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从中受到爱的教育。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
2、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窃读记第二课时一、全班交流上节课的内容(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二、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三、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1、 其实,还有很多人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2、 总结: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3、 联系实际:(1) 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2) 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