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法教案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学情分析: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
2、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 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 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 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
3、,每盘也分了3个。 (2) 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 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 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 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4、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 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 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 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 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 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