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592765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

2、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

3、,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课 题复习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型复习课课时3课时备课人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

4、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复习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法指导【专题线索】(见P11专题总结)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民族明清(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形成) 大一统) 和民族大融合) 的繁荣)封建经济继

6、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前475年前221年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原始社会是石器, 奴隶社会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封建社会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冶铁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基础);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了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劳动产品在集体成员中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在氏

7、族内部全体成年男女选举产生氏族首领,氏族首领与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理解):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

8、现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最初来源是战俘(最早、最主要)。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债务奴隶。 最初的奴隶主是氏族贵族。最初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 时间: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内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产品。

9、、表明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封建制建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农民比奴隶地位和处境有善)。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原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奴隶社会:奴隶像牲口;封建社会:明显的阶级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谐。【知识结构】一、基础知识梳理(1)自主

10、整合填空。概念辨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2)梳理知识一、夏朝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2、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二、商朝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

11、的奴隶制统治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宋等。)4、内容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6、影响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1、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

12、定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四、封建制度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2)特点:把

13、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秦朝的中央机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事事务)。九卿: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拓展: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

14、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

15、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延伸: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拓展: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秦

16、朝时全国推行。原因: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概况:郡县(道)乡、里亭;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兵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特点: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

17、(1)内容:西汉中央:布衣为相; 形成中朝和外朝制度地方: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刺史制度;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2)特点:分权基础上的

18、分权地方分权。5元朝(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2)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19、,对后世影响深远。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1)内容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

20、,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是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1)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二、重难点分析(包括关键概念剖析)(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注: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21、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等方面起了独特在作用。(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特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

22、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原因:(1)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2)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3)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

23、现在:(1)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

24、败局面。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

25、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

26、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总结: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西汉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

27、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初州县两级唐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道、州、县北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明废中书省和宰相制,创立内阁;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清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8、省、道、府、县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汉朝(巩固)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内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道、州、县御史台科举制北宋(加强)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路”、州、县元朝(发展)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统

29、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明朝(强化)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都察院清朝(顶峰并走向衰落)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省、道、府、县【阶段特征】(见P1专题概览)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总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如: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2、夏商时期特

30、点:(1)已形成一个国家政权,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方国首领定期要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商朝时,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地方封侯、伯。)(2)保留了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基本仍是一个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邦联),各方国仍有很大的自主权。(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这种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有直接影响)(3)神权色彩浓厚,敬重鬼神,盛行祭祀占卜。(4)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3、西周时期特点: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的

31、父系家长制演变为严格的宗法制度,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三者结合、互为表里。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强化的过程。1、专制主义:指皇权至高无上;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人治高于法制2、中央集权:指中央掌握绝对大权,地方政府权力弱,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制于中央政府。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4、宗法制度残余严重,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借助父权加强君权和行政权。5、儒家学说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6、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官僚政治、严密等级制度,造成严重官

32、民对立现象【典例演练】例1 (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例2(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

33、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题目设问“目的”和“原则”思考。 答案: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布置作业】导与练P35合作讨论1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1)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说明社会群体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截然不同,从而具有了集体进行军事防御的需求;而贫富分化的加剧恰恰就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条件之一。(2)是绝对权力和地位的象征(3)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这些恰恰是对氏族制度下社会地位平等现象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同样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知识总结 (1)早期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2)早期政治制度 夏: “家天下”的制度(世袭制) 商:承继“夏”,实行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3)早期政治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为什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 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教后记:9 / 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