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一位情绪障碍学生的辅导
情绪是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认知活动一样,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所不同的,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儿童有着广泛的情绪反映范围,他们有时会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如笑、高兴等,有时又会产生消极、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如悲哀、恐惧、憎恨等。如果儿童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中,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影响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情绪有障碍的学生,应注意对其进行个别辅导。
小伟是独生子女,今年14岁,是我所任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从小伟的在校情况来看,他的情绪是有障碍的。在小伟3岁时,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小伟变得沉默寡言,常常闷闷不乐,很少露出笑脸。小伟的性格比较内向、倔强,对老师和同学比较冷漠,不愿与人交往,有时会因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打架,发怒时不讲道理,脾气比较暴躁,常常用推倒课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敌对情绪比较严重。对于老师的批评小伟常常显得无动于衷,最害怕老师向他爸爸反映情况,对父亲充满恐惧感。对于学习,小伟表现得比较消极,无心向学,上课精神分散,不愿举手发言,即使课堂气氛很活跃,也很难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小伟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人对事物采取不同的态度是以该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地说,需要获得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小伟从小缺乏母爱,看到别的儿童跟妈妈、爸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里必然充满向往,同时也产生了孤独感和自卑感。日积月累,小伟的心境渐渐变得消极、悲观。虽然,小伟的父亲对他很宠爱,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由于生活的需要,父亲得花大量的时间工作挣钱,有时对他缺乏照顾,很少有时间陪他、与他沟通,小伟缺乏应答性的环境,出现了情感的饥饿,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听到学校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良表现,父亲对小伟不是打就是骂,所以小伟十分惧怕父亲。小伟在学校打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因而对学校产生了抗拒感,对学习也就不那么积极了,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自信心,连与同学交往也缺乏自信。我知道,小伟出现的情绪障碍将影响到他的个性的正常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儿童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情绪气氛会在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所以,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当前正面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社会信息与日俱增,儿童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常常不加选择地吸收,而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当时刻关心了解孩子,及时启发疏导,逐渐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区分是非的能力。小伟生活在缺少母亲的单亲家庭,而单亲家庭的儿童的认知水平相对要低一些。由于小伟与父亲很少在一起交谈,缺乏必要的沟通,小伟思想上缺乏约束力,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放纵自己,无心向学,常为一些小事情与同学打架,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别人的劝导。我多次与家长交谈,建议小伟的父亲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利用孩子的点滴优点激励他,引导他分清是非好坏,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对孩子的过错,不能以打代教,要改变权威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意见,好的要肯定,不好的要加以引导,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不再恐惧父亲,让他感受到父爱,信任父亲,把家长视为可倾诉心事的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伟的父亲向老师反映说,孩子与他的关系融洽多了,现在小伟有什么事也敢跟家长讲,脾气也没那么暴躁了,以前的消极情绪改善了很多。可见,亲子关系对纠正孩子的不良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的情绪反映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当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干扰,就会妨碍他从事有效的学习和积极的探索。学生在学校内有了情绪问题,不能说与学校、教师无关,教室内的气氛、教师的教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情绪出现障碍。学生常对那些使他们可能受到批评、嘲笑或抛弃的任务表示回避,不能容忍挫折,常常逃避困难的学习情景。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造成儿童失去自信,害怕尝试等心理障碍,产生敌对性、过分的寻衅等反应,从而引起他们与老师对立、不合作,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所以,老师应注意关心情绪障碍学生的言行,对他们的过失要及时地给予纠正,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记不要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对于小伟,我利用他的点滴的进步让他树立自信心,引导他绕过情绪障碍,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每天,我都与小伟进行短时间的交谈,给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小伟信任老师,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使我能了解他的快乐,分担他的苦闷,解开他心中的郁结,协助他培养积极的情绪。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个别交谈,有助于情绪障碍的学生重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改变偏执的观点。
儿童常自发地与别的儿童同一,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同伴既是这些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的行为参照物。所以,同伴是个性发展的另一个社会化动因。情绪障碍的儿童更加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同情和尊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坚决制止同学之间的嘲笑、挖苦、讽刺、打架等不良行为。对于小伟,我总鼓励其他同学接纳他,与他做游戏,一起玩耍,还安排小伟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一些实验、制作,让他体会到集体协作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在课堂上,我尽量让他表现自己,肯定他的成绩,使他在同伴中树立起威信,即使他回答错了,我也表扬他能积极思考。在他失意时,老师和班干部都去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小伟与同学们能和睦相处,与同学的争吵打架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还特别喜欢向老师提问题。由此看来,小伟已渐渐地消除了心理和情绪的障碍,并自发地与别人同一,小伟的行为也得到了同学及老师的认同。所以,帮助学生消除情绪障碍,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应注意运用生动、直观及形象的教育方式创设情境,从而纠正错误的情绪倾向。
通过家庭、学校、同伴对小伟的协同辅导,小伟逐渐消除了情绪障碍,现在情绪比较稳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都比较积极。我认为,情绪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要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一代,必须注意从小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