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里的数学问题留下的思考背景陈述: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页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汽车上原来有人,有人上车,有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这是一道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具体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独立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情景描述:出示练习题后,我用谈话法:小朋友,你乘过公共汽车吗?公共汽车到达一个车站后,车上先下来一些人,这时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又上来一些人,这时车上的人数又有什么变化?你能联系乘车的经验解答这题吗
2、?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下车后人数变少了,用减法,上车后人数变多了,用加法。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可以先求出有人上车后,车上一共有多少人?用(人)再求出有人下车后,现在有多少人?(人)”对于解答这题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我已准备给予这个学生评价时,一个女孩子在下面大声说:“不行,我妈妈说乘公交车时要先下后上,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所以我觉得做这题必须要先减后加,你这样做不可以。”“我每天坐无人售票车时,我发现车上的乘客从前门上车,从后门下车,是同时进行的,我的做法是对的,可以先加后减。”两个孩子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课堂上也开始热闹起来了。
3、作为教师我知道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那个女孩子的话也有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先上后下的习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从小对孩子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首先肯定了第二种方法,这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同时表扬这两个孩子的基础上,对全班小朋友进行了文明礼貌的教育。我的话刚说完,我又看到了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可以把车站上要上车和要下车的人数进行比较,(人)。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多,多人,再用(人),现在车上有人。”这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他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大部分孩子都不能想到的。我给予了这个孩子高度的评价,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这种创新求异
4、的思维中还有挖掘的价值,为了给别的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我继续问道假如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怎么办呢?学生展开了讨论,合众人之力,终于彻底弄懂了这题。黑板上留下了三种解法,一个思考。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我感觉我和我的学生今天都大有收获。反思: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数学片断,真正体会了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话“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真正去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一、教师要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很多教师经过长期的工作,形成了一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框框,成了束缚学生生命意识和个性潜能的一道道门槛,桎梏着学生的
5、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不能迷信静态的教材,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数学,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数学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可以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教师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教数学,课堂会因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二、 为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只有当他对数学活动的感觉是自由的,安全的时,他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反之,学生会感到学习是无奈的,被动的。正是因为我的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安全的感觉,他们才会主动参与活动中,平时我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允许学生上课不坐端正,我想,这都是为
6、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孩子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时刻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不同能力,挖掘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充分的自由,也因此激活了思维,才会出现如此充满情趣的回答。三、 充分挖掘练习中的丰富内涵。“凡事皆教育”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强大的影响作用,练习是静止的,如果教师为练习而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练习的载体价值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答案中,分析他们的思路,肯定成绩,提出问题。我想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是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所迸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是因为教育者深层次挖掘了练习中丰富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才能让课堂焕发光彩和活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是小看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作为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组织者,要有凌空的驾驭能力,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面对善于思考的孩子们。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刘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