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717407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购买和行为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购买和行为模式 1 单身阶段:年轻、不住在家里。几乎没有经济负担,新观念的带头人,娱乐导向。购买: 一般厨房用品和家具,汽车、模型游戏设备、度假,2新婚阶段:年轻、无子女。 经济比下一阶段要好。购买力最强,耐用品购买力高。购买;汽车、冰箱、电炉、家用家具、耐用家具、度假3 满巢阶段I:最年幼的子女 家庭用品采购的高峰期,流动资产少,不满足现有经济不到6岁。 状态。储蓄部分钱,喜欢新产品,如广告宣扬的产品。购买:洗衣机、烘干机、电视机、婴儿食品、胸部按摩器和咳嗽药、维生素、玩具娃娃,手推车、雪撬和冰鞋。 4满巢阶段:最年幼的子女 经济状况较好,有的妻子有工作,对广告不敏感,购买

2、大 6岁或超过6岁。包装商品,配套购买。购买:各式食品、清洁用品、自行车、音乐课本、钢琴。 5满巢阶段III:年长的夫妇和 经济状况仍然较好,许多妻子有工作,一些子女也有工作,尚未独立的子女同住。对广告不敏感,耐用品购买力强。购买:新颖别致的家具、汽车、旅游用品、非必需品、船、牙齿保健服务,杂志。 6空巢阶段I:年长的夫妇 大量拥有自己的住宅,经济富裕有储蓄,对旅游,娱乐、 无子女同住户主仍在工作。 自我教育尤感兴趣,愿意施舍和捐献,对新产品无兴趣。 购买;度假用品、奢侈品、家用装修用品。7空巢阶段;年老的夫妇, 收入锐减,闲在家。购买;有助干健康、睡眠和消化的无子女同住,已退休者。用护理保健

3、产品。 8鳏寡阶段I:尚在工作。 收入仍较可观,但也许会出售房子。 9,螺寡阶段:退休。 需要与其他退休群体相仿的医疗用品,收入锐减,特别需要得到关注、情感和安全保障。 痛苦、罪恶、与圣经Luke Timothy Johnson 痛苦一定是负面的经验? 绝对有害无益? 必然是邪恶的吗? 本文作者Luke Timothy Johnson,是乔治亚 州Emory大学Chandler神学院的新约教授。他在本文中说明新约的教义如何向“苦难必然是邪恶的”这一个现代异端提出挑战“藉著耶稣的名,及他的权柄,我们敢于拥抱迎面而来的苦难。这痛苦的经验,正是使我们蜕变、转化的良机。”痛苦是一般人不愿去思考的问题,

4、要去谈、或去写也都很困难,但更难的,是亲身走过痛苦。在每一个既定的时刻,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在受苦。正在受苦的人,没有精力去思考、去谈、或去写痛苦这一个主题。他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寻求如何在痛苦中求生存。正因为如此,很多有关痛苦的文章,在真正受苦的人看来,非常空洞。他们总觉得,有心情有力气去思考、去谈、去写的人,和那些只能咬紧牙根在痛苦中求生存的人之间,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在我年少无知时,有一次,为了安慰并鼓舞正遭受病痛的妻子,我读了约伯传里的经句给她听。我很快的发现,肉身正被病痛折磨的人,根本无法听进智慧的言语,连圣经的启示也不例外。我后来终于明白:默默的握着她的手能带给她的力量,远胜过任何

5、话语。事实虽然如此,但在我们平安无苦痛的日子里,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毕竟,这是人生经验中非常基本的课题。若我们的想法有偏差,当痛苦来临时的顺应之道也会有偏差。在我看来,今日的世界上,有许多对痛苦的错误、不健全的看法广为流传,让受苦的人苦上加苦。 当我这么说时,我主要想到的是现代一个偏异的看法:人们把痛苦与邪恶相提并 论。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首先,这种说法把邪恶当成宇宙间的一种现象,而不是把它归类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无形中造成的结果是,谈起痛苦与邪恶时,总是一些琐碎的陈腔滥调。其次,这样的看法下,痛苦的正向意义被抹杀了。一个多重且多面的事实被简化、扭曲了。 痛苦的定义痛苦与

6、邪恶之间被轻易的画上等号,我想部份原因是我们未能确切的说明,痛苦两 个字,到底是指什么?人类生命中如此核心的经验,居然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导致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在概念衔接上显得松散,逻辑难以掌握,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一件事。让我们从头清晰的思考一下吧!首先,让我们把痛苦定义为:一个失去平衡的体系所经验到的疼痛感觉。显而易见的,我们谈的是有知觉的有机体。机械系统也会失衡,但机器没有感觉,也就无所谓痛苦不痛苦了。这样说来,必须有生命,才能感觉到痛苦。活著,就意味著经常要处在失衡的状况下。因为,人生无常。变,是生命中唯一的定数。因此,所有生物只要活著,就必然会受苦。越高等的生物,感觉越灵敏,生活越复

7、杂,受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们猜测:植物可能会感受痛苦;我们也想象得到动物所受的苦。而我们非常肯定的知道:人类会经验痛苦。因为,我们自己亲身体会过。生病、受伤,或死亡时,身体会感到疼痛;被某种情绪折磨、打击时,心理会有痛苦的感受;而一个人的想法、信念被搅乱,无所适从时,在心智上也会感到痛苦。当一个人有意的将痛苦加诸于另一个人身上,使他受到伤害、引发病痛:或伤到对 方的心;或混淆他的心智时,我们就必须讨论邪恶这个问题了。凡是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就是行恶。但,称之为“恶”,是因为这行为的背后有伤害对方的意图,而并不是因为它造成痛苦。毕竟,感受到痛苦,是生命中一种自然的机能。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

8、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正向的成长因素,也会引发失衡的现象,而导致痛苦。我们只要去问那些一下子突然变得又瘦又高的青少年,或非常认真锻链身体的人,就可以明白,正在成长的身躯会经验痛苦;妇女生产时要忍受的剧痛更不在话下。肉身的成长,一定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同样的,心灵要成长,修养出悲悯仁慈的情操,也一定得经历痛苦。任何的学习,没有不劳而获的。古希腊有一句箴言:“mathein pathein,意思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痛苦。” 这句话的现代版本,是运动员常讲的“no pain, no gain.”“没有经过痛苦的锻链,就不会进步。”(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以上所提到的痛苦和其他的痛苦,在感受上同样

9、真实,在意义上同样深远。那么,不同在哪里呢?不同就在于:经历过这些痛苦之后,生命不但未被削弱减少,反而更强壮丰富。现代人无法看到痛苦的正面意义,实在是今日文明的悲剧。一般人似乎认为:人生应该没有痛苦。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想尽办法逃避痛苦。我们既然认定痛苦等于邪恶,就自然在逃避痛苦与对抗邪恶之间画上等号。难怪我们是人类历史上用麻醉品用得最凶的世代,不断的在追寻更有效的瘾头来麻木自己。几个世纪以来,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早已被认定为是天主爱的标记。而难怪到了我们这一世代,那些自称研究基督宗教的神学家,受了现代异端的影响,开始怀疑十字架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象征。因为,他们发现十字架上受苦的耶稣基督,似乎经常

10、被居上位者利用,来理直气壮的为他们欺压别人的行为辩解。* *译注:在南美洲有些信仰基督宗教的国家,政府高压控制人民。他们的说辞是:既然基督都要受苦,人受苦本来就是应该的。现代神学家伸张正义,反对这种说法,进而全盘否定十字架神学的价值。人生经验的这一层面痛苦这个问题讨论起来,让人深感困惑。但,愈是如此,我们身为基督徒,就愈有必要去了解基督徒精神的依据是什么,并将它牢记于心。天主透过耶稣基督向我们具体的显示袖自己在这一个奥迹里,天主藉著耶稣的死亡与复活,对我们展示了袍的内在生命,我们从中学到:痛苦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必然存在的层面。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逃避它,或试图消除它。藉著基督,天主赐给我们他自己

11、的生命,和我们分享他的一切。我们带著这个恩赐,走过痛苦:而正是这痛苦的经验,使我们能脱胎换骨的蜕变、转化。旧约和新约基本上对痛苦有很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旧约很接近现代的看法。旧约完全从负面的角度来看人类所受的痛苦。苦难被视为违反常态的现象。当时的人认为:理想的世界里,没有痛苦。妇女生产,没有产痛:不必劳动流汗,就可以有面包吃。要不是原祖犯了罪,我们今天就会活在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里。这就是所谓伊甸园的迷思。犹太教的经典教导人说:天主降福义人,让他们长寿、多子多孙、生活安逸富足。而贫穷、不定、无后、疾病、及早逝,则是天主各种形式的诅咒与惩罚。人只要行义,就必定免于受苦;行不义,则理应受苦。善有善

12、报、恶有恶报的二分法,在旧约历史中被反反覆覆的探讨。义人行义,天主必赐福;蒙受苦难的人,必定是违反了和天主订下的盟约。旧约中,应验了这个二分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不断的从中记取教训。对天主的新体认在圣经里有关科厄肋特(训道篇)和约伯的记载,对上述二分法提出挑战。科厄肋 特怀疑义人是否保证一定不会受到苦难。那些死忠派一口咬定约伯受苦是因为他犯了罪,约伯心中不服,奋力向他们申诉。但科厄肋特和约伯两个人都无力扭转局面,改变人们认为痛苦即不幸的看法。在旧约中其他部份也不乏受苦者的心声:诗篇作者在恶人的欺压下,向天主申冤,求天主主持公道,将他自痛苦中解救出来;依撒意亚这雅威的神秘仆人,默

13、默中所受的苦,被诠释为日后耶稣为世人受难死亡的伏笔。但就连依撒意亚也只不过非常迂回地显露天主将如何慷慨的走进人类的生命中,人们也只能略窥天主的大能与大恩,浅尝袍的大爱。在此,我们需要特别提出:新约对痛苦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应该持的看法,并不是一种新哲学思潮的启发,而是透过基督,我们对天主有了一个新的体验。这新的体验,提升了我们,将我们的看法,推上一个从来未曾达到过的境界。有三点必须强调的:第一:我们从基督的传教生活,特别是他的死亡与复活中,看到一种苦难的模式:我们将发现,通过痛苦,会有新生命萌发。第二:从基督的一生及圣神的差遣,我们看到天主如何向我们显示袍的内在生命。第三,透过基督我们对天主有了

14、新的体认,进而学会从创造的观点来了解痛苦,不再一味只看到它的破坏性。同体悲悯之心*译注:译自英文corapassion. 此字源自拉丁文compassior, 意思是to suffer with 佛教中, “同体悯大悲”的意思是,和对方心连心,超越你我的差别,仿佛同一个身子般去感受痛苦,转化痛苦。 今借用此佛教的观念,以同体悲悯之心,翻译印compassion一词。福音中,耶稣基督这个人的特质里,最触动人心的,是他的同体悲悯之心。在当时守旧的社会里,那是始料未及、前所未见的。虽然他是老师,但他不只是一名针对当代社会与政治体系发表高论的智者;他和所有的人同甘共苦。他不顾舆论,接近那些被社会摒弃的

15、人,甚至亲手触摸他们;但他不是个眼睛一挤、咒语一发就治好所有病的魔法师。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谈者,无关痛痒的向我们宣讲至高的真理。正如希伯来书中所说: “他在各方面相似弟兄们,他既然亲自经过试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试探的人。(希2:17-18) 根据福音的记载,在接受自己救世主身分的挣扎上;在面对贫苦、生病、无助,被社会唾弃的人时;在面临自己所宁可躲掉的死亡时,他感受到任何人在这些情况下都会经验到的痛苦。他不但亲身经历所有人类都要遭遇的 苦痛、失落和悲伤,还向受苦者伸出援手,同他们一起走过庸苦。当见到人们迷失,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时,他就“动了怜悯的心” (谷6:34);当听到他的朋友去世的

16、消息时,他流泪了;(若11:35);而当他看见群众饿著肚子跟随他时,他袖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玛14:16)从福音里,我们一眼可以看出,耶稣和其他圣人及历史上的英雄不同。袖是唯一为别人受苦,并和他们一起受苦,以使他们能享有更丰富生命的人。耶稣的注册商标是他深固的信德及他对天主绝对的服从。他将这个精神,化为舍弃自己、积极爱人的行动。最后晚餐时,他将面饼祝圣成为袖的圣体,擘开,分给他的门徒们吃;又将酒祝圣成他 的圣血,分给他的门徒们喝。这个举动,和他一贯照顾穷人的作风完全一致。他成圣体、成圣血这舍弃自我的具体行动,和他先前在山中增饼,喂饱群众这件事前后呼应。最后,他在十字架上受苦死亡,更将这精神发

17、挥到极致。他对天主如此绝对的服从,我们不得不以kenosis (空虚自己)来形容他。他对别人如此完全的付出给予,我们不得不称之为“doulos”(奴仆)的作为。(斐2:511)基督徒生活的立足点,建立在一个基本信念上,一个经由真实的体验而领会到的信 念。这个信念就是:天父和圣神派遣圣子,降临人间,为世人受难而死亡,并自死者中复活,重新返回天主圣三的生命中。耶稣因此成为“使人生活的神” (格前15:45)。天父为了延续袍对世人的爱,于是又协同圣子,派遣圣神来协助我们,支持我们,巩固我们。天主透过圣神,将他的生命大量强力的倾注于人性中。耶稣基督的苦难与死亡, 让我们领受到一个新的生命,使我们对痛苦

18、的看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们领悟到:在基督内生活,光是做一个象旧约中所描述的好人、义人,是不够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清晰有力的显示天主当下的临在。这个领悟,迫使我们不得不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耶稣的人性是如何从根本上彻底的显示了天主的生命,又如何因此调整了我们生活的方向及形式。分享人生的痛苦耶稣基督取得肉躯,降生成人。天主藉此毫无保留的进入人类的时空,分享世人的痛苦。这就是神化身为人的基本教义。在受苦难的救世主耶稣基督脸上、我们见到天主受苦的面貌。天主大爱的双手一揽,拥抱了全人类,一煞间,跨越了横陈在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无际的鸿沟。被称为天主子的基督,将全人类的苦难,一肩扛起。圣保禄宗徒说:“

19、天主在基督内,使世界与自己和好” (格后5:19)。所有有关基督宗教神学的大著作集起来,都未能道尽这个基本信念的重大意义。它完美的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髓。在认识耶稣基督的同时,我们就是在认识天主。透过耶稣去认识天主,实际上我们也只能粗略的一瞥在主内共同生活的景象。在这个团体中,大家彼此给予,彼此接受。在给予与接受的往返中,生命未因付出而短少,反而更丰厚。我们也得以看见:当天主将我们及所有受造物,纳入他三位一体的生命中时,袍的生命得以成长。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到:透过创世、救赎、与祝圣的奥迹,隐隐约约向我们显现的天主圣三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时时刻刻处在失衡状态下的体系。生命要成长,就必须付出代价,去忍受

20、无常及改变带来的痛苦。天主圣三彼此之间,以及天主和我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将这个真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看法,似乎是偏离了正绩学派的信条:然而,和耶稣亲身相遇的经验,及天主所恩赐的圣神,使我们能放心大胆的如此相信。这个真理很难被接受。如此震撼性的说法甚至可能引来危险,因为它动摇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想法,让我们顿失重心,无所适从。原被认为是亘古不变的、永存不朽的、超越人类感官知觉之上,绝不会被人世间的痛苦所困的完美之神,居然被描绘成受苦的天主!我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说词,因为它和我们原先对那永恒不变的天主的认知与对他的信仰,在基本上完全矛盾。但是,当我们曾透过耶稣,亲身经验到天主时,我们的想祛会被松动,不自

21、觉的接近这个看法。也许,在我们看来天主是不变的,乃是因为她的变化太奥妙,太全面化,完全超乎我们心灵的视界,我们无法用人的想法来理清。但是,如果言语无法说清这个真理。至少我们可以去摸索如何把这真理具体活出来。这件事,说难也难,要说它容易,也很容易。我们只要活得象耶稣一样,就可以了。这意谓著:不去刻意逃避痛苦,如同闪躲邪恶一般:不去麻木自己,以忘却痛苦:也不试图去维系一个永不出错,永远保持平衡的安定生活。相反的,我们要认清:压力及痛苦,不但是生命本身内含的成份,而且是深入生命奥迹必经的门槛。藉著耶稣的名,及他的权柄,我们有智慧与勇气去拥抱迎面而来的苦难,把握伴随而至的良机,脱胎换骨的蜕变、转化。通

22、过这苦难的途径,我们将从本质上彻底改变,愈来愈肖似天主,一步一步走向空虚自己的境界。就象天主一样,不断的付出,又不断丰盈的得到。 (林安礼译自“ Priests and People ”1988年3月号,第87到90页。)当我们为我们所遭遇的困难,勉强找一个迅速简单的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是在拒绝学习生命要教给我们的课题。尤其当我们面对的困难,是有关我们的“罪”与“缺陷”时,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他最容易犯的罪和某方面的缺陷,而这些劣根性往往伴随我们一辈子。这些劣根性来自我们成长过程中黑暗的片段,深植于我们的本性中。当然,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尝试克服它们,但,我们也必须谦虚的接受一个事实,那就

23、是:即使我们很努力的尝试改变,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彻底消灭这些罪,或去除这些缺陷。也许我们必须至死与某些缺陷共存:我们必须很有耐心的用各种方式去突破,但我们下可能一劳永逸的铲除它。某一种罪可能会不断的迫害我们,直到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不断在别人面前羞辱我们:它让我们百思不解;它令我们痛苦流泪。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上主永远不会问我们,我们在克服某些罪、过失与缺陷上有多成功。他会问的是:“你有没有谦逊的、很有耐心的,接受你生命中罪恶与弱点的无解? 你如何看待它、处置它?你有没有从中学习谦卑,加深耐心? 你有没有因此学会不要仰靠你自己的能力。而要信任我对你的爱? 你有没有因此更了解别人的罪恶与

24、弱点常是他们自己无力改变,无法挣脱的?透过这样的经验,你是否学习到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的典型特质:那就是绝不判断别人的过失与缺陷。” 一个有信仰的人,会从自己的生命中体会到:人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敌不过魔鬼的邪恶。他知道真正要紧的,是能从这些经验中学到谦卑、耐心和爱心。 成功与失败,都是偶然的。基督徒的喜乐,绝不是来自他个人的灵性修练,而是建立在他对救世主临在的体认。所谓“基督徒”,就是能时时觉察到“自己需要被救赎”的人。接受无力挣脱的劣根性,在我们生命当中的必然性,是我们人生在世的课业。让我们学会温良、慈悲、宽容,并以爱及了解来对待我们周遭的人。 译自:AdrianVanKaam所写的Rel

25、igionandPersonalityl4-15页 出版社:Danville。NJ:Dimension1980 译者:林安礼我想,没有什么苦是比诚心愿意相信的人,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时所受的苦更大的!我了解那是何等的折磨,但在我看来,这怀疑的过程,却是加深信德的途径。不加怀疑,全盘接收的信德,是孩童式的信德。当我们还只是孩子的时候,这样的信德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我们终究要在各方面长大,而在信仰上,也必须成长。可惜有些人,在这方面,从未长大。人们往往没有真正了解:宗教信仰的追求,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以为我们的信仰好象一个大电毯那样让人感到舒服,安全。而实际上,十字架才是我们信仰的核心。“相信

26、”,比 “不相信”困难得多。如果在某些时刻,你感觉到你无法相信,至少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继续对信仰开放,继续等待,继续祈求。其他的,就都托付给天主。我不想把自己放在给你做灵修指导的地位,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能休会你所受的苦,也想让你知道:我自己也遭受同样的痛苦。这信仰上的挣扎,在我们有生之年,将持续下去。只有在我们生命终结,面对天主时,我们才能完全明了,从此不再有疑惑。在这之前,你会暂时性的对信仰有足够的肯定,你才有力量继续这信仰旅程中的挣扎。 但在旅途上,你难免行走在黑暗中。不要心存妄想,以为你的信仰能为你理清一切,给你一个清楚明确,一劳永逸的解答。所谓信仰,是对上主的许诺有完全的信任,但这并

27、不保证,你对你的信仰永远有不可动摇的认定。“我的天主,我不觉得我爱你,也不想去爱你,因为我觉得你很无趣。也许,我根本就不信你了。但是,在你行经我的灵魂时,请驻足停留,好好注视我。请暂时憩息在我心深处,并无声无息、不著痕迹的调整我的心灵。如果你要我信你,请你给我信德;如果你要我爱你,请你给我爱德。因为,我的信德和爱德都己枯竭了,而我完全无能为力。我只能给你我所有的,而我仅有的:是我的软弱、我的悲伤;我的痛处,如此折磨我,你一定看得很清楚;那绝望的心情,那难忍的羞耻。哎! 痛苦,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我就只有这些了。喔!还有!我还对你心存希望。”任何经验,若能让我们再度体会到天主的临在,和他对我们永恒

28、的爱,就是灵修。 译自RevKrister Stendahl的话 不受恐惧之苦,是我们一生想要追求的,但我们在世时,恐怕永远无法完全解脱,不再恐惧,在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时:身体突然出状况时;或处在让我们感到极端不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都无法避免、无法预计的,会有恐惧的情绪反应。如果有人说他已经完全跳出恐惧的折磨,那绝对是在自欺欺人。 译自The AAWayof Life:AReader byBill,NY:Alcoholic Anonymous World Services,1967,p263 Merton过世后第二天早上,我在隐修会议上讲道。我谈的是Merton寻觅上主的道路。当一个人想进隐修会时

29、要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真的在寻求上主吗?而不是:你找到上主了吗? 因为,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在追寻天主,是否有强烈的动机为:“天主是谁?”及“他和我是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寻找答案。这不是知性的推理,而是生命的探索。对我来说,Merton 是一个了不起的探寻者。就象所有的伟大的探寻者一样,他老是不开心,老是不自在,老是不安稳。因为这是探索追寻过程中,必定伴随而来的现象。从这点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隐修者,因他不断的找寻。我们要追求的,不是静观祈祷带来的安慰与满足。静观,就是寻觅天主的动作。 译自Re,bert Weakland所著Merton:By Those Who Knew Him Best

30、EdPaul Wilkes,NY:Harpers and Row,1984JeromeIn Durers engravingyou sit hunched over your desk.writing, with an extraneoushalo around your head.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a mindat ease with itself, and the generoussunlight on pen, page, ink,the few chairs, the vellum-bound hooks,the skull on the wi

31、ndowsill that keeps youhonest (memento mori)What you are concerned within your subtle craft is not simplythe life of language - to takethose boulderlike nouns of the Hebrewtext, those torrential verbs,into your ear and remake themin the hic-haec-hoc of your tune -but an innermost truth. For yearsyou

32、 listened when the Spirit wasthe faintest breeze, not even thebreath of a sound, and wonderedhow the word of God could be claspedbetween the covers of a book.Now, by the latticed window,absorbed in your work,the word becomes flesh, becomes sunlightand leaf mold, the smell of fresh breadfrom the bake

33、ry down the lane,the rumble of an oxcart, the unconsciousritual of a young womancombing her hair, the brayof a mule, an infant crying:the whole vibrant lifeof Bethlehem, outside your door.None of it is an intrusion.You are sitting in the magic circleof yourself. In a comer, the smallwatchdog is curled up, dreaming,and beside it, on the threshold, the liondozes, with half-closed eyes.Stephen MitchellParables & Portraits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