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石碾镇中心校 马倩茹 2017年6月26日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
2、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
3、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摆一摆。分小组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分别可以摆几个?还剩几根小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请代表起来回答)2、说说你摆的什么图形?摆了几个?剩几根?提出疑问,为什么剩的根数不一样?二、 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教师出示草莓教具,请学生上讲台摆一摆。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师:请学生根据草莓图列出算式62=3(盘)-说出这个算式每部分的名称和每部分表示的意思(2) 如果不是
4、6颗草莓,是7颗呢?教师再出示草莓教具,请学生上讲台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请学生观察能够发现什么?(草莓有剩余)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回答)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O揭露余数的名称和课题余数的含义:表示平均分完后,不能再分的。列式:72=3(盘)1(个)师:每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每部分表示的含义又是什么?(请学生根据草莓图回答)O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
5、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再次巩固余数的含义)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2、做一做(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6、,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教学反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课堂回归给学生,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