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郑和远航》说课稿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相关资料。
3、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凭借文本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
三、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利用国家远程IP教育资源接收到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并通过互联网这个开放性、互动性的平台,采用“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点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学生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当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网络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开展合作学习。
【说学习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国家远程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由于我校电脑室的每台电脑都接入互联网,于是我在课前找到了一个《郑和远航》的专题学习网站,里面收集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远航视频、宝船图片以及课文的内容等等,供学生们浏览。因为我们班学生人数较多,因此我会让他们两三个作为一个小组,共用一台电脑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两个课时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借助于电子课文的朗读,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能准确的读准生字。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清除阅读障碍。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历险过程、友好往来,初步感受郑和远航的壮举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郑和远航的一段视频。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能“怎样看”,让学生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文本、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丰富自己的认知。 (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借助媒体,精读“起航”
我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在学生交流时,我再相机播放有关视频,点击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船队的宏伟壮观,体会郑和的威武豪迈。以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来自文本的体验。
接着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视频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赞一赞郑和,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宣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再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学生对“规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引导我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点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效率将会很低,因此,我给他们提出自主探究的目标,这个目标出现在网站的学习讨论区里,分别是:
A、“友好交往”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视频),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网上又有那些故事让你难忘?
3、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接着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再播放一段“郑和灭海贼”的视频故事加深他们的理解。最后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这两部分的学习研讨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使得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动的主体性,要使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我先让学生略读第二部分6、7小节,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
(写法的指导,往往被我们的语文课堂所忽略,但我认为,它仍然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语文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的特点。一篇优秀的范文是学生学习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规范文本的研读,逐步构建自己的写作方法体系。)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最后,出示作业:
(1)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一下郑和。
(2)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出一期以郑和或航海为主题的小报 。
(3)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相互交流。
(这样设计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说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远航
(详)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张微型教案。这样的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又体现了教学的难点。)
总之,这一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到了国家远程教育媒体及网络资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即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控。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专题网站的有效利用也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