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要求上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一、导入生活化,兴致勃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
2、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谁买过东西,花多少钱?把你花的钱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学生非常高兴。纷纷站起来抢答:“我买一本练习本,花五了毛钱。”师:“请读正面这两个字”。(五角)老师抓住时机,纠正口语:“以后我们说五角钱,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五角钱?”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由于知识的引入,完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所以学生兴趣浓厚。二、例题生活化,易懂易学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
3、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84=?复习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如4631=?接着再学习例题3725=?教学时,我们可以改为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下列玩具:小手枪5元,熊猫32元,房子13元,飞机45元,布娃娃27元,小汽车37元。接着,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经历下列过程。(1)选两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买,需要多少钱?并列式?(2)独立
4、尝试着算算看。(3)请同学们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4)抽取其中进位加法一例作重点讨论、思考到底有多少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把学习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之中,学生乐于探索,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再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老师这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饼准备分给第一组的7个同学,把一块饼平均分给这一组的三个女同学,把另一块饼平均分给余下的四个男同学,请大家想一想每个男同学、每个女同学各分得多少饼?谁分得的多一些,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很容易解答,因为学生有着此方面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在此种情境氛围里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总
5、而言之,这种生活情境,生活化例题的运用对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会学数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练习生活化,温故知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教学完年、月、日后,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爸爸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再如,在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去发现、解决具体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养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