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胡集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玉梅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海底世界》
二、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基于文本是一篇描述性科普散文,海底世界距离农村儿童经验世界遥远,因此,适度的多媒体介入、整合,很有必要。关键是教学过程应紧扣学科性质,关注文本表达方式,避免“科学化的热闹”。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学习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事物。
3、理解文本中如:“嗡嗡”“啾啾”等拟声词,学会用“窃窃私语”,基于大海动物活动情境说话。
4、学习文本中心句构段、构篇的表达方式,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
2、难点是:基于经验或情境,发挥想象,学会文本表达模式的即兴说、写。
四、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
走近大海,激疑生趣
观看动画,交流对话
↓
↓
走进大海,品读感悟
自主探究,看说读写
↓
↓
走出大海,拓展提升
搜集、处理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海,激疑生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你们想看看那奇异的海底世界吗?(放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欣赏海底世界。
2、看完录象,说一句话。
引出: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文章首尾一问、一答,这就是首尾呼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 走进大海,品读感悟
1、聆听海底的声音。
(1)多媒体播放海面动画,请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相关词语描述(波涛汹涌)
多媒体播放海底动画,师引读——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给“依然”找近义词。
(2)宁静海底有声音吗?默读课文第二节。
引出重点句(有的像蜜蜂………警报),读出趣味。课件播放声音
(3)、如果不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为什么根本无法听到海底小动物们的声音,找重点词(窃窃私语),假如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海底世界,你能和同桌一起窃窃私语,模仿海底小动物的声音吗?模仿海底小动物的声音。
句式选择交流:
几只 在 。
一对 在 。
一小群 在 。
(4)出示课件:(某个海底的图,如珊瑚图、群鱼图等,)练写: 海底动物( ),有的像………有的像……
(5)引导学生写话、说话交流。动物们总发出一种声音吗?他们说些什么呢?吃东西时?行进时?危险时?
师引读: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发出警报。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有的像(教师略提高拖长声音)(小猫一样呜呜,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
2、观看动物表演。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种动物。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认真品读,想想自己的理由。
(2)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在学生交流时,体会动物活动特点,说说句子的美妙指导朗读。
(3)转换比较。
学生尝试用第二小节的写法“有的……有的……有的……”说一两句话
出示课件: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配乐朗读第三节。
(5)模仿练习。课件(海洋里物体如海龟、海螺、大带鱼等)。
练习巩固所学的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说海洋生物。
3、欣赏海底植物。(略读)
出示课件合作学习要求:海底植物的色彩和形态有什么特点呢?你从哪儿读懂的?
4、了解海底资源。(略读)
在海底还能看到什么呢?课件展示海底地形、人类开采矿物的画面。
指导学生理解海底地形多样,资源丰富。
5、情感共鸣。
(课件出示)所以作者由衷的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6、诗意总结。课件出示小诗:
神奇的海底世界
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
海底
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海底
它景色奇异,
寂静中传来私语,
黑暗中闪着星光。
它物产丰富,
名目繁多的动物令人目不暇接,
慢吞吞的海参,
急匆匆的梭鱼,
喷墨的乌贼和章鱼,
更有那如星星般闪烁的深水鱼。
千奇百怪的植物让人心旷神怡,
五彩斑斓的色彩,
多姿多彩的形态。
赞美你啊,
神奇的海底世界!
热爱你啊,
美妙的生物天堂!
(三)、走出大海,拓展提升
1、出示课件(人类对大海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虐杀,海洋生物的惨状动画)写公益广告、倡议书。
2、制作动物名片。
关于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出示课件名片格式:
动物名片
动物名称:
颜色:
形态:
活动方式:
研究价值
板书设计:
22、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宁静 有声音
动物 多种多样
物产丰富 植物 差异大
矿产 蕴藏丰富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一、本课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上取得的效果。
(一)、“整合”激发情趣。
《海底世界》具有一般阅读课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课文中所描写的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神奇的海底世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了新奇的视觉冲击力,给予学生感官的美妙体验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便是媒体带来的学有情趣。
(二)、“整合”有效突破重难点。
《海底世界》一文的重点是感悟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难点是基于经验或情境,发挥想象,学会文本表达模式的即兴说、写。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亲耳听听奇妙的声音,亲眼看看丰富的物产,亲手写写小动物,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课件中动物声音的播放,把课文中一行行独立的词句形象地连贯起来,生动再现。
第四自然段中举例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的样子、特点和活动方式,我借助课件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作为语文课的优势:
(一)、紧扣文本,进行语言训练
在对第二自然段的讲读中,设计了给句式练说、用总分结构仿写、想象声音练说的形式,不露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第三自然段中,进行转换练习,练习了语言转换的写话能力,而且利用比较感悟文本风采,即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这是本课又一个小创新。用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的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学以致用,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立足大语文观,拓宽视野。
语文内涵很广,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篇文本的教学。在教学中,把音乐引进课堂,用诗歌总结课堂,让环保意识扎根学生心中,名片制作更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整理信息。这些环节的设计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倘若非说本课的创新不可,我想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基于文本性质、文本情境的读写结合,回归多媒体教学恰到好处的辅助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