰就是它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所以说,永不过时的马克思哲学正是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一大法宝。另外,在今后的生态生活研究当中,除了要关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思想之外,还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科技观、政治观和经济学思想,以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决生态危机的目的。42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