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移》教案设计
洛川县丰园小学 吴侠侠
知识技能
(1)了解并认识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和平移的相关概念,能够利用平移图.
(2)通过探索了解并掌握平移特征.
数学思考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归纳能力. 解决问题 能够利用已知条件对图形作相应的平移变化,能够利用平移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体验数学知识的观察猜想和验证过程,欣赏数学图形之美.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重点 平移的含义和要素以及相关概念、平移特征.
难点 平移的二要素、平移特征的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的引入
活动1老师展示课件,嵌入白板全屏模式播放一组图片。 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的现象:火车、电梯、飞机. 让学生倾听、理解、想象和欣赏.
活动2 老师用白板编辑模式展示
二、美的探究
问题1: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问题2:什么样的变化才是平移?
学生活动设计:让学生上来利用白板动手画。体会平移的特征。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举例,其他人辨别是否是平移现象,然后通过自己举的事例来归纳和总结平移的含义. 学生归纳,老师用白板演示 平移:图形的平行移动就是平移. 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决定因素:方向和距离. 让学生充分讨论,辨别自己的判断,同学间进行交流.
活动3。利用白板注解模式演示 把一个三角形ABC,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理解下列概念 (1)对应点;(2)对应线段.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图形,可以发现经过平移能够互相重合的点 就是对应点,对应点的连线就是对应线段.
教师活动设计:用白板画图 教师在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经过变换后能够互相重合的元素就是对应元素. 因此,上述平移中,对应点是A与A′,B与B′,C与C′; 对应线段是AB与A′B′,BC与B′C′,AC与A′C′. 二、探究平移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如图△ABC经过平移成为△A′B′C′,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量是不变的?除了这些量不变外,你还能发现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设计: 一学生上来利用白板画图、度量进行猜测,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得出下列结论 结论:
1. 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相等、平行因为是平移,是图形的平行移动);
2.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且相等(都是平移的距离). 教师活动设计:
三、美的升华
利用白板的控制模式切换到幻灯片展示问题
1:如图,△ABC平移到△A′B′C′的位置.
(1)请指出平移的距离和方向.
(2)点D、E、F经过平移到了什么位置?
问题2:如图,将△ABC先下移2个格再右移4个格得到△A′B′C′. (利用白板的标注功能请学生做题)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设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体会平移在作图中的应用,同时感受平移变化的特征.
教师活动设计: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在进行图案设计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解答〕.
问题1(1)平移的方向是A-A′方向,距离是AA′的长度. (用白板展示问题)
问题3如图,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A′B′C′.
分析:图形平移后的对应点有什么特征?作出点B和点C的对应点B′和C′,能确定△A′B′C′吗?
解答:如图,连接AA′,过点B作AA′的平行线l,在l上截取BB′=AA′,则点 B′就是点B的对应点. 类似地,你能作出点C的对应点C′,并进一步得到平移后的三角形A′B′C′吗?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白板标注功能展示 平移特征:
(1)图形形状、大小不变; (2)连接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2.作业:老师利用白板切换PPT展示
3、习题5.
4.老师利用白板切换PPT展示
五.反馈,通过PPT和白板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更浓厚,发言更主动,掌握也非常好,几乎全班所有同学都能做好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