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1课时)中里中心小学 廖倩英执教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第101页例1、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
2、糖等。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了解质量单位1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2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3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4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介绍计量工具1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作必要的补充。二、动手操作,直观
3、感知(一)认识克1借助实物感知克。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1)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2)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3)提炼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提取1克黄豆?(4)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二)认识天平1看一看: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
4、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三)认识千克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1)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3)多请一些学生来提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觉。(4)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2)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小组活动: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
5、比一比,说说自己新的感受。(四)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1认识盘秤。2认识弹簧秤。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3认识体重秤。(1)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2)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3)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2教材“练习二十”第2题。3教材“练习二十”第6题。三、课堂总结。(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8 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1千克=1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