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01879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一、 案例背景1、 教材分析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

2、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2、学生分析小说是学生乐学的一类文章,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有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作铺垫,故教学时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的捷径。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外国小说尚存陌生,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会。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

3、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l、朗读揣摩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2、合作探究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3、个性续写法

4、。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人物心理猜写和故事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3.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5、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过程略

5、)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二、教学步骤(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

6、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

7、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安排船上

8、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

9、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

10、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

11、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三、案例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

12、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

13、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4、。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观点: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学习,学校又实行了“三探一练”课堂教学新模式,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充分的阅读,充分的感悟,充分思考,以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教育。我试着进行了教学尝试,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我想,教无定法,只要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好的,只要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优秀经验的同时,又结合自己的学校情况。尽管我们农村中学教育还很落后,

15、学生素质还很不乐观,但我想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摒弃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农村语文课堂也能焕发出自己应有的色彩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

16、同情,提高道德观念。课堂实录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抓住切入点:小说中人物对于勒的评价)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

17、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板书内容全部来自学生)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角度) 生

18、:“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

19、请说说道理。 (抓住生成,展开对文字的品味)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指导鉴赏的方法:抓细节)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在前面品味“盼”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抓重要字词“竟”)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

20、么细节体现“盼”? (继续品味语言)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穷追不舍)生:“果然,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师:很好,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连续追问,启迪思维)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

21、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补充学生思维不足)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继续循着主线进行,这是老师的主导作用)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

22、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占钱赶有钱赞没钱骂、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通过人物对于勒的评价的学习,再来理清情节,可谓巧妙,轻松)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

23、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通过拟对联形式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引导深入思考)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

24、,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总结提炼)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继续循着主线,改换角度引导思考)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

25、归类提炼)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老师不作否定,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

26、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引导还没思考到的内容)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

27、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引导抓住语言进行感情态度的鉴赏)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开始引导对小说标题和主旨的理解)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最后探究题目的深层含义)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前面启发到位,学生得出这样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师:好。下课。 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