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丹阳市正则小学陈建华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经过同学们你一言他一语的交流,已流露在字里行间,读者心中自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剪枝”的意思,我结合导学单,要求学生课前进
2、行了课外资料的探究。新课伊始,同学们交流了对植物剪枝的认识,经过这一个过程,孩子们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不仅了解了剪枝中蕴藏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文课本知识,而是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整合,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学到读书的本领。 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三类图片:剪枝图,花开图,果熟图。多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桃园美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颇深。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抓住重点词语,如“挥舞”“一根根”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同时明白熟能生巧的道
3、理。这一部分学完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王大伯的自信和对来年桃子丰收的憧憬,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写得很美,我重点放在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画出描写桃园美的词句,同时创设情境,要求同学们说说“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怎么玩的。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生产劳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
4、学习。 在课后,我对文本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说的那样:“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为此,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例子。一开始,同学们都默不作声,似乎感觉这样的事情很少。我作了个提示,如种西瓜,一般一棵秧苗只让接一个瓜,其它的花蕾,瓜农一般都会给掐去,这样,接的西瓜才会又大又甜。后来,一位同学举到他家里做生意薄利多销的行为,让我和同学们感到很新颖很切合话题。接着,许多同学谈到了插秧、栽树的例子,这些证明同学们对本文的精髓部分已经掌握,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表扬。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学生课前预习为主,检查环节只一带而过,不够细致。部分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我的及时性鼓励没有跟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