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
2、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
3、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杂文集十六部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选自朝花夕拾社戏 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选自呐喊3.文学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按篇幅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0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通字词2、给下列字注音阴晦( ) 瓦楞( ) 胯( )下 獾(
5、) 秕( )谷 髀( )间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五行( ) 3、词语理解阴晦: 萧索:惘然: 隔膜:恣睢: 展转:【课堂检测】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 、 等;散文诗集 、散文集 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2)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 (3)我就知道,我们
6、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5)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3、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我认为_句好,因为:_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
7、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合作探究】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3、内容分析(第一部分)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8、课堂检测】1、 听写课后词语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第三课时【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变化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 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二)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如何? 杨二嫂的形象: 作用: “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合作探究】精读全文的最后三节,结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
9、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意思?“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3)A、“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B、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4)“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双重含义是什么?(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课堂检测】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第四课时【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合作探究】1、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找出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故乡”这一题目怎么理解?【课堂检测】1、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2、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那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