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的一篇文言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三、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
3、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
4、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5、它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二)诵读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节奏和断句。2. 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3.指名学生读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5反复朗读第三段,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三 )积累提升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
6、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3.背诵积累:(四)探究内涵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 千里马与伯乐是什么关系?(用原文语句表示)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 用自己的话赏析食马者的丑态。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蕴含的实际意义。通过几
7、个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5.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五)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2讨论:当时的社会韩愈认为是伯乐比千里马重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更重要,为什么?这
8、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六)小结(七)作业:完成试卷第十七课练习。附:板书设计 17、马 说 韩愈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托物寓意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马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上文言文的课是最简单不过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上课的思路基本是上固定的,所以我选择了上马说这样一节课作为示范课。 综观自己在这节课上存在的优点有几处。 例如:对于课文的朗读把握,在这节课上处理得较好。大约在课堂上运用了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
9、在作品中所体会出来的那种愤懑之情。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气势体现得不够明显。这也是平时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朗读效果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 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读,更要读出效果,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朗读来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味。这样要比单纯地进行分析和理解要强得很多。 另外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对学生的翻译和实词的理解,对于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等都做了详细地交待。这一点上我做得比较好。平时在常规教学中也是一如既往地这样做的,每次学习的课内外文言文都必让学生识记和掌握,这样对于平时的文言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不足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是不够细致,有一些细节问题关注得不到位。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写
10、作没有进行训练,这样只是达到了听说读的目标,在写上就没有时间了。本来在设计教学预案的过程中是有这一步骤的,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步骤没有做,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点还是要有所改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思,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一节课的教学不能说明了什么,但是却足以给我们以警醒,那就是把公开课变成常规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公开课的课堂。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那么我想每一节课就都会成为精品课堂,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钻研型的专家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息! 小城子学校 庄艳平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马说教案设计课型:新授课 课时:1制作者:
11、庄艳平 执教时间:2014、4、24、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教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
12、,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二)诵读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节奏和断句。2. 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3.指名学生读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5反复朗读第三段,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三 )积
13、累提升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3.背诵积累:(四)探究内涵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
14、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是什么关系?(用原文语句表示)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用自己的话赏析食马者的丑态。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蕴含的实际意义。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5.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五)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2讨论:当时的社会韩愈认为是伯乐比千里马重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更重要,为什么?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六)小结(七)作业:完成试卷第十七课练习。附:板书设计 17、马 说 韩愈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托物寓意千里马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