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历史自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知识与能力发展是互为条件的,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内容,能力是提高知识质量的因素,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或对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的,但最主要的途径应是通过自学获得。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恨之。”教学实践证明:与其教会学生,不如教学生会学。自学方法好似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所以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立足于知识武装,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
2、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是: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一堂好课应明确凸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光靠教师的“讲”是不
3、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教师的“讲”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的,能力是靠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自己锻炼、获得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的过程,这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主动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主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因此,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即在教与学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兴趣,因兴趣而产生学习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是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的形象概括。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最持久的动力,是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意识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作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能够使人们主动地、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去实现某一目的。所以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能够根据客观要求和主观条件,主动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