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心理学分析(2009-10-16 07:19:02)转载标签:教育分类:心理文章由于网络特殊传媒的特点和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致使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里,其正常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受到影响和干扰,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异化,网络道德失范。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原因进行分析。(一)网络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异化与多重性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隐蔽而又缺少监控的世界,一方面它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使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传统伦理规范很难约束网络行为,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有
2、的上网青少年盲目反传统、反正统、反主流、缺乏责任感;故意使自己形成性别、年龄、地位和身份等错位,追求异化个性,形成多重人格。多种互动方式同时作用于青少年身上,就会使一个人产生多重人格。多种人格很难在一个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身上统一起来,容易引发角色混淆,干扰青少年的角色学习。2封闭人格的形成网络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种封闭性使上网者人格也向封闭方向发展,他们疏于与人交往,言语不多,思维迟缓;尽管能和陌生人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但他们却不能和现实中的人正常交流。由于网络上虚拟交往有巨大吸引力,青少年上网者往往迷恋其中,从而大大减少了参加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疏远了现实社会的
3、人际环境,加剧了他们的社会互动障碍。封闭人格使青少年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沟通,而出现对社会的不适应,严重的可以导致他们产生反社会意识,甚至产生犯罪心理及行为。3形成虚拟人格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问,上网的青少年在网络中都虚拟化为一个个非现实的自我,进行虚拟的网络行为。人格的虚拟性既是个性张扬的表现,也受网络数字化所制约,这种虚拟的特点是脱离自我,脱离现实,创造数字个人、数字人格,以一种似我非我的状态游移于网络之中,形成虚拟人格。这种虚拟人格使他们难于注意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形成道德的迷失和缺失。4道德人格的迷失网络的公开性还导致了网络垃圾信息泛滥。对青少年社会化造成危害的
4、网络垃圾主要有恶意的政治观点、错误的价值观念以及关于暴力和色情的信息。其中对青少年吸引力最大的是色情信息,它的危害性也最大。这些网络垃圾对青少年社会化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阻碍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熟,诱发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二)网络使青少年人文精神弱化、人性异化青少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原本应该是体能、心智、道德品质、科技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网络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弱化,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社会化缺陷,会使其人文精神萎缩,把科技作为社会进步、人的发
5、展的唯一尺度,不知历史,不晓传统,不讲政治、理想、道德。这种对高新技术的狂热使青少年对人伦、情感不屑一顾,从而发展成为冷漠无情的“数字化人”。有些青少年终日泡在网上,疏离社会,情感淡漠,造成与现实的隔离,这种现象极易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的疏远。直接的、感性的、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现实将逃逸于他们的视野之外,并最终使他们人性发生异化。(三)网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统一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网络世界中价值标准的多样化,这就使缺乏足够判断力的青少年无所适从,陷入困惑,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文化中包含着大量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这些负面因素对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潜移默
6、化的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被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所取代。而价值观念的不当会造成个体社会化缺陷或逆向社会化,导致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蔑视和冷漠。(四)网络使青少年自律道德弱化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在互联网上,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人与网络人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分离。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易造成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弱化
7、。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许多青少年黑客正是这样,他们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仅仅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刺激,是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这种环境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这对于追求个性张扬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缺乏道德约束情况下更容易产生道德失范行为。三
8、是网络导致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五)网络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控制性,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避免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
9、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由于网络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很难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很薄弱的。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通过以上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心理学分析,不难看出正是网络的传媒特点与青少年网络心理的相互作用而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及其人格健康发展,致使他们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同时缺乏网络道德评价体系,网络他律道德很难形成,这样,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就不足为奇了。青少年是我国的希望和未来,担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青少年网络道德严重失范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控制、指导和网络道德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