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609409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第六章 教育过程卫生第六章 教育过程卫生 教学目的:1.掌握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2.掌握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3.熟悉脑力负荷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4.能够根据脑力变化规律合理制定作息制度 学时:3 学时 第一节 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第一节 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 一、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学习、记忆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智力构成的重要成分。学习:学习:主要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中的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记忆:记忆: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贮存和提取的神经过程。学习和记忆两者密切相关。没有学习就谈不上获得的信息贮存

2、和再现,也就不存在记忆。没有记忆,则获得的信息就会随时丢失。因此,学习和记忆是既有区别又是不可分割的神经生理过程。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获得(acquisition)、巩固(consolidation)、再现(retrieval)。获得:获得:又称为识记或登录(registration),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阶段,也就是通过感觉系统向脑内输入信号的阶段,这就是学习阶段。周围环境中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各类感受器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全部被登录下来,大量的信息是作为无关信息不予理睬,在感受到的信息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脑获得而进一步加工处理。注意力对信

3、息的获得有很大影响。巩固:巩固:这是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储存和保持的阶段。保持时间的长短和巩固程度的强弱与该信息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是否反复应用有关。再现:再现:将贮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中的过程,也就是通常说的回忆过程。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提出问题:记亿如何从普通的脑组织中产生?记忆事实和感觉的神经学基础是什么?由疾病或损伤破坏的记忆能恢复吗?研究方法 研究简单物种,因为他们也用同样的基本机制进行运算。例如,枝蓑衣海牛已给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信息 指出了学习和记亿的发生过程。之所以选择海牛来进行研究是出为它们脑内只含有儿干个神经细胞而高等动物脑内却有几十亿个细胞。和人类一样,

4、这些小太复杂的生物也遵循众所周知的行为原则,诸如习惯化、敏化和经典条件反射形成,所有这些部涉及已学会反应的记忆和回忆。研究重点 (1)脑结构 短时记忆 海马位于脑的深部(大致在两耳之间),因其在短期记忆中的作用使人感兴趣。据认为 它的作用类似计算机的缓冲器,接收新信息并予以短期保存,然后将信息发送其他脑区作为长期记亿保存。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和用猴进行的认知试验发现,当海马受损伤时,短期记亿便被破坏。这时仍可进行新的学习,但所学东西短时间即被忘记。海马是脑内较脆弱的部位之一,它对中风、颅脑创伤和各种其他疾病或损伤造成的破坏很敏感。阿尔兹诲默氏病使海马受伤害,故这种痴呆最明显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短期

5、记亿缺陷。举例:举例:(额叶功能)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短时记忆,由认知心理学家 Baddeley 和 Hitch 于 1974 年首先提出。工作记忆指为了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而短暂地储存和处理某种信息。长时记忆 长期记亿涉及脑内的实际结构变化,其形式是突触数目增加 这需要合成蛋白质进行记忆贮存。如果施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长期记忆便受损害。而短期记亿则不受影响。(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在记忆中的作用有临床前景,但迄今无多少肯定的结果。阿尔兹海默氏病是个好例子。阿尔兹海默氏病人最一致的神经化学异常是乙酰胆碱减少,这种众所周知的神经递质在认知和记忆中起作用。但

6、是,与人们的期望相反,给病人施用乙酰胆碱并末改善记忆。一个理由或许是,这种病使一种以上神经递质减少。例如我们已知生长激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素抑制素、多巴胺,或许还有其他递质都呈缺失。一旦把所有缺失的化学信使都鉴定出来,需要做的是仔细混合一种神经递质“鸡尾酒”来补充它们。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1、始动调节 意义:(1)学习的初始阶段大脑的学习效率较低,但短时间内可逐渐达到较高水平;(2)一天学习的开始应当给脑一个调整的时间,来提高脑的学习效率,而不应当在一开始学习时难度过高 2、优势法则 意义:(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增强优势兴奋灶的目的;(2)低年龄儿童大脑皮层

7、的兴奋性维持时间短,易扩散,学习时间不应安排过长;(3)学习间隙应积极主动的休息,如作游戏,参加体育活动等,通过加强大脑皮层其它区域的兴奋使学习区域大脑皮层得到充分抑制,获得更好的休息。3、动力定型 意义(1)使人的大脑皮层的活动变得容易化、自动化,从而减轻了皮层细胞的能量消耗;(2)使人的运动、行为变得熟练、轻松、敏捷,大大提高了效率;(3)年龄越小,动力定型越容易形成和巩固,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4、镶嵌式活动 5、保护性抑制 三、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1、学日 I 型表现为学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两小时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然后又逐渐下降;学习日末时下降

8、到略低于学日开始时水平。型的表现与 I 型相似,不同的是学习日末时因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增高,而使工作能力略有回升,称“终末激发”(nnalarouse)。终末激发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和限度,与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的程度、能量贮备的多少、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情绪等有关。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习日开始到学日末持续性升高。型和型相反,表现为工作能力持续、迅速下降。I、型符合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学习日末工作能力下降,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复,是理想的神经类型。、型属不良状况,前者提示学生正度紧张状态,将很快导致皮层抑制和能量耗竭:后者表现出的兴奋性持续下降状况提示学皮层功能耗

9、竭而处于抑制状况。2、学周 学周中常见的脑力工作能力变化是;因始动调节,周一工作能力略低,周二逐渐升高,周三达到高峰;周五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得到休息后工作能力得到恢复。学周中若无明显的工作能力高峰现象,或高峰过早下降,可能是不良神经生理活动的表现,原因多为学习负担过重、课程安排不合理或学习兴趣不高。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3、学年 学年中,学生第一学期初脑力工作能力较低,随学期进展工作能力逐渐出现并维持一段高峰水平,学期末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未激发(寒假前);第二学期工作能力也出现高峰,但比第一学期相对低,学期末时(暑假前)工作能力为全年最低。四、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

10、素 1、年龄 2、性别 3、健康状况 4、遗传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5、学习动机 6、学习和生活条件 7、情绪因素 第二节 学习负荷的评价第二节 学习负荷的评价 一、学习负荷的评价指标一、学习负荷的评价指标 1、工作强度:学习数量、难度(不易定量)2、工作时间(易定量)学习负荷(1earning load),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影响学习负荷的主要因素除学习内容的数量、难度和学习时间外,也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关。学习时间是影响学习负荷的重要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难度和数量的影响,而且比教学方法等其他因素容易量化,所以是教育过程卫生中用来评价学习负荷的主要

11、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功能变化,可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的依据,目的是及时发现早期疲劳,以便采取及时组织休息等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展。二、疲劳、疲倦和过劳 二、疲劳、疲倦和过劳 1、疲劳(1)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疲劳,在此主要指“学习疲劳”(1earning fatigue),是因脑力工作时间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疲劳时皮层细胞暂停工作,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全身工作状态也处于低潮。(2)疲劳的两个阶段 可根据皮层细胞的功能兴奋和内抑制状态,将疲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疲劳(early fatigue),主

12、要表现为兴奋过程泛化,内抑制过程减弱;第二阶段为显著疲劳(significant fatigue),表现为兴奋和内抑制过程都减弱。这两种疲劳都能够通过休息,使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所不同的是,前者更易及时得到恢复,且恢复效果更好。2、过劳 过劳(excessiVe fatigue),是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过劳的指征是:(1)工作能力变化曲线异常,表现为工作速度减慢,错误增加。(2)心理功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想象、判断和推理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等分析能力全面出现障碍。(3)精神状态差,

13、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冷漠,反应迟钝,焦虑或抑郁,情绪消沉或易激动,常无故哭闹。(4)体征上常见皮肤和粘膜苍白,萎靡不振,软弱无力,有时手部出现震颤。过劳不但阻碍学习效率的正常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体抵抗力全面下降,容易生病,同时影响生长发育。3、疲劳与疲倦(1)疲劳与疲倦的一致性 疲倦(tiredness)与疲劳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疲劳是客观的生理现象,可直接测定。疲倦则是人的主观感觉。两者的生理机制均与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有关,故疲劳时常感觉到疲倦,疲倦也常伴有疲劳指征,但有时会出现两者表现不一致的情况。(2)疲劳与疲倦的不一致性 情绪高涨时,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肾上腺系

14、统被激活,使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虽有疲劳指征、但疲倦感不明显,反之亦然。a.从事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当学生从事有兴趣的学习活动时,虽疲劳的客观指标已显著下降,仍可坚持工作而不感觉疲倦;b.从事厌烦的学习活动 当被迫进行单调、乏味而没有兴趣的学习时,尽管脑力工作时间不久,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未下降,他们却感觉疲倦,拒绝继续学习下去。c.幼小儿童 幼小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中兴奋过程占优势,疲劳刚出现时常不伴有疲倦感;d.青春期少年 青春期少年的大脑皮层兴奋阈低,易引起过度兴奋而不感觉疲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疲劳的客观指征。综上所述,制定学习负荷的卫生标准,主要以大脑皮层刚出现保护性抑

15、制(早期疲劳)的客观指征为生理依据,即当学习达到早期疲劳便应及时休息。三、学习疲劳的表现 疲劳发生的机制是高级神经活动(尤其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出现障碍。这种障碍导致在不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同的疲劳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所调节的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可作为反映疲劳的客观指标。1、早期疲劳的表现(1)皮层不能形成有效的兴奋灶(注意力出现不能集中,对阳性刺激无反应)(2)出现内抑制障碍(对阴性刺激有反应)早期疲劳的特点是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不能有效抑制周围区域,出现所谓的内抑制障碍。内抑制有重要生理作用,能使人在多个条件刺激中,只选择对机体本身有意义、作用强度和时间恰当的刺激作

16、出反应。内抑制出现障碍,大脑皮层的分化、抑制能力就会减弱,皮层各区域出现兴奋的泛化,不能形成有效的优势兴奋灶,引起许多不利于学习的反应,如上课时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小动作多,周围稍有动静即转移注意力等。条件反射实验可见错误反应增加,包括对阳性刺激无反应,对阴性刺激有反应,甚至不给刺激也反应等。还有些学生在早期疲劳时,内抑制的障碍表现并不明显,而主要出现兴奋过程障碍,表现为对条件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反应量减少,脑力工作速度减慢和效率降低等。2、显著疲劳的表现(1)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减弱(2)出现后抑制现象 显著疲劳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表现为兴奋过程和内

17、抑制过程同时减弱,如上课时打呵欠和瞌睡,对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条件刺激不但引起错误反应增多,且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长;有时出现后抑制现象,即不但对阴性刺激无反应,而且对紧随其后所给的阳性刺激也无反应。3、强度法则的紊乱不同(1)早期疲劳:早期疲劳时出现均等相破坏(2)显著疲劳:反常相破坏 早期疲劳和显著疲劳都会破坏刺激反应的“强度法则”,导致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间的关系紊乱,但两阶段所引起的表现不同。早期疲劳时出现均等相破坏,即不管条件刺激强度是强或是弱,引起的反应强度一律相等;显著疲劳出现的是反常相破坏,即对强刺激引起弱反应,而弱刺激却引起强反应,或强弱刺激都不引起反应。这两个疲劳阶段在不同

18、年龄的儿童少年均可见到,只是表现特征不同。年龄越小,早期疲劳的兴奋泛化表现往往越明显;体弱有病的儿童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功能储备不多,常更早出现显著疲劳表现;青春中后期少年通常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占优势,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往往使早期疲劳表现被掩盖,直接进入显著疲劳。4、学习疲劳的其它表现:(1)植物性反射(皮肤电反应、血管呼吸反射性反应等)受抑制。(2)脑血流图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充盈不对称,急性疲劳时程度较轻,适量体力活动后可消失,但慢性疲劳时难以消除。(3)视、听分析功能减弱,如视觉时值延长,眼电兴奋性和明视持久度下降,临界闪光融合频率降低,言语听阈加大。(4)短时记忆量减少。(5)书写性疲

19、劳时首先出现执笔手的静力性肌耐力下降,而后出现脑力工作能力下降。(6)有明显的全身显著性疲劳症状时,可出现植物性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共济失调。这些表现,为直接和间接测定疲劳提供了客观依据。可选择上述指标进行学习前后(如在学习日的开始和结束时)的测定并做比较。若结果显示早期疲劳变化,可认为学习负荷大体合理;若显示显著疲劳变化,提示学习负荷过重。四、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评价学习疲劳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目的和现有条件选用。1、选用原则、选用原则(1)、能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况;(2)、能区分疲劳不同阶段,便于早期发现疲劳;(3)、方法简单易行,便于现场使用,结果稳定;(4)、符合受试者的年龄特征和

20、接受能力;(5)、不过多增加受试者的脑力负荷。实际工作中常同时采用几种方法,互相验证结果。2、常用方法(1)体征与行为观察法 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行为观察法。首先制定计划,根据常见的疲劳表现确定“靶行为”(target behavior),如交头接耳、做小动作、打呵欠、瞌睡、坐姿不端正等。还可对靶行为进行定量,如规定打一次哈欠记一分。通过在教学现场对靶行为的观察记录,直接评价,用来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学习负荷的大小等。第二种是间接观察法。可根据上述疲劳客观症状,结合疲倦的主观感觉,设计问卷,根据被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试对象的回答,分析评价学习负荷和教学活动的合理性。第三种是健康调查

21、法,内容包括疲劳表现,结合对学生常见疾病(如感冒、胃病和神经官能症等)的患病率调查和生长发育测量,间接反映疲劳对健康的影响。通常需设对照组,通过比较来评价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而引起的慢性疲劳对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这些方法都能为改进教学安排,预防学习疲劳发展,提出改善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2)教育心理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心理过程的测定,间接评价疲劳是否发生,程度如何。例如,可测定学生完成定量(数学或语文)作业的速度和错误率、短时记忆量(在短时间内对一系列连续出现、彼此无概念联系的词、图、物等的正确记忆数)等,评价脑力工作能力有无下降。这些方法不需要

22、复杂的设备,可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进行,但需要设计者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否则会导致指定任务的难易程度不一,错误性质多样化,使结果难以解释。此外,这些方法一般不能准确区分疲劳的不同阶段。(3)生理学方法 疲劳时大脑皮层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其他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通过测定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等,观察视觉功能的变化,以间接反映脑力工作能力的水平和疲劳程度。测试中,应注意排除学习负荷以外因素(如仪器、测试场所照明条件等)的干扰。也可直接观察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测定内容有皮肤电活动、脑电图、条件反射、血尿儿茶酚胺类物质等。所需设备复杂,测定较麻烦,不适用于大规模

23、群体测定。(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 常用方法有剂量作业试验(dose-work test)和运动条件反射法(action-conditionedreflectivetest)。剂量作业试验包括校字法、校图法、图形译码法等。校字(图)法利用按随机原则编排的字母、数字表、符号表、几何图形等,指定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删除某个字母、数字、符号或图形。图形译码法利用随机编排的图形,要求在不同图形中填写相应符号。根据受试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如阅字总数)评定工作速度;以作业中发生的错误数和遗漏数,评定工作的准确性;两者结合可综合评定脑力工作能力的状态和变化,判断疲劳是否出现,程度如何。运动条件反射法

24、采用光(视觉)或声(听觉)作为条件刺激,以动作反应(如用手指或脚趾按压电钮)的出现时间作为产生反应的指标,通过言语指示的强化方式(如令受试者看到红灯亮时立即按压电键,看到其他颜色则不按)形成条件反射。根据受试者出现反应的时间长短和错误反应的多少,确定是否出现疲劳,并区分是早期疲劳还是显著疲劳。言语指示可在刺激前或刺激的同时提供。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第三节 作息制度卫生 作息制度主要指一日生活制度(dailyregime),即对学生一昼夜内学习、课外活动(文娱、健身)、进餐、睡眠、休息及自由活动(生活料理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等形成制度。从教育过程卫生的角度出发,作息制度还应包括学周、

25、学期及学年的作息安排。学校作息制度应符合以下原则:(1)按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休息的交替。(2)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儿童少年,分别制定作息制度,做到区别对待。(3)既满足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满足生理需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学校与家庭的作息制度协调、统一。(5)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轻易改变。合理的作息制度能满足学生的生理、生活需要,保证劳逸结合,预防疲劳,同时能起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抵抗力的积极作用。由于各种活动按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易形成动力定型,显著节约神经细胞的功能损耗,使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活动的出现和交替更加均衡

26、和灵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一、一日生活制度 一、一日生活制度 合理安排学生一日生活制度,是教育过程卫生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教学过程卫生的重要环节。1、课业学习 课业学习负担的大小主要与上课和自习时数有关。课业负担过重导致睡眠和户外活动不足,是造成儿童少年身心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儿童年龄越小,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愈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愈易扩散而致疲劳,因此学习时间应愈短。学校卫生标准(GBT172241998)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总时数(包括上课和课外自习)的最高限额为:小学 12 年级 4 小时,34 年级 5 小时,56 年级 6 小时,初中 7 小时,高中 8 小时,早读时间,

27、小学 5 年级以上不超过 15 分钟,中学生不超过 40 分钟;最高上课时数小学为 5 学时(上午 4 节,下午 1 节),初中为 6 学时(上午 4 节,下午 2 节),高中为 7 学时(上午 4 节,下午 23 节);中学课外自习每天不宜超过两节课。合理的作息制度不会造成学生脑力工作负荷过重,学日中工作能力的变化曲线呈良好趋势(图 7-4)。控制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统筹安排各科作业,改变教学思想,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每节课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各年龄儿童少年有意注意时间,但鉴于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需要,可较此适当延长。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每节课时间是:小学 4

28、0 分钟,中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45 分钟,大学 50 分钟。小学生在连续几堂 40 分钟的课后会非常疲劳,视觉运动反应时急剧延长,注意力分散(表 74)。要提高学习效率,延缓疲劳发生,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让课堂学习内容尽量多样化。如对低年级小学生,可在一节课中的前 2025 分钟讲授主要内容,后 20 分钟进行写字、绘画、朗诵等学习活动,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每次书写时间不宜超过 10 分钟,每次朗读时间不要超过 10 分钟。课堂中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镶嵌式教学方法,穿插采用幻灯、投影、听录音、电视、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可显著延缓学生疲劳、提高学习兴趣、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视听分析器

29、的功能状况。电化教学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持续时间每次不超过 20 分钟,电视教学不应连续两节课。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文艺、科技、社团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等。合理安排可促进身心发育,同时起到促进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机能轮换作用。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体力、脑力负荷过重。课外活动应重点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儿童少年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旺盛,越需要新鲜空气,但其肺活量愈小。户外活动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学生在与自然界的接触中,可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经常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改善各系统功能,提高脑工作能力。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包括活

30、动、锻炼、游戏、休息和上下学往返时间)要求是:小学生不少于 33 5 小时,中学生不少于 22 5小时,其中至少有 1 小时锻炼时间(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锻炼)。研究表明,每天坚持一小时,其锻炼效果远胜过“一曝十寒”式的不均匀性锻炼。学校卫生标准(GBT17221998)要求:中学生除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外,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 3次,每次 45 分钟。3、睡眠 充分睡眠是恢复疲劳的最佳方法。(1)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广泛扩散,皮层细胞的功能损耗得到弥补;(2)通过抑制异化、加强同化的过程,保障内分泌激素(尤其生长激素)的脉冲性分泌,促进生长发育。睡眠还能促进记忆,睡眠时遗忘速

31、度减慢,同时因睡眠中(尤其在快速动眼阶段)脑组织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快,使短时记忆易转化成长时记忆。美国心理学家 Laslett 曾在实验中,迫使实验动物每晚只睡 5 个半小时(比正常少 40),连续五晚,发现这些动物的工作效率显著降低,智力测验成绩较实验前平均下降 15。对儿童进行的实际观察也证实,睡眠不足将导致精神萎靡不振,脾气暴躁,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 食欲减退,学习效率显著下降。睡眠时间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小学生每天需睡 10 小时,中学生 9 小时,大学生 8小时。体质虚弱、患病初愈的低年龄儿童最好保证每天 1011 小时的睡眠时间。要尽量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深度,养成定时睡眠、

32、按时起床的习惯,睡前不要吃得太饱,避免各种兴奋刺激。4、休息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它不等于睡眠。课间休息应采用积极主动的活动性方式,如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散步、闲谈、游戏或远眺,既消除脑力疲劳,又能放松眼的调节,松弛因维持坐姿造成的肌肉静力性紧张。穿插于学习中的短时间休息,可使儿童持续保持旺盛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我国学校中规定每节课间休息 10 分钟,第二、三节课间休息 2030 分钟是基本适宜的。午休对消除上午的学习疲劳、保持下午和晚上的学习效率有积极意义。应以静息性休息为主,炎热季节可有短时间午睡。5、自由活动 学习应每日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从事个人爱好的活动、生活自理和帮助做家务

33、。小学4 年级以下每日应有 115 小时,四年级以上到高中应有 1525 小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 1 小时,以免干扰其他作息。6、进餐 应制定合理膳食制度,即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日进餐次数、时间及热量分配。定时定量进餐,可使胃部功能负担均衡,使既定的进餐时间成为条件刺激,形成动力定型,有利于兴奋消化中枢,引起良好食欲,促进食物的充分吸收和利用。膳食制度在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的营养需要量、胃容量和排空时间、生活制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学龄儿童的胃排空时间为 45 小时,故一般实行三餐制,间隔不超过 56 小时。热量分配约为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每次进餐时间 2030 分

34、钟,餐后休息 0510 小时再开始学习或进行体力劳动。体力活动后至少休息 1020 分钟再进餐;晚餐后至少 152 小时后才睡觉。二、学周安排和课程表编制 二、学周安排和课程表编制(1)根据一周内学生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周一的学习任务不宜过重,周五应安排相对较轻松的学习。周末布置作业不要太多,以免影响休息。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案(2)编制课程表(school curriculum table)不仅应考虑上述学周安排原则,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日中的脑力活动规律。早晨第一节课前安排短时间早读,帮助学生适应大脑皮层的始动调节;最难的课应排在上午第二、三节,难度较小的课可排在上午第四节和下午末节。课程

35、的难易程度主要与抽象逻辑思维程度有关。通常认为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较难、外语、作文、语文、生物、历史和地理等次之,音乐、体育、图画和手工等较容易。课程表的编制还应利用大脑皮层的镶嵌式活动特点,除作文、实验等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连排两节相同课程。否则,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师的形象、语言和动作易形成单一刺激,使学生提前出现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在文化课间插人体育、手工、画图课等则能提高学习效率,延缓疲劳出现。三、学期和学年安排 三、学期和学年安排 应根据学生的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及教育上的要求,合理安排学期和学年的学习和劳动,实行学期和假期轮换,使学生在连续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后,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整,消

36、除大脑疲劳,恢复脑力工作能力。小学生发育尚不成熟,持久工作能力较差,故学期应相对短,假期应相对长。寒暑假的起止日期应视各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学习能力和身体技能的影响,作出适当规定。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校工作条例规定:寒暑假中学应有两个月,小学两个半月;劳动时间中学每年最多一个月,小学四年级以上每年最多半个月。农村学校可根据当地农时节令安排假期,增设农忙假;但全年假期不得超过 3 次(包括寒暑假)。保证农村学生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休整时间。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学期内完成,不应占用假期授课或补课。教学内容应循序渐进,难度逐步加重,进度均匀。学期、学年末应少授新课,多安排复习。假期可适当组织文体科技活动、郊游、夏令营、社会实践等,同样不应过多占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