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夹竹桃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刘灵芝设计理念: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其实,教语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也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可是,我们的语文课,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甚至都是一个教法,分析课文内容,二课标上却明明白白写着高年级的语文课,要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所以,这节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要达到的目标是: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当然,人文性与工具性是无法分开的,只有知道作者写什么了,才能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所以,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悟出作者语言的妙处,并渗透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第二小节,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
2、,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在读中习得语言,并用一个问题,自然而又巧妙地渗透了语文的工具性在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它的韧性表达出来的。 教学目标:1、 学会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3、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红白花开景象的奇妙,感受夹竹桃的韧性;4、 领悟表达,体会作者如何把夹竹桃的韧性写清楚的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2、简介季羡林1、 齐读课题2、 “夹”字音辨析出示“夹”在字典中的字义,学生据以辨析,弄明白,这里是表示搀杂夹杂的意思,应读第一声。3、 夹竹桃,
3、顾名思义,具有什么特别?(看图)4、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而是引导。譬如,此环节中,对于“夹”的读音。教师让学生自己辨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中也隐含着一种学习方面,即多音字的读音取决于这个字所在的语境及在这个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二、整体感知1、 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2、 夹竹桃在季羡林心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用书上短语来说。(交流)3、 出示第一小节,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交流)4、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吗?(夹竹桃对我说来,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5、 交流后,引导认识设置悬念的手法,并板书。6、 指名读课文,思考:为什
4、么这花在作者心中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7、 交流,板书:有韧性 引起幻想8、 分别是哪一小节介绍的?三、学习第二小节1、 出示第二小节,默读文字,思考这景象哪里奇妙、有趣?2、 指名说3、 自己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段文字,读出景象的奇妙有趣。如何才能读出这份奇妙呢,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要跟随文字去想象,你只有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入境。生自由练习。4、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配乐。5、 红白花开乃人间常事,可是因着作者的什么,这景象就显得奇妙,有趣了?6、 交流,板书(想象)7、 齐读。四、学习第四小节1、 理解“韧性”这个词的意思。2、 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句话哪些词真正地读出夹竹桃那份韧性
5、的,圈画并思考。3、 交流:两个“又”,你读出了什么?三个“在”,两个“看不出”,你看出了什么?“无日不迎风吐艳”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无不奉陪”又是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4、 指名读,读出夹竹桃的韧性。5、 可是,作者是如何写出夹竹桃的这份韧性的呢?这小节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读读,你有什么发现?6、 交流7、 指导:这小节作者用了许多内在的排比,事实上,作者在写这小节时,反复用了许多相同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反复使用,产生了一种节奏的美,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气势。以诗行形式出现: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朗读,配乐。8、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呢?第三小节,作者花200余字一口气写了14种花之多,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在浪费笔墨吗?下节课再交流。五、拓展延伸1、由感动中国人物引入夹竹桃,感动中国十大花卉之-夹竹桃。2、是简介季羡林文革时期的遭遇。3、配乐朗读第四小节。4、强调季羡林文章的特点-耐读。六、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小练笔:选择一种植物,写下其身上的品质或感动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