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68347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叶葳葳(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 1 1 0 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地方文化共同参与推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又极具地方特色。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集成再造”“返本开新”“吸纳延伸”“内生原创”四个生成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需要走“现代化诠释”“融会式创新”“实践性超越”“涵养式升华”四个基本途径。关键词:福建优秀传统文化;

2、生成模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1 0 7 2(2 0 2 3)0 3-0 4 6-0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经典诗句穿越千年依然闪烁着哲思的光芒,体现了中国人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胸襟和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源头活水,是大国兴盛崛起的重要根基。自2 0 1 3年1 1 月2 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时首次公开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来,“两创”便成为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方法论。2 0 2 2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3、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2 1 。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需要理论方面的把控,又需要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设计,又需要地方性的落地践行。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次地方文化的有效探索,每一个地方文化根基的筑牢,都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既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探索

4、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福建省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生成模式和“两创”路径三方面来进行具体探析。一、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古闽越文化为土壤,收稿日期:2 0 2 3-0 2-1 7作者简介:叶葳葳,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以儒家文化为养分,以海丝文化为催化,包含朱子文化、船政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华侨文化、闽商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形态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各自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朱子文化集儒学之大成,开创闽学先锋,对中国人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思维方式等方面产

5、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海丝文化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全球化”,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使合作共赢理念深人人心;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移民色彩,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标志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福建文化的一朵奇葩;红色文化蕴藏壮烈的党史事件、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追求光明的那一段嵘岁月的见证,激励着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具有多元性、延伸性等特点。福建各区域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民俗民风差异大,方言繁多而又复杂,艺术流派众多难以相融,这是她的多元性特征;福建又是个人口流动大省,人口不仅在

6、省内流动,更在省外、海外流动,因此福建文化也向省外、海外延伸,这是她的延伸性特征。此外,在福建悠久的历史中,名人荟萃,灿若星河,如北宋词人柳永,北宋名臣、书法家蔡襄,南宋理学家朱熹,有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李纲,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军事家俞大献,明末清初军事家郑成功等;近现代有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徽因、冰心、郑振铎、林语堂等。他们的光辉业绩使福建文化大放异彩,为福建文化增添了葳生机,与其他文化共同构筑起了福建儿女的精神家园。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开创性的理念,带领福建人民从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建设,

7、使福建呈现出“闽山闽水物华新”的壮丽图景。二、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模式在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差异,福建各种传统文化形态的生成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一)“集成再造”模式“集成再造”模式是指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自觉地进行再造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开拓性。继承性是指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开拓性是指对其进行内涵和外延上的深化、充实、拓宽。体现这一模式的代表是朱子理学,朱子理学是对儒学的集成再造。自汉晋以来,福建是中原文化的主要迁移地。据史书记载,自汉以后,中原人民有三次大规模的迁移入闽。第一次是西晋末

8、年,中原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周边部落建立自己的政权,酿成“永嘉之乱”,晋元帝率领文武大臣向南迁移,这也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人闽。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北方胡族趁机进攻中原,唐朝进人混乱的五代十国割据时代。据固始县志记载,当时有三十四姓跟随王审知兄弟入闽,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南迁。第三次是北宋末年至南宋,“靖康之难”导致全国政治中心南移,中原人民也纷纷南下。三次中原移民,传人大量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儒学的集成再造奠定了基础 3。不仅是中原人南下,北宋时期福建人亦北上学习中原文化,并学成归闽传播中原文化。宋史道学中记载,福建人杨时、游拜河南人程颐程颢为师,当时“二程”的

9、洛学影响很大,杨时学成归闽时,“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从此,儒、道、释交融的主阵地也由北方逐渐迁移到南方。闽人朱熹集成周敦颐、“二程”、张载、杨时、游、李侗等人的思想,以程颢兄弟“理”的学说为基础,吸收周敦颐无极太极理论、张载的气本唯物理论精髓,兼采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一个48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以“理”为核心的,囊括天地、宇宙、人生等内容的庞大哲学体系。朱熹不仅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又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开创了以“朱子理学”为代表的闽学,是闽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部分。“朱子理学”反映了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集成、转化与改造,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创

10、”。(二)“返本开新”模式“返本开新”模式是指在延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需求,吸收或借鉴人类文明的普遍优秀成果进行文化创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没有动摇自己的文化根基,而是采取“中国化”的形式,将外来先进文化充分吸收,为自己所用,从而自我革新,创造出新的先进文化。这一模式的代表是“船政文化”。“船政文化”是晚清时期,基于福建马尾兴起的开船厂、造军舰、办学堂、引人才、派遣优秀学子留洋等一系列洋务运动,由左宗棠、沈葆桢、严复、林则徐等一批思想先进、抱负远大、眼界开阔的先进人物倡导引进“西学”,从而形成的一股求强图富的新思潮和新文化。在福建船政学堂4 0 余年的历史中,晚清

11、政府共派出5 1 0 余名学生留洋学习,学习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军政、船政、步算、矿务、电报、土木工程等先进科技领域,创办新式学校,开现代教育之先风。这些学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如刘步蟾、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爱国悲歌;严复、林则徐等开时代之风气,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制度,希望能够救亡图强。福建船政事业不仅制造出第一批装备精良的现代兵船,打造出近代第一支海军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制造出中国第一批飞机,而且创办了西式学堂船政学堂,翻译了西方经典学术著作,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开放、与时偕行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2、船政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此基础上立足时代需求,积极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融合吸收的方法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取精用弘,为我所用,反映出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开放的、创新的文化心理。在这里,西方文化只是中国文化自我革新、自我蜕变的一个催化剂,中国人始终以自己的文化为根基,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的过程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三)“吸纳延伸”模式“吸纳延伸”模式是指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对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加以吸收,还进行本土化地改造,并且将改造后的文化向外延伸,提升其影响力。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既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延伸性。这一模式的代表是海丝文化。海丝文化即海上丝绸

13、之路文化。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为“东方第一大港”,和一百多个国家有着通商往来,各国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集于此,中外各种商品贸易在此进行,海洋经济由此繁荣兴盛。国际贸易使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与海外文明交流互鉴。宋元时期的泉州不仅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更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互促共荣之地。在对外商贸活动中,福建族群传承中华文化“和合”“共赢”思想,不断吸纳阿拉伯先进文化、南洋先进文化和西洋先进文化,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福建海丝文化。同时,海上丝

14、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又让福建人民通过民间互动传播儒、释、道等中国文化,把中华文化的“仁爱、友善、坚韧、创先、互惠、包容”精神传递给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实现了中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互动交融。事实上,在宋元以前,就有闽人向海外迁居。49福州党校学报2023年第3期早在汉代,就有闽人向菲律宾群岛移居,开启了闽人迁移海外的先风;唐代,又有闽人到日本从事经济贸易,许多人在日本定居,向日本传播汉唐文化,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两宋时期,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前往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谋生的闽人越来越多;元末明初,由于政权更迭、战事频仍,越来越多闽人为躲避战乱迁移南洋各地;明代,郑

15、和下西洋后,更多闽人迁移到南洋进行南洋大开发,成为华侨。明末清初,因“迁界禁海”,导致部分靠海为生的渔民无法生存,不得不远赴日本和东南亚求生存,所以这一时期迁居的闽人反而有增无减。这些移居海外的福建先民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福建与海外文明的交汇与互鉴共赏。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海丝文化“包容开放、互惠互利、共赢共荣”的价值观,也让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延续至今,成为全人类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海丝文化”像是一

16、个“吸纳一再造一延伸”的闭环,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中西交流碰撞中的“两创”。(四)“内生原创”模式“内生原创”模式是指立足于自身的传统文化,为了适应自身文化内在的变化,通过内部变革,自发、自觉、自主地进行文化创新和创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自发性和原创性。它不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或推动完成文化的改造,而是由于内部环境产生变化,自身对新的环境作出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从而激发产生出新的文化。这一模式的代表是“闽商文化”。福建多为丘陵地貌,耕地稀少,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所以自古以来福建人便将经商作为生存之本。幸运的是福建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福建人可以因地制宜,利用航线优势,走南闯北,发展商业。在漫长的经

17、商生涯和创业实践中,闽商养成了具有浓厚海洋气息的精神气质、道德品性、价值理念、行为个性,形成了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商业文化。首先,闽商具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海上行船非常凶险,常常会遭遇恶劣天气、暗礁、暗流等自然危险,还会遭遇海盗等未知风险,但是人们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而走险。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福建人形成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其次,闽商具有“团结互携”的行为特征。与其他大名鼎鼎的商帮一样,闽商也是基于姻亲宗族乡土观念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喜欢抱团经营某一产业范围的商业群体。比如:平潭人掌握着全国8 0%的隧道基建项目;莆田人在黄金珠宝首饰、红木古典家具等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市场

18、地位;单一个泉州市,就有“中国鞋都”晋江、“中国瓷都”德化、“中国茶都”安溪等等。这种“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5 的商帮文化加人福建浓厚的海洋文化、移民文化,使闽商形成地域风格浓厚的性格品质。最后,闽商具有“恋祖爱乡”的桑梓情怀。福建省辞赋专家陈汉章在闽商宣言中写道:“闽商之观念,最重是故园。家门为圆心,理想为半径,驰骋万里,收获大千。然人在羁旅,心系乡关。天涯黄金屋,故土篱墙,两相不弃,万里同春。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梓桑。”6 这是对闽商恋族爱乡、报效桑梓精神的深情歌。历史事实证明,闽商自古就有反哺桑梓的传统。近代以来,以陈

19、嘉庚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华侨,矢志民族振兴,在民族的每个重要关头,义无反顾,出钱出力,投资教育和基建,成为闽商的楷模、民族的光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每个民族的文明就是该民族对其生成环境所作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每个文明的生存环境对其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起50: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汤因比这里论述的是文明,但对于文化也是适用的。“闽商文化”源于内部生存环境的压力,是对这一环境所做的一种强有力地回应,是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自主创新和自我创造,使福建文化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三、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

20、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8 。新形势下,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赋予其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转化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探寻有效的实现路径。(一)现代化诠释所谓“现代化诠释”,是指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结合时代需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扬弃的原则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阐释,激活其现代内涵,重构新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体系,从而使传统文化转化成现代文化资源,适应现代语境。要对传统的地方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诠释”。当代妈祖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诠释的优秀范例。妈祖是由民

21、间创造的一种民间信仰,其“升天”“显灵”等传说,是过去生产力落后时代下,航海人员于危难之中救难求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很显然是纯粹的唯心思想。但是,妈祖信仰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心理上的保佑和思想上的支撑,促进了海洋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传说故事中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同,与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上善”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妈祖文化是妈祖信仰与儒释道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的文化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在当代,妈祖文化早已摒弃其唯心的成分,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妈祖精神所弘扬的“立德、行善、大爱”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通相融,并

22、且是台海同胞、海外华侨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联结台湾同胞、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自2 0世纪8 0 年代起,台湾、福建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多次举办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论坛,出版了妈祖文化研究论丛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闽台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妈祖学概论两岸学者论妈祖等百余部学术专著,将妈祖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延伸、传播、弘扬。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先后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使妈祖文化融人当代生活,妈祖文化现代转化的效用显而易见。正是对妈祖文化进行“现代化诠释”,使妈祖文化融人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妈祖文化才能不断发展深化,永葆生命力。(二)综合式创新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不能自说

23、自话,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革故鼎新的气魄、与时俱进的意识。“综合创新”是哲学家张岱年提出的哲学方法论,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综合式创新是指对多重、多种文化进行融会、贯通,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后创造新的文化9。这与儒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博采百家、兼容并蓄、融会创新的特征。这在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民间习俗方面,以中秋博饼为例。中秋博饼原为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近几年随着区域融合越来越往深处发展,在莆田、福州等地也纷纷出现中秋博饼,并入乡随俗地进行改良,使中秋博饼融人当地的文化元素,创新出新的博饼

24、文化。又比如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融合。茶文化的发展对建阳的建盏、德化的白瓷等陶瓷茶具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年福建茶文化又和“香道”文化、养生文化、51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禅宗文化相融,创造出别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引导人们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再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融人一些马来语等;在今天的泉州街道上还可以看到融人阿拉伯语的春联;海丝文化就是综合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形成的福建特色文化。正是“综合式创新”让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始终注入新鲜的血液、融人优质的成分,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福建文化。与所有文化发展的规律一样,只有经过“综合”才能“创新”,只有吐故纳新、博采众长,汲取省

25、内外、海内外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涵养式升华涵养式升华是指传统文化因涵养现代文化和现代价值精神而获得提升、转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深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0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许多可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养分,如,朱子文化与儒家精神一脉相承,蕴含中华民族求仁重礼、自我修身、追求圣贤品格的道德精髓;船政文化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锐意改革的精神品质;海丝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互惠互利的宽阔

26、胸襟;客家文化凝聚客家人吃苦耐劳、团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闽商文化培育出爱国爱乡、报效家国、敢闯爱拼的闽商精神;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追求进步的革命理想。另外,在瀚如烟海的历史中,福建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爱国志士、文化名人:古有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尽显民族英雄气概。近代有林则徐、严复“开眼看世界”,引西学、救中华,谱写救亡图强、追求真理、“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慷慨壮歌;又有林觉民等革命志士“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将革命的熊熊烈火点燃,揭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华章序幕,其革命精神为闽人追求民主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当代,有林徽因、冰心、

27、林语堂、郑振铎、许地山等文学大家为中国文化添砖加瓦、增添光彩。福建历史上创造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说正是在这一系列丰富的精神的滋养下福建文化得以开出灿烂的花朵。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涵养现代价值观的过程中、在被借鉴的过程中完成蜕变、升华,转化成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资源。(四)实践性超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与文化创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创造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是实践;文化创造又不断推动着实践的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若是离开了实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优秀传统文化“一旦脱离了实践语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能逃避被抽象化

28、的命运”。O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人秉承福建传统文化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在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文化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进行实践改造,向福建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2 0 世纪8 0年代,福建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松绑放权”,为推进中国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为贯彻实施党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南平市进行大刀阔斧的工作体制改革和全方位的建设,使南平乡村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贡献了“南平经验”;“爱拼会赢”的晋江人秉承闽商精神,闯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现代化为先导,以城市化跨越为主题,以壮大中间阶层为主流趋势,内发外向、科学发展、和谐共享的新发展模式”

29、的“晋江模式”,对中国2 0 0 0 多个县(市)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福建文化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朝新的方52责任编辑:郑梅钦(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向发展。近年来,福建在文化创新实践方面亦有颇丰的成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宏观管理体制,撤并设立地市级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与出版局,推进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创新模式,打造艺术扶贫工程、流动图书馆工程,建设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在艺术创作生产方面,歌剧、戏曲、影视剧作百花齐放,屡获大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30、有4 项世界文化遗产、7 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超越。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EB/OL.http:/ 0 2 2-0 5-2 9(01).3】胡沧泽.闽文化第一讲闽文化概说 J.政协天地,2011(01):62-64.4陈高华.海上丝绸之路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2.5】吴怀祺.独辟蹊径的商帮史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1 9 9 5(0 3):2 0 5-2 0 7.6】陈章汉.闽商宣言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7(6):2 6-2 7.7】【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0:5 6-5 9.8习近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N.人民日报,2 0 2 1-0 3-2 6(0 1)。9杜运辉,周德丰。从张岱年的“创造的综合”论到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 J.现代哲学,2008(02):114-120.10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 0 1 4-02-26(01).11何中华.重读马克思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9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