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一位数学科的老师,必须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去组织素材提取生活中的数学,通过生活上的实例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学习和生活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
2、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让学生进行一次购物活动,选用原价、现价、降价及打折等一系列“购物”中常见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
3、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结合书本、教室、操场等让学生去量一量,算一算,通过实践操作予以加深认识;有的学生还提出圆形的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使学生潜伏着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一年级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时:
4、可出这样一道题:小东、小明俩一共摘了48个桃子,分给小明20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小东分得多少个?48-20=28(个);有学生提出小东分的比小明多多少个?28-20=8(个) ;有学生提出小明分的比小东少多少个?28-20=8(个);提出三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说:这样分公平吗?怎样分才公平?为什么小东会分的多?让学生去想这些发散性的问题。小A:每人分24个最合理;小B:小东摘的多,所以分的多;学生们分分提出假设。教师可根据小B的回答说明“负出越多,收获越大”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又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总之,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他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