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406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筑经济CONSTRUCTION ECONOMY第 44 卷第 S1 期2023 年 7 月Vol.44 No.S1Jul.2023摘要:梳理1992年以来CNKI,WOS内的中国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成果,分析领域发展势态、前沿成果与科学范式转型。分析表明:1)研究范式经历“事实-批判-实验”的范式转型,并向“社会释义”范式发展,考察建筑形态在民族互动实践中与文化创造的内涵关系。2)侗族传统建筑研究近年发生从环境量化分析向营造技艺研究的转变,追求从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空间认知到以“物”为对象的建构赋形过程的多维探索。3)保护与开发模式经历从早期“分等分级保护”至“文化空间”,再到而今的释义性

2、保护。同时指出可拓展的相关方向,包括谱系研究与村落生长机制、建筑与聚落形态与价值量化、深入展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等。关键词:侗族建筑;侗族聚落;传统村落;CiteSpace;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TU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1X(2023)S1-0547-05DOI:10.14181/ki.1002-851x.2023S1547Review of Research on Do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ettlements Based on CiteSpaceFAN Shouquan,LV Hongyi,HAN Cong(Zhen

3、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Abstract:Through CiteSpace,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ettlements of Dong people in China in CNKI and WOS since 1992 were reviewe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ield was analyzed,as well as the cutting-edge achievements and t

4、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paradigm.The analysis shows that:1)The research paradigm has undergone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fact-critical-experiment”and has developed to the paradigm of“social interpretation”.2)In recent years,research has changed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5、to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techniques.3)The mod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early“graded protection”to“cultural space”,and then to the current paraphrase protection.At the same time,it points out the related direction that can be expanded.Keywords:dong ethnic architectur

6、e;dong ethnic settlements;traditional villages;CiteSpace;knowledge graph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族群互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相关综述基于不同角度给予总结评述:2011年赵巧艳从建筑类别的视角梳理总结了鼓楼、风雨桥、传统民居的研究情况,卜晔婷则于2018年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了相关研究的历程,张婧红针对侗族木构技艺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本文基于CNKI与WOS数据,梳理30年内国内外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和知识脉络演进,补充当前缺少的“历时性

7、”研究动态的热点梳理与领域内“共时性”的研究发展评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以“侗族建筑”“侗族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历史城镇可持续社区模型研发与示范”(2019YFE0106200)作者简介:范首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传统民居。吕红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传统民居。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范首权,吕红医,韩聪(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建 筑 经 济2023年548居”“侗族鼓楼”“风雨桥”“侗族聚落”“侗族村落”“侗族木

8、构”“侗族营造技艺”“侗族地域地理景观”“侗族空间”作为检索词,“主题”或“摘要”为检索路径,国内分析将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作为主要数据库,除去无关样本,最终取得有效期刊文献936篇。国外数据以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库,取得有效期刊文献40篇。检索时间跨度都为1992年至2023年(数据获取日期为2023年4月 20日)。2基于知识图谱的侗族传统建筑基础现状分析2.1知识基础:作者,机构,与高影响著作整体分析图谱与表格,可知该领域的研究背景特征:1)研究主题整体层面逐渐扩展,基本的学术共识已经建立,多学科融合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2)领域内的高影响著作

9、(表1),主要内容为基于民族文化视角和典型建筑来解析侗族建筑文化。3)代表学者(图1)与机构逐渐突显。研究大多在占据地缘优势的高校机构间展开(图2),但已经表现出跨区域合作的趋势。4)依托国家基金与省级基金开展的研究与保护传承工作已经显现出可观的成果,近30年在高校层面积累了可观的基础数据与资料。2.2研究动态发展聚类视图通过算法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一定的共被引强度形成了十二个话题聚类(国内10个,国外2个)。同时结合对各阶段高引文献和相关政策分析,显示出研究历程中呈现4个研究 阶段。2.2.1初识阶段(1992年1996年)在该阶段,此时关于侗族建筑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科

10、研基础还未建立,研究主要以社会调查和文献考证为起点展开,主要参与学科为旅游和民族相关学科。对侗族建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村落的分布及其形态特色、建筑的类型、分布及历史起源进行收集与梳理,同时对围绕建筑发生的文化活动,生产生活,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调查。此阶段研究范式为“社会事实范式”,主要回答了“有什么”的问题,对于建筑的认识是将其作为民族社会物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并非研究的主体。表1领域内经典著作高影响著作(以高引前200篇文献为数据)高引著作(以主题词搜索全领域文献为数据)书籍作者年份 共引频次书籍作者年份被引数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蔡凌,主编200711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

11、落与建筑蔡凌,主编2007307中国侗族村寨文化吴浩,主编20048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著2010115侗族文化研究冯祖贻等,著 19996侗族建筑艺术张柏如著200479贵州民居罗德启,著20086侗族鼓楼文化研究石开忠,著201241桂北民间建筑李长杰,主编 19905走进鼓楼余未人,著200137图1作者知识图谱(作者共现4次以上)图2研究机构知识图谱(主要机构出现3次以上)第 44 卷第 S1 期549范首权,等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2.2.2探索阶段(1997年2008年)此阶段发表文献量增长迅速,并产出了大量相关专著,形成了领域

12、内的研究基础。研究逐渐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以建筑类型或村寨空间为对象,通过对空间形制分类,探索民族文化特征在建筑仪式、技艺、符号和建筑形制上的体现。相关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向为“科学批判范式”,呈现出一种叙事性的历史回顾:以历史社会脉络为线索,建筑学与历史文献考察的研究方法逐渐占据研究的主流方法,此时期研究范式已经从回答“有什么”转移至剖析“是什么”的时期。同时此阶段以政策为导向,研究成果围绕保护开发策略和旅游资源主题也呈现出聚集性。2.2.3量化分析阶段(2009年2017年)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观察与历史社会分析的手段难以去验证和获取逐渐深入的空间演化过程和环境分

13、析数据,由此量化分析阶段转为“实验科学范式”,以实证性立场为基础,数理分析语境为导向,利用量化技术与模型分析等方法解析侗族聚落与建筑形态的空间特征,村落资源与景观基因分析,三维搭建与防灾模拟,或探寻不同地域的建筑分布和聚落格局进行多维视角的叠加研究。例如,杨立国构建景观基因分值模型来探寻居民对侗寨内建筑环境的感知和认同状态。且针对各级申报的文保单位侗寨(关键词“肇兴侗寨”“三江县”),研究成果聚集且视角多维。2.2.4文化释义阶段(2018年至今)此时期展开了更为系统与广泛的调研,调研对象不断增多,在研究对象选取上更为细化,涉及“符号”,“边界”等。此阶段主要集中于探索建筑与聚落形态演化过程、

14、族群互动、动因机制等相互之间的关联,而通过文化生态学、旅游人类学、现象学等不同的阐释方法使文化与建筑内涵关系得到深入研究。同时营造技艺研究连接以“人”为中心的空间认知和民族文化与以“物”为对象的建筑形式与建筑过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提高了侗族建筑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研究范式转变为文化释义研究,研究深度已经从回答“是什么”转变为回答“为什么”的阶段。3主要研究专题3.1建筑与文化表征研究3.1.1聚落文化侗族聚落文化由侗族的“民族性”与地理环境的“地域性”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孕育出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和生计模式。“民族性”体现在侗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山水情结、聚居文化等,侗寨空间生成

15、与侗族群体意识强,喜好公共生活的民族特性密不 可分(图3)。3.1.2建筑文化鼓楼是侗族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与众多民俗活动联系紧密。对鼓楼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鼓楼文化所蕴含的侗族文化精神内核解析,其内涵的同源认同和反馈机制能够使其族群得到延续和更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二是对鼓楼相关活动的作用机制分析,刘梦颖认为侗人通过鼓楼营建活动来构建和修复侗族人的情感认知、仪式信仰和文化主体性。侗族民居则是受到侗族社会组织模式、信仰文化体系、风水思想模式、物质地理条件等共同影响。3.1.3内涵变迁细致的田野调查是反映社会变迁过程的基础。现代化传媒从日常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时空体验等

16、三个方面深深影响着侗族地区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且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许多建筑场所已经脱离地方社会文化根基,产生了文化的变迁。3.1.4建造仪式侗族村落的建构过程象征性地反映了侗人对空间的感知和认同活动。传统民居建造仪式包含两个相互嵌套的复杂过程,同时,仪式中的象征交换行为,既强化侗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建构出新的人际网络,促进族群团结。3.2空间量化与评估研究3.2.1聚落形态分析侗寨选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态依不同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团聚和均质两种空间图式结构,或点、线、面状和混合状空间。如今运用图示语言和三维形态学方法研究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等新型研究方法的探索也逐渐丰富。3.2.2聚落识别与

17、量化分析借助量化分析工具识别聚落形态的方法也逐渐普遍,宏观分析利用多民族多地域进行数据分析,曹帅强对比分析侗族与其他民族的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微观视角选取单个村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计算景观指数分析村落景观资源差异,或利用参数化分析对村落生长进行模拟。秦凡雅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环境格局变化分析了相关驱动力因素。建 筑 经 济2023年5503.2.3典型建筑形制与量化侗族鼓楼依据外观分为塔式与阁式两类;蔡凌基于结构将鼓楼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和穿斗式两类。建筑技术与结构特点是近几年侗族鼓楼研究的热点,张星照从地域结构演变入手研究鼓楼结构类型与营造 技艺。风雨桥形制为桥基-桥跨-桥屋的组合定式,刘

18、洪波提出侗族风雨桥是基于廊桥建筑演变而来。并且鼓楼与风雨桥的建筑形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关系,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智慧。侗族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其来源于古代的“巢居”形式,一般为二三层高的杉木和瓦结构,围绕鼓楼修建,呈放射状,按平面布置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堂屋中心型、廊道中心型、院落中心型,复合分布型。3.2.4地域分异在地域分异上,在对象选取上分为两类,一是以聚落为对象,分析各民族村落空间特征,梳理侗族村落的显著差别。蒋长洪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四寨村和肇兴村景观斑块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二是以典型建筑为对象,分析不同地域同种建筑的异同之处。赵晓梅从地域的族群互动探讨了鼓楼建筑形式的 异同。图3相关

19、政策背景与关键词时区图谱第 44 卷第 S1 期553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初步得到8619篇期刊论文。为了确保文献相关及准确性,对主题检索进行多次筛选,将检索主题收缩为“革命老区规划”或“革命老区设计”,共795篇文献。综合三次检索结果,剔除重复文献及非研究类文献后,最终选取2002-2022年间615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核心期刊69篇。将所有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及热点。2.2研究方法目前,大量规划类研究为了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常用图谱分析软件有ArcGIS、Python、Ucinet、VOS

20、viewer、CiteSpace等,其中文献分析最常用的为CiteSpace。通过该软件得到学科、机构、作者之间的交叉与关联;关键词共现及随时间推移的热点走向,并借助词频可视化分析挖掘文献之间潜在的知识要点与信息,揭示革命老区在规划与设计研究领域的动向及发展轨迹。于此,系统化梳理文献及图谱呈现,定性地指出研究对该领域的意义。3统计结果与分析3.1发文量时间分布分析发文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2年-2009年为发展缓慢时期:此阶段对革命老区研究力度不大,是初始的起步阶段,且研究群体较少。2010年-2018年为稳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年与2009年相比研究大幅度增长,2016年达

21、到时期最高值,后有回落,说明该研究得到国内较多专家学者关注。最后,2019-至今为飞速发展时期:2019年-2022年期间该研究领域呈极速上涨趋势,其中2022年达到最高值(92篇),说明该研究是现在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同时也相应国务院政策号召,加大对革命老区遗产保护与相应乡村建设,活化老区及带动经济。3.2发文作者与合作分析革命老区研究较为分散,从政策到经济,从路径到实施,从乡村振兴到红色文化等。目前,韩峰、任吉平团队探讨了红色路线的发展;同时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据转化,构建融合红色景点、交通路网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王才章团队从服务制度体系、对象、在地化与社会工作者能力四个方

22、面对革命老区提出社会工作优化路径,同时给老区社会工作提供发展思路。张泽丰团队从发展观光与休闲农业,以生态农业打造革命老区农村经济,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老区方面给予革命老区建设建议。高国力以 意见 为指导,提出从乡村振兴出发,增加革命老区与城市之间合作,协同发展交通、产业、生态,补齐公共服务与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革命老区经济与红色文化 发展。4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4.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V6.1R6进行运算可得,如图2所示,关键词节点为673个(N=673),网络连线为1182(E=1182),密度为0.0052,字体越大说明出现频率越高。从图2中可见革命老区最为

23、突出,说明在该领域内此类关键词影响力较高。同时,若连线越多说明两关键词之间共现频率高与联系密切。涉及673个关键词且联系紧密,表明该领域研究范围涉及广,覆盖面全。再统计高频关键词可得,革命老区出现频次最多(257次),其次是乡村振兴(57次)、红色旅游(52次)、振兴发展(45次)、红色文化(29次),与革命老区为主题的相关发文量排序基本一致,说明当词频越高发文量也 越高。4.2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对共现图谱关键词进行聚类,选取与显示前10个。图12002年-2022年间该研究年度发文量图22002年-2022年间关键词共现图谱贲雯基于CiteSpace的革命老区规划与设计趋势研究第 44 卷第

24、 S1 期5513.3保护开发与演变研究3.3.1演变机制研究演变机制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聚落建筑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聚落形态演变主要受民族内观念、生产模式、生态环境影响;演变的结果分析,研究对象从聚类形态,建筑演进,社会生活都有涉及。3.3.2保护与传承方式宏观视角涉及整体保护方式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更新,蔡凌从侗族文化的时间、空间意义上提出重新架构侗族建筑遗产的评估体系。微观视角以建筑的修缮防灾保护和非物质营造技艺传承研究为主,挖掘侗族建筑文化资源,对侗族传统文化元素溯源并探索开发方法与理论,或基于新媒介等产业的开发利用。3.3.3开发与重构研究在开发应用的研究中,在宏观方面以开发政策与

25、途径方式研究为主,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注意与侗族区域建构、空间发展,文化创意的平衡耦合关系,并建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发展,微观视角则以典型村寨为例探寻侗族产业与空间的路径整合方法,注重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开发对侗族聚居地的影响与反馈。张春艳则以实地案例对村寨旅游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旅游价值的主要因素。4结语综上,未来关于侗族建筑与聚落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文化表征与释义研究上,对于村落建筑和文化变迁的贯通式考察仍十分缺乏,包括风土谱系,营建过程等方面,以此可以结合环境与调查数据,探讨不同地域的建筑异同,总结演变分化原因,揭示文化表征机制。或者可以梳理建筑形制与空间组织的

26、演变,并进一步结合族群互动,社会结构等方面总结不同阶段的空间认知变化,帮助进行村落建筑的文化阐释。(2)开展基于新方法,新技术的定量分析研究。GIS技术,景观基因等方法侧重聚落环境的分析与提升,参数化技术实现了快速建构的新路径,未来可以结合如参与式影像、语义分析、大数据分析等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或注重不同的研究阶段的环境和评价数据收集,拓展村落层面的价值评估与保护路径。而建筑层面,可以基于多种物理空间分析技术和三维模拟,探索民居的现代化适应改造。(3)发展路径和保护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侗寨的可持续开发需要长时间的观测与探索,各方利益之间的冲突也易影响传统风貌的延续,仍需要构建细致的保护发展评价

27、方式。目前保护开发过程中,对个体生产改变,民族文化认知转变等内容明显关注不足。保护方式上引入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开展侗族建筑数字保护与展示的应用研究。随着HBIM理念的提出,实现了建筑遗产多时态、多样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管理。深入展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将为侗族建筑文化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参考文献1 赵巧艳.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4):101-109.2 卜晔婷.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J.中外建筑,2018(9):40-43.3 张婧红,令狐红英,石含洲.基于文献计量的侗族建筑设计营造技艺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0)

28、:24-29.4 杨立国,林琳,刘沛林,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J.人文地理,2014(6):60-66.5 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6 杨永明,吴珂全,杨方舟.中国侗族鼓楼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7 刘梦颖.“地方”的营造:以侗寨鼓楼为中心J.社会科学家,2020(11):150-155.8 汤芸.旅游场域中侗族鼓楼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6):49-54.9 赵巧艳.空间实践与侗族村落文化表征:以宝赠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2-101.10 宋建军,杨仁斌,李彦旻.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J.生态学报,2016(3):863-872.11 曹帅强,贺建丹,邓运员.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5):191-198.12 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 张星照.通道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结构类型与营造技艺的现代延续D.长沙:湖南大学,2018.范首权,等基于CiteSpace的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