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资料(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常规一、备课小学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主要有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基本理念1 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2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3 要诊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2、4 要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 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努力体现以上的课程特点和基本理念,备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的准备过程,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备课工作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备课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两项内容。(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制定计划包括以下内容1 学校、班级情况分析。主要分析学校的传统和特点,包括校园文
3、化特点等。分析本年级(班级)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情况,了解学生的在课程要求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做到知情、知心,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学期教学要求。在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课标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情况,明确本学期学科教学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3 确定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写出单元和课的教学时数,确定好教学进度。学期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上交。教学计划要在教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经教研组协商形成。(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按课时备课,写好教案(包括配合学科教学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等)。设
4、计课时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课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点、难点;( 4 )教学过程、方法和媒体设计方案;( 5 )板书设计;( 6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方案等。具体要求如下:1 钻研教材。要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对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课标的要求,紧扣本课教学主题词,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 1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做到:第一,依据 “ 课标 ”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 “ 课程目标 ” 和 “ 内容标准 ” 。第二,结合教材
5、。结合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内容具体确定教学目标,要结合教材中每课的关键词,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体现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确定目标。第四,陈述科学。教学目标陈述要具体、恰当,尽量运用行为动词进行正确地陈述。( 2 )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抓准。2 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课型,设计操作性强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媒体。要求:( 1 )科学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的 “ 提示内容 ” 、 “ 实践园 ” 、 “ 辨析角 ” 、 “ 故事屋 ” 以及 “ 体验园 ” 等栏目内容。充分发挥好它们的教育教学功能,进
6、行有针对性的整和。( 2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从各种渠道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 )创设活动情境。努力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结合情境设计具体、明确的活动情境问题。活动情境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和体验。( 4 )优化活动环节。教师、学生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道德教育要深入学生心灵世界。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提高,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5 )提倡写过程式教案。教学过程书写一般要包括:情境、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3 设计板书和作业。教案中要设计好上课的板书。板书设计和作业要围绕教学目
7、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科学性:板书内容正确、布局合理、具有美感;整体性: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内容完整简明、凝练,是教案的缩影;条理性:层次分明,要点醒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看。板书提倡创新。4 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案应留有适当空白,供记录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反思字数不限。5 提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主要进行单元备课,着重研究探讨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课程资源开发选用和媒体选择等。集体备课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能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每单元至少集体备课一次。附:教学方案参考
8、格式编写教案的基本方法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述等方法。格式一:文字表达法,是指教师编定教案时主要用文字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课题: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 时:所用的课时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难点是本课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的困难和认知障碍。教具准备:所使用的辅助教学用具、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步骤、时间分配等。板书设计:呈现完整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什么作业以及作业要求。教学反思:对本课教学效果的分析和反思。格式二:表格表述式表格表述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按照课时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张 “ 教案一览表 ” 。它具有言简意赅,一目
9、了然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熟记教学内容,避免产生教学失误。表格表述法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力戒拖泥带水;要纵横联系,避免顾此失彼。课 题: 类型 课时 设计者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 具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预设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过程步骤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设计,做好课前准备。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实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做到以下基本要求:1 、根据课程计划上课,上课要有教案。( 1 )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课表的安排上课。教师不能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移作他用。教师要严守上课时间,上课
10、带齐、带足必要的教学资料。( 2 )要根据教学设计上课,不能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教师依据备课常规的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教师进入课堂要有教案,上课不能完全脱离教案。2 、根据学科特点上课,上课要有实效。( 1 )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展开,要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发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的内容也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2 )教学要引导学
11、生参与活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活动性。品德课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要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切忌把上课变成看图说话、朗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儿童通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活动的形式有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等。教师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开展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 3 )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上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板书及时、规范。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要体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活动的目标要明确。教学在注重学
12、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提高,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3 、根据实际上课,教学要有“延伸”。品德与生活 ( 社会 ) 学科的教学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以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根据农村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课程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可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师应树立大德育的教育理念,将品德教学向学生的生活时空延伸,把品德教学的延伸活动与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三、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是学生巩固、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深化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延伸,也是教师了解教学
13、效果的重要渠道。作业布置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作业的功能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作业的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可行性和生活性,作业的形式突出灵活性和趣味性,作业的评价应该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具体要求有:1. 作业的要求要明确、指导要到位。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教师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行动有目标,心中有方法,实践有步骤,活动有效果。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作业,要给予过程指导。2. 作业的内容要恰当,形式要多样。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作业要以生活化、实践性、活动性作业为主,注重实效性。作业的内容最好能提炼为生活问题,并体现知识、能
14、力及情感目标的统一。作业布置要注重课内外作业相结合,注重趣味性。课外作业要有开放性。课外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口述作业、书面作业、行为作业、创作作业等。如:观察、了解、访问、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3. 作业的数量要合适、评定要认真及时。作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讲究实效。一般来说一个课时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性的课外作业。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及时检查、反馈,认真评定。检查评定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家长检查、展示交流等。作业的评定要以鼓励为主,要重视过程。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过程,就可给予积极评价。作业的评定可以采用等级制,评定的结果要有记录。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
15、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四、质量测评教学质量测评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质量测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鉴定、选拔或甄别。质量测评要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精神。具体要求有:1. 评价主体多元化。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可以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也可以让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贯彻发展性评价的精神。2. 评价重点过程化。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要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该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惜,做到更好地激励学生。3. 评价方法多样化。本学科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所以,评价的方法应该具有多样式。具体可以采取:观察记录、访谈、问卷、个案分析、情境测试、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袋等。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高段,可以采取开卷的书面考试作为辅助的评价手段,但要注意:( 1 )命题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要考核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杜绝怪题、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