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2)探索和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能应用定理解决相关的几何计算问题和证明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发现和证明定理,培养他们的观察、猜想、归纳、概括能力;(2)通过类比提出问题(由相等到不等),利用化归解决问题(把不等化相等),向学生渗透类比和化归两种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以及推论的应用。教学难点:定
2、理的形成与推导过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准备:练习卡、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如图,在ABC中,若D是BC的中点,则SABDSACD= ,SABDSABC= ,若D是BC上的点,SABDSACD= 。 第1题 第2题2、如图,MN/AB,P,Q为直线MN上的任意两点,PAB和QAB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二)合作交流,活动探究活动一:如图,已知直线,直线被直线截得的线段分别为AB,BC和A1B1,B1C1,且AB=BC。测量A1B1和B1C1的长度,你有何发现?分析:通过观察发现A1B1和B1C1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印证发现的长度关系,从而形成猜想:A1B1=B1C1,
3、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结论成立。证明:过点B作直线,分别与直线相交于点A2,C2。由于,因此“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可知:ABA2=CBC2,BA=BC,BAA2=BCC2,因此BAA2BCC2。从而BA2=BC2,所以A1B1=B1C1。归纳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活动二:(1)将上图中的直线向下平移,使得AB=2BC,测量A1B1和B1C1的长度,你有何发现?(2)当时,=?当时,=?直线截直线所得线段有什么关系?(多一种情况有利于学生类比、猜想)猜想: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分析:猜想
4、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导入部分,尝试利用面积法来证明。证明:过点A作直线,分别与直线相交于点M,N,连接BN、CM。SABM=AB,SBCM=BC,SABM=AM,SBMN=MN,。/,SBCM=SBMN,=,。,AM=A1B1,MN=B1C1,。简记:(对定理的掌握要准确,有了形象简记后便于学生记忆)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我们还可以得到:,。类似地还可以得到:,。(三)应用迁移,练习反馈例 如图,已知AA1/BB1/CC1,AB=2,BC=3,A1B1=1.5,求B1C1的长。分析:根据平行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出比例式,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即
5、可求解。解: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即,因此,B1C1。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直线与分别交于点A、C、E、B、D、F,AC=4,CE=6,BD=3,则BF=( )A7 B7.5 C8 D8.5 第1题 第2题 第3题2、如图,直线CD/EF,若OC=3,CE=4,则的值是 。3、如图,如果,AC=12,DE=3,EF=5,那么BC= 。4、如图,AC,BD相交于点O,直线MN过点O,且BA/MN/CD。已知OA=3,OB=1,OD=2,求OC的长。(四)深入反思,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五)作业:1、如图,在ABC中,点D是AB的中点,DE/BC,AC=10,则A
6、E= 。2、如图,已知AD/BE/CF,BC=3,DEEF=21,则AC= 。 第1题 第2题3、如图,直线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M,K,过点M的直线EF分别与直线相交于点E,F。已知AM=2,MB=3,EM=4,CD=12,求FM,CK,DK的长。课外探索1、如何测得河两岸任意两点间的距离?2、平行于梯形一底的直线截两腰所得的对应线段是否成比例?(六)板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活动一:如图,已知直线,直线被直线截得的线段分别为AB,BC和A1B1,B1C1,且AB=BC。测量A1B1和B1C1的长度,你有何发现?证明:(略)归纳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活动二:(1)将上图中的直线向下平移,使得AB=2BC,测量A1B1和B1C1的长度,你有何发现?(2)当时,=?当时,=?直线截直线所得线段有什么关系?(多一种情况有利于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略)简记:(对定理的掌握要准确,有了形象简记后便于学生记忆)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我们还可以得到:,。类似地还可以得到:,。例 如图,已知AA1/BB1/CC1,AB=2,BC=3,A1B1=1.5,求B1C1的长。解:(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