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602397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

2、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

3、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倚杖、白人头; 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4、。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1)第一,二句,诗人从_和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

5、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

6、“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点评】

7、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

8、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 (1)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金樽清

9、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 “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10、。“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

11、作用。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注】银山碛(q)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胡沙:胡地的风沙。(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

12、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

13、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点评】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

14、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5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喜而作歌(明)张元忭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选自张元忭集)【注】稔(rn):谷物成熟。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慢慢走,散步。【答案】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

15、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公元971年秋,李煜

16、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砌:台阶。(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

17、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 “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

18、“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

19、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1)秋瑾(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

20、可知作者是秋瑾。 (2)“篱”,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意对即可。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湿:失意伤心。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

21、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答案为: 秋瑾;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

22、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点题的诗句是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

23、舞回风(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24、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

25、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 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

26、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山行 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

27、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答案】 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

28、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 了勃勃生机。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 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 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故答案为: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

29、供晚厨。(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牛群头:地名。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

30、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

31、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32、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泉香而酒洌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伛偻提携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B.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C.“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答案】 (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2)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3)B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

34、今释古。而“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领会。“寓”:寄托。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写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答案为: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B【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

35、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36、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

37、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

38、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39、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

40、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不可得 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 假装D.而绝其粮道 截断(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B.如其言 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

41、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是

42、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答案】 (1)A(2)C(3)B(4)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分析】A项有误, 竟不可得:到底没有得到,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竟:终于,到底。 C项有误,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以:动词,以为,认为。 B项错误,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

43、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使:假使。将:担任将军。 故答案为:A;C;B;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

44、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关系: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

45、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

46、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