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数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2011课标版 ) 山西省长治市高新区化家庄学校 米全英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和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创设了大量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从而初步了解
2、分数的概念。学情分析: 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远远少于接触整数的机会,而且分数的意义比整数的意义更为抽象。学生只有经历并体能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各个部分,所关注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之后,才可以给出分数的“符号”表示,并建立“行为”与“符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分数的概念。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语言的训练。思维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
3、人的理性思维。有了概括化的语言,能够打破感觉的局限性,使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上升为更改的思维。教学目标:1、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多元表征的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引导学生能直观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简单的分数。2、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培养观察、操作、比较、表达等能力。 3、通过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学习分数的价值,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认识几分之一。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4、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达到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水彩笔、课件等。教学过程:活动一:天天爱口算208= 3045 700+80=796 3006= 926= 10009= 4008= 160+240=4972 807= 60050=设计意图:口算,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其中,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打好口算这个基础,笔算能力自然就不差。口算的正确、迅速,反映了
5、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在数学教学中,口算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活动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做事待人都讲究一个公平,小红和小芳的妈妈也想公平的对待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可她却没有上过学,在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东西时就遇到了数学中一个小小的难题,我们帮助小红的妈妈解决下吧,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2、分一分 4个苹果分给两个女儿怎么分?(每人2个); 2瓶水怎么分?(每人1瓶) 仔细观察,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就叫什么?(板书:平均分)3、质疑: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分得多少?(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6、板书:分数)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以妈妈给两个女儿分苹果、水、月饼体会平均分,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通过分月饼,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一学习过程既自然又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活动三、主动建构,探究新知1、认识二分之一 (1)交流:刚才我们把月饼怎样分?(平均分,相应出示分数线)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这其中的1份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出示1/2 )谁会读?(带读、齐读) (2)想一想,谁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得到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3)汇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7、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逐步积累了分数的基本表象,接着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知,尝试建构 的意义,然后用几个不同的图形及时巩固 ,让学生说说不能用1/2表示的原因,进一步明析“平均分”的重要。使学生对1/2这一分数的认识逐渐完整。强调: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2、 强化巩固二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月饼的 1/2,现在认一认老师的长方形,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吗?说说理由。(老师出示准备的长方形图片:竖着对折、横着对折、斜着对折,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 (2)讨论交流:这三张长方形的纸它们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
8、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呢? (3)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 (4)认一认:老师还带来一些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涂色部分都是图形的1/2 吗?设计意图: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而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事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学生对一个知识的学习要经历逐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从干扰因素中辨析出知识本质内涵的“曲折”思维进程。上述教学抓住了数学知识的辨析过程,帮助学生在不同图形中感知分母、分子的意义,最终将其落实至思维深处。3、动手做分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学生说出好
9、多个分数,如1/3、1/5、1/8等等。我接着问大家: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让学生明白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2)折一折:拿出准备的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你想认识几分之一就用你的纸把它折起来,并用画斜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提示:提示必须对折,也就是平均分,学生进行操作) (3)展示交流:说一说:你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了几分之一?是怎样折的?(在交流中认识其它几分之一,再次强调: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4、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自学提示:(1)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分数各部分表示什么含义5、写分数 (1)写一写: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分数,这些分数怎
10、么写呢?比如1/2 ,谁看到老师怎么写的吗? (2)示范:先写表示平均分的这一横线叫分数线,接着写表示分成的份数叫分母,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书空)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研究入手,初步建构起分数学习的模式,过渡到其它分数,然后通过折纸创造分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活动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1、你们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当同学们判断到最后一副图形时,意见发生了分歧,他们用自己的理解表述着、争论着,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再次
11、强调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在愉悦气氛中孩子们完成了读分数、写分数的练习。)2、智力游戏:(1)想一想:涂色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2)猜一猜:盒子里有几粒糖。(挑战题)3、欣赏生活中的分数:其实生活中就藏着很多分数,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想一想,说一说:由巧克力的图片你想到了几分之一?你还能想到几分之一?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紧扣新知,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既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和分数的产生,又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通过富有生活味,情趣性的练习促使了孩子们人人参与,使孩子们感到“原来分数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学生在
12、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活动五、渗透文化,激发情感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历史。师: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要感谢前人智慧,为我们创造了分数。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几千年前,据记载,中国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不仅九章算术有有关于分数的记载,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分数的影子。这足可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成现在这样了。设计意图:提到数学文化,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数学史。对数学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的、已经被标体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介绍历史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活动六、回顾小结,巩固提升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认识几分之一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写作1/几。 1 .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2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