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放射性肺炎概述.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605526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性肺炎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放射性肺炎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放射性肺炎概述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系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 放射性肺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面积,放射量,放射速度和放射的方法均有密切关系,一般在5周内放射量阈值在25Gy的常规照射量较为安全,放射剂量在6周内20Gy极少产生放射性肺炎,在相同时间内,剂量超过40Gy,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达100%,放射量超过60Gy,可引起严重肺损伤,放射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肺的损伤越严重,以同样大的剂量作大面积照射治疗引起的肺组织损伤远较肺局部照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其他影响因素如个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肺部的原有疾病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性疾病等或第2次放射性照射均易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甲状腺癌,咽喉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包括频繁的CT检查也可以引起肺损伤,产生放射性肺炎,老人和小孩对放射性治疗的耐受性差,化学疗法所用药物(如博来霉素)引起的肺毒性可能加重放射性肺的损害。 (二)发病机制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炎症改变和慢性纤维化病变,急性炎症改变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2个月,亦可发生在放射治疗结束后6个月,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小动脉充血,扩张和栓塞,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细胞肿胀,Ⅱ型肺泡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增加,淋巴管扩张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肺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急性可自行消散,也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慢性阶段的肺组织变化为广泛肺泡纤维化,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萎缩,血管内壁增厚,玻璃样变和硬化,管腔狭窄或阻塞致使气体交换功能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增高,若继发肺部感染可促进放射性肺纤维化,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诱因。 放射性肺炎的症状 放射性肺炎的症状: 咳嗽干性咳嗽低热胸痛高热肺纤维化呼吸困难 轻者无症状,可在放射治疗后立即出现刺激性咳嗽,多数在放射治疗2~3个月后出现症状,个别在停止放射治疗半年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活动后加剧,伴有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体温高达40℃,放射性损伤产生肋骨骨折,局部有疼痛,放射性食管炎可产生吞咽困难,随肺纤维化加剧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使症状加重,出现发绀。 体检可发现胸部放射局部的皮肤萎缩变硬,多数肺部无阳性体征,肺内纤维化广泛时呈端坐呼吸,呼吸音普遍减弱,可闻及捻发音或爆裂音(crepitant rales or crackles),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干,湿啰音,偶有胸膜摩擦音,伴发肺源性心脏病则可出现颈静脉充盈,肝大及压痛,全身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由于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肺顺应性下降,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减少,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降低,气体弥散障碍,导致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可早期发现本病,往往早于胸片的发现。 放射性肺炎预防 放射性肺炎的防治关键,在于“防”,“防”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1)严格掌握放射剂量:一般在5周内放射量为2500rad的常规剂量较为安全。 (2)控制放射野,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 (3)选择适当的照射速度,以每周剂量800-1000rad为宜,一旦发现本病,应尽早开始治疗,阻断病程的进展,如已发生广泛肺纤维化,则预后不良。 放射性肺炎治疗 放射性肺炎西医治疗方法 为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应严格掌握放射总剂量及其单次剂量分配、照射野大小。乳腺癌作放射治疗,最好作切线投射,尽量避免肺部的损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及体温升高。X线检查发现肺炎,应立即停止放射治疗。 (一)治疗 一旦发现放射性肺炎,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急性期可用泼尼松(强的松)(每天每公斤体重1mg),待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疗程视病情 而定,一般不少于6周。抗凝疗法对防止小血管栓塞有效。氧气吸入以改善低氧血症。伴细菌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持疗法以及止咳,解热药的辅助 治疗十分重要。 (二)预后 轻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支持疗法,肺内炎症可自行吸收消散。严重广泛纤维化和治疗反应不佳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死亡。 放射性肺炎中医治疗方法 放射性肺炎的病因病机时指出'肺是对放射线较敏感的脏器之一'正常的肺组织在胸部的放射治疗时也会受到放射性肺炎损伤。放射线直接损伤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发生肺水肿'继之小血管和支气管坏死'逐渐出现肺纤维化和肺硬化。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种毒热性杀伤因素'属热毒之邪'热能化火'灼伤肺脏'耗伤阴液。癌症病人正气不足'痰瘀内结。放射治疗使热邪伤阴'正不胜邪'热毒之邪与痰瘀互结'耗伤肺阴'灼伤肺络'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产生咳喘气促、呼吸困难'甚至紫绀等呼吸道症状。本病属本虚标实'阴伤、气虚、血瘀、热毒是其基本病机'治疗时根据不同阶段采取滋阴、益气、化瘀、解毒等治法。 辨证施治一般常分为以下三型: 阴伤肺燥 多见于放疗后1~3个月'主要表现有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痛'口干喜冷饮'胸闷心烦'或伴低热'纳食不香'舌红少苔缺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用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加减'常用药有麦冬、人参、半夏、阿胶、胡麻仁、石膏、枇杷叶、竹茹、竹叶、天花粉、知母、川贝、沙参、玉竹、银柴胡、百合、白薇等。 肺脾气虚兼血瘀 病人素体脾虚'加之放疗损伤'病程迁延'咳嗽反复发作'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咳痰较多'常伴胃脘痞满'纳差呕恶'乏力懒动'大便稀溏'小便数'舌质紫黯'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滑细。治以补肺健脾'祛湿化瘀'以生姜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常用药可选人参、黄芪、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苍术、川朴、八月扎、红花、苏木、鼠妇、露蜂房等。 热毒炽盛痰热郁肺 放疗后血管渗透性增强'肺泡间质水肿'易合并肺部感染'而使热毒和痰火内郁。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痰多'痰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咳甚胸痛或咳血'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清肺化痰'以清金化痰汤、千金苇茎汤加减'用药常选桑白皮、黄芩、山栀子、知母、鱼腥草、二花、连翘、红藤、薏苡仁、冬瓜子、贝母、栝楼、桔梗、芦根、石斛等。 放射性肺炎西医治疗方法 为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应严格掌握放射总剂量及其单次剂量分配、照射野大小。乳腺癌作放射治疗,最好作切线投射,尽量避免肺部的损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及体温升高。X线检查发现肺炎,应立即停止放射治疗。 (一)治疗 一旦发现放射性肺炎,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急性期可用泼尼松(强的松)(每天每公斤体重1mg),待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少于6周。抗凝疗法对防止小血管栓塞有效。氧气吸入以改善低氧血症。伴细菌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持疗法以及止咳,解热药的辅助治疗十分重要。 (二)预后 轻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支持疗法,肺内炎症可自行吸收消散。严重广泛纤维化和治疗反应不佳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死亡。 放射性肺炎的检查 放射性肺炎检查项目: 氧分压肺功能检查血常规胸部平片 实验室检查可有轻度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X线表现多数于停止放射治疗1~3个月后出现,肺部始有异常表现,急性期在照射肺野出现片状或融合成大片,致密的模糊阴影,照射范围呈毛玻璃样表现,其间隐约可见网状阴影,与支气管肺炎或肺水肿极相似,慢性期产生肺纤维化,呈网状,条索状或团块状收缩阴影,主要分布于肺门或纵隔两侧及其他放射肺野,由于肺纤维收缩,气管,心脏移向病侧,同侧膈膜抬高,正常肺组织产生代偿性肺气肿,发生肺动脉高压时,表现为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厚,肺动脉段突出或右心肥大,常伴胸膜腔积液征,偶见自发性气胸。 肺功能改变:肺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都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减低,伴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和弥散功能减低,导致缺氧,有时胸片尚未发现异常,而肺功能检查已显示变化。 放射性肺炎诊断鉴别 根据放射治疗史,干性呛咳,进行性气急和胸部X线有炎症或纤维化改变可作出诊断,但应与肺部肿瘤恶化和转移性肿瘤相鉴别,以免误诊断续放射治疗;可造成死亡,支气管粘膜上皮经照射后常引起细胞间变,应与癌肿细胞慎加区别。 鉴别诊断 急性放射性肺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要点是结合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多项检查等综合判断。 1 、非放射性肺炎: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以及某些抗癌药物如博来霉素等所致药物性间质性肺炎等。 2、 肺结核 3、 肺部肿瘤: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肺部转移性肿瘤。 放射性肺炎并发症 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气肿和右心衰竭。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2008-11-27 14: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放射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肺部受到一次或数天内多次大剂量(≥8Gy)照射,包括辐射事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的全身照射、核事故与核武器爆炸条件下照射后引起的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和处理;临床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亦可参照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急性放射性肺炎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   是指肺部受到一次或数天内多次照射8Gy以上(含8Gy)后所致肺组织的间质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2.2 核事故 Nuclear accident   由于链式核反应失控或放射性物质的失控外逸所造成的突发性意外事件或事件序列。   2.3 辐射事故 Radiation accident   核装置或其它辐射源失去控制时导致或可能导致异常照射条件的事件的总称,有时也用来指操作失误所致的异常照射事件。   3 诊断原则   必需根据照射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x射线等辅助检查所见,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因素造成的肺部疾患,方能做出正确诊断。   4 诊断标准   4.1 诊断指标   4.1.1 肺部受照剂量为8Gy以上(含8Gy)。   4.1.2 一般于照后1~6个月发病。   4.1.3 有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和低热等临床症状。   4.1.4 体征:轻者可无明显异常,重者呼吸音降低,出现干、湿性啰音。   4.1.5 X射线检查发现受照射肺部出现网状、边缘不整齐的模糊状阴影。   4.1.6 实验室检查轻者可无明显异常,重者见WBC升高或降低,血气分析见氧分压(O2)下降,二氧化)分压升高。   4.1.7 肺功能检查时轻者无异常,重者见肺顺应性减低,伴肺通气量/血灌流量比例降低和弥散功能降低。   4.2 参考指标   4.2.1 可伴有造血、免疫和消化系统等辐射损伤一系列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   4.2.2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升高。   4.2.3 血浆内皮素Ⅰ活性升高。   4.2.4 血浆和或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及P、E选择素(selection)可增加。   4.2.5 必要时穿刺活检、支气管灌洗液和气道分泌物病理检查,可有助诊断。   5 临床分度标准   5.1 轻度放射性肺炎   满足下述2条件以上基本可作出轻度诊断。   5.1.1 病变范围局限或程度较轻微。   5.1.2 临床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5.1.3 体检无异常发现或局灶性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5.1.4 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检查无明显改变。   5.1.5 X射线见肺部仅有少量局灶性云雾状阴影。   5.2 重度放射性肺炎   满足下述2条以上基本可作出重度诊断。   5.2.1 病变范围弥散或程度较严重。   5.2.2 有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症状,如咳嗽、胸闷、气急、胸痛和呼吸困难。   5.2.3 肺部呼吸音降低,并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5.2.4 可有低热、白细胞升高或降低。   5.2.5 肺功能检查有明显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肺顺应性降低,肺通气量血流量比例下降,血气分析见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5.2.6 X射线征象:肺部见明显边缘不清的模糊状阴影,呈团块状、网状或条索状。   6 鉴别诊断   急性放射性肺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要点是结合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多项检查等综合判断。   6.1 非放射性肺炎: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以及某些抗癌药物如博来霉素等所致药物性间质性肺炎等。   6.2 肺结核   6.3 肺部肿瘤: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肺部转移性肿瘤   7 处理原则   7.1 一旦诊断为放射性肺炎,应及时脱离射线。   7.2 对症处理如吸氧、抗感染和增加营养等。   7.3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减轻临床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   7.4 应用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病情。   7.5 应用抗氧化剂以控制病情。   7.6 尽早吸入适量一氧化氮。   7.7 尽早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7.8 适当应用中药辅助治疗。   7.9 重度者辅助人工呼吸。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发表者:闫文明 (访问人次:2731)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闫文明 闫文明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临床误诊误治》2008,21(9):40-42 放射性肺炎系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故对放射性肺炎逐步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对其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 1.1 与放疗有关的因素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放射方法、放射量、放射面积、放射速度均有密切关系[1-2]。由于在放射治疗肿瘤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分割照射方法,如常规照射、超分割照射、适形照射等,为了比较不同放疗方法的生物效应,有人建议用数学模式进行生物效应归一[3]。有认为放射量阈在3周内为2500~3000rad。据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统计,放射剂量在6周内小于2000rad者极少发生放射性肺炎,剂量超过4000rad则放射性肺炎明显增多,放射量超过6000rad者必有放射性肺炎。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大面积放射的肺组织损伤较局部放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常规照射较超分割照射和适形照射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机率大。 1.2 其他因素 放射性肺炎发生还与受凉感冒、合并化疗、有慢性肺疾患史、有吸烟史、年龄等有关。化疗药物的应用亦可降低肺的耐受性,增加肺的放射损伤 [3],某些化疗药物亦可能加重肺部的放射治疗反应。。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肺部原有病变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再次放射治疗等,均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差。 2 发生机制 2.1 传统学说 既往观点认为放射性肺炎主要是由于照射引起在照射野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3]。其发生机制:①小血管及肺Ⅱ型细胞损伤 急性期的病理改变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2个月,表现为毛细血管损伤产生充血、水肿细胞浸润,肺泡Ⅱ型细胞再生降低 ,减弱了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生。②自由基产生增多: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肺经照射后,肺部自由基含量进行性增加,这可能是照射后致肺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③细胞因子含量增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共同作用于照射区,使肺组织产生损伤。 ④多原因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多原性,其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肺Ⅱ型细胞等均参与了其形成过程。 2.2 播散性学说[3]  播散性放射性肺炎学说认为本病是由免疫介导产生双侧淋巴细胞肺泡炎和局部放射野外的反应[7]。其病理改变是由于放射电离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了细胞膜和DNA,导致细胞功能不良和死亡。放射治疗后6~9个月,肺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逐渐发展的纤维化,肺泡广泛纤维化,但大多不产生症状,若伴有感染则产生症状,即为放射性肺炎,但症状轻重不一。经积极治疗后2~3个月症状消失,逐渐转为慢性肺纤维化。 3 诊断概述 3.1 临床表现 3.1.1放射性肺炎:在暴露射线后有一潜伏期,通常在完成放疗至出现症状的时间为1~3个月[11],症状可出现于影像学改变以前。放射性肺炎可发生于胸部任何疾病的放疗过程中,而且病情差异很大,轻者缺乏临床表现,重者可在数天内迅速发生呼吸衰竭和急性肺心病,并危及性命。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气急和咳嗽,程度轻重不一,通常表现为干咳,后期可有痰血(丝)。体检通常无异常发现,偶尔在照射区可闻及湿罗音和胸膜摩擦音。放射野皮肤可发生改变。急性期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12]。 3.1.2 放射性肺纤维化:是由于发生慢性肺部损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生永久性肺纤维化的过程约为6~24个月。发生肺纤维化前可无急性肺炎病史,患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气急。大野照射患者可发生慢性肺功能不全,并最终发生慢性肺心病和肺动脉高压。症状轻微者查体可无明显异常,部分照射区域可有呼吸音改变和叩诊浊音,可发生纵隔移位和脊柱向患侧偏斜。 3.1.3 细支气管炎闭塞性机化性肺炎:文献仅有数例报告[6],均发生于接受放疗的乳癌患者,可在结束放疗后1.5~6.0个月出现,X线胸片异常表现可发生于非照射区,甚至对侧肺部,并且病灶可以表现为游走性是其特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3]。 3.2 影像学表现 3.2.1 X线胸片 [14]: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于放疗近结束时至放疗后2个月内,见肺放射野内呈片状均匀密度模糊影,多发边界不清的小斑片状阴影,病灶边缘与放射治疗野一致,和正常肺组织有明显分界,此为本病特征表现。 放射性肺纤维化开始表现为放射野内较纤细的网状或细索条阴影,1个月后可逐渐增多,密度增高,病变范围扩大,可融合成致密的块状影。X线表现主要特点:①纤维索条影:长短不一,粗细不等,中间伴有点状密度增高影,肺纹理紊乱,胸壁、胸膜肥厚;②片状阴影:肺上照射野片状阴影,近侧边缘清晰;③胸膜改变:胸膜肥厚粘连,肋膈角变钝,胸腔积液;④肺不张:可表现为段、叶肺不张;⑤纵隔移位:表现向左、右移位,有时仅表现为气管扭曲移位。 3.2.2 CT表现:放射性肺炎早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散在的小片状淡薄密度影,边缘模糊,伴有增粗的血管、支气管影,周围胸膜尚光整。中期表现为肺实变,其内见有支气管征,肺泡囊,部分边缘可呈星状,可超出放疗照射野;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近胸壁的局部胸膜肥厚牵拉。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锐利,纤维条状影增多,小叶间隙增厚,同侧胸膜增厚,纵隔移位,肺容积缩小[15]。CT比X线平片更能显示放射性肺炎阴影的内部细微结构,如显示血管征、支气管充气征、肺大泡及支气管扩张[15]。 3.3分期与分级 3.3.1 临床分期 典型的放射性肺炎的发展可分为4期:①早期: 0.5~1个月,以渗出为主;②中期:2~3个月,以肉芽生长为主;③后期:3~6个月以纤维增生为主,;④晚期:6个月以后,以纤维化病变为主[8]。 3.3.2 分级标准 根据199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作组(RTOG)制定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分级标准[9] 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轻微的干咳或用力时呼吸困难;③2级:持续性咳嗽,需要麻醉性镇咳药,轻微用力时呼吸困难,X线无变化或有轻微棉絮状或片状影; ④3级:严重咳嗽,麻醉性镇咳药无效,安静时呼吸困难,X线呈致密影,需间断性吸氧或激素治疗;⑤4级:呼吸功能不全,需持续性吸氧或辅助机械通气;⑥5级:致命性呼吸困难。 4 治疗策略 4.1治疗原则 对仅有影像学表现无临床症状的放射性肺炎可不予特别治疗。若有轻微咳嗽、咳痰者,对症治疗即可。肺部继发感染给予抗生素,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抗凝疗法治疗,给予氧气吸入能改善低氧血症[16]。 4.2 肾上腺皮质激素 是目前治疗放射性肺炎常用而有效的药物,特别在早期使用更为有效,能减轻肺实质细胞和微血管的损害程度,减轻肺组织渗出和水肿,有效改善症状。泼尼松初期剂量60~100mg/d,分次口服,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总疗程为3~6周。重症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0~15mg/d,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每次15mg,每日3次。亦可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对减轻全身反应有效。 4.3抗感染 放射性肺炎极易合并细菌感染,若出现高热、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咳黄色脓痰,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应给足量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较快奏效。 4.4 非甾体类药物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可有效地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减轻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可起到辅助作用[17]。 4.5 减轻和防止肺纤维化 对肺组织有显著亲和作用的D-青霉素胺是一种螯合剂,在体内能阻止盐溶性胶原的成熟过程,对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肺功能均有良好作用。β-氨基丙酰氮是一种胶原成熟抑制剂,实验结果表明对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有良好作用,放射治疗期间使用可延迟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能延长生存期。 4.6中医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放射线为热毒之邪,热能化火,加之癌症病人多正气不足、瘀血内结,故治疗应采用滋阴润肺,酌加减毒、化瘀之法。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北沙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麦冬、知母、花粉、生地、玄参、栀子均有抗菌消炎作用;百合、麦冬有抗缺氧作用;丹参有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与西药合用,能明显缓解症状,改善放疗后肺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加速肺功能的恢复 [18,19]。 5 预防措施 5.1 掌握总照射剂量 辐射吸收剂量与肺损伤程度相关,但其作用又受到每日分割大小的明显影响。Graham等[ 4 ]的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放疗时,当V20(即肺接受大于20GY照射的体积与总体积比)分别为<22%、22%~30%、31%~40%及>40%时,2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7%、13%、36%,故为避免发生重度放射性肺炎,推荐V20应<25%[ 5 ]。 5.2 掌握分割次数/剂量比率 分割可减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并且是影响辐射后期损害的主要因素。多中心研究表明,分割范围、分割次数和总辐射剂量与放射性肺炎的危险性显著相关,其中又以分割范围>2.67Gy为放射性肺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放射剂量相同,与单次照射比较,每天分割2次照射可降低辐射的危害性[6]。因此,应严格掌握放射总剂量及其单次剂量分配、照射野大小。乳腺癌放射治疗最好行切线投射,尽量避免肺部的损伤。 5.3 掌握照射体积 通常肺照射范围<25%有可能发生肺的局部损伤,但不会引起放射性肺炎。小射野,特别是功能重要、容积较大的下肺野,大剂量照射(>50Gy)可能产生临床症状。若肺照射范围>50%,尤其是两肺同时照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将明显升高,两肺照射>30Gy为致死剂量,但也有剂量仅13Gy就发生死亡的报告[6]。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要求照射剂量>60Gy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据肿瘤学放疗组的研究方案表明,照射范围应局限于原发肿瘤和受累淋巴结周围2cm以内,若超出此范围肺损伤程度显著增加[6]。 5.4 了解既往治疗史 不论是否曾出现放射损伤的症状或体征,再次放疗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若首次治疗即出现放射性肺炎的表现,第2次治疗可能引起严重反应。许多化疗药物不仅具有直接肺毒性作用,还可能加重放疗的肺损伤作用。博莱霉素若与放疗同时应用,毒性将大于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1种。可增加放疗肺损伤程度的其他化疗药物还有放线菌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同时使用的毒性又大于交替使用。如有上述情况,在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及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均需特别慎重。 5.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及体温升高。X线检查发现肺炎应立即停止放射治疗。放射性肺炎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转,足见预防的重要性。此外,还应预防感冒、戒烟,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患。 总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旦发展到肺纤维化阶段,往往不可逆转,因此根本在于积极预防、及早治疗。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期待更早地发现放射性肺炎 [20] 参考文献: [1] MULLER G,KIRICUTA IC,STIESSJ, et al . Radiation pneumonitis and pulmonary fibrosis after the CT-planned radiotherapy of bronchialcarcinoma[J].StrahlentherOnkol,1994,170 (7) :400. [2] 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640. [3] 闫卫平.放射性肺炎[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2):7-9. [4] GrahamMV, PurdyJA, EmamiB, etal. Clinicaldose-volume histogram analysis for pneumonitis after 3D treatmen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Phys, 1999,45 (2):323-329. [5] 王跃珍.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7,16(1):39-43. [6] 放射性肺损伤诊断及治疗,放心医苑(),2005.3.28 [7] 唐求,王鹏.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5):634-636. [8] 刘泰福主编.现代放射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335. [9] 申文江,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95-103. [10] 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寻医问药网(),2004.7.15 [11]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社,2002 ,677. [12] 夏丽天,李而周,李莹,等. 胸部肿瘤放疗后引起RP 的相关因素及CT表现[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 ,18 (1):14216 [13] 放射性肺炎概述,放心医苑(),2004.7.15 [14] 丁文,郭岩.放射性肺损伤[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9):813-816. [15] 韩淑华, 发表于:2008-11-17 21:5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