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类与整理教学目标: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选择学具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第二课时简单统计表教学目标: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学活动:一、自主学习1、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
3、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2、整理自己的小书包。3、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二、自主探究1. 提出问题,引出探究内容。出示例2 观察情景主题图。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师: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呢?这些人有什么不同?师继续提问:如果成分两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每组各有多少人?(同桌互相说一说)。2小组交流。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探究分类的方法,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学生数数,并交流、确定方法。学生大多能想出按男女性别、大人和孩子来分类统计。师小结:要给这些人,先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一样
4、,结果也不一样。 可怎么把分类的这些结果记录下来呢?如果不记录,一转眼就会忘掉的。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项新知识-用表格来记录整理好的这些数据。(补充板书)学生汇报整理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做表格。大人孩子人数84男女人数66 师,这种表格真了不起,把刚才我们分类的数据正确清楚记录了下来。像这种表格,就叫简单的统计表。介绍统计表的好处。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师:那总数有变化吗?生:总数不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结并版书。4、指导看书。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5、课堂练习:这些人
5、,还可以怎么分类? 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格里。6、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准。 a.如果这些人到公园门口买票,应该按什么分? b.如果这些人进更衣室,应按什么分? 从这两个问题,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桌讨论,学生回答师补充。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1分图形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2分图片。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3小结分类方法。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
6、来做些练习。4混合练习。四、快乐作业第31页练习七,第5题、第6题。第32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学情分析: 通过列举生活中购物、购门票、存钱等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说明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
7、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种类,说明这些人民币在我国商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学习分类的方法,接着通过等价的换钱游戏,使学生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和角,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以角为单位的两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币值。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方法,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有感性的认
8、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在识别人民币时,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识别人民币,不但可以看颜色、大小、图案等,最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取币、付币、找币的购物活动。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爱护人
9、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1、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一、情景引入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1、 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 2、 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3、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二、探究新知1、教材第52页的主题图。(用实物投影显示该图)(1)让学生观察购物图和游乐园购票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画面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某一次购物、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2)再让学生
10、观察第4幅图。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题目)。2.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甲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课件
11、演示)乙组: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和5角)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老师提问: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3.教学例2。(1)师生做换钱游戏。老师出示1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见下图)老师用课件重复上述过程,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这个等边三角形中1角币是
12、如何排列的?先从上往下数每行排列的个数分别是1、2、3、4)接着在1元币和10个1角币之间写一个醒目的等号,并配以声音出示,最后写上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式:1元=10角。(2)师生做换钱游戏。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1角=10分学生:用10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学生:用2个5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学生:用1个5分的,5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学生:用5个2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老师提问:1角=()分10分=()角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角=10分10分=1角三、知识运用1. “做一做”的第1题。2. “做一做”的第2题。3.思维训练: 在里填上“”“”或“=”,并说明理由。4元4角70角7元3元49角四、课堂小结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0分=1角五、作业1. 练习十二的第1题。2. 练习十二的第2题。六、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 1角=10分 10分=1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