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0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难点1. 散文特点、结构。2.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具准备主要教法朗读法、点拨法教 学 设 计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
2、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读,背。2、初步翻译课文。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1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难点1、 散文特点、结构。2.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具准备主要教法朗读法、
4、自主合作讨论法、点拨法教 学 设 计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
5、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
6、练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练习册。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读,背。2、翻译课文。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2 主备课人: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具准备主要教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籍贯(ji2) 硝药(xiao
7、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 二、导人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
8、贴符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
9、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完成课后练习三。2、熟读课文。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3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
10、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具准备主要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11、。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
12、。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文言词语
13、的积累 2、完成课后练习三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4 主备课人: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吆喝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3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重点句子的赏析教具准备主要教法自主、合作、探讨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14、1ai2)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二、导人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
15、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16、?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背诵课文。2、积累相关课文知识。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5
17、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吆喝标目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主要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
18、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
19、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积累实虚词。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6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春 酒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具准备主要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
20、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兴高采烈 落幕 过瘾 挑剔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
21、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1、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2、课后练习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
22、课)NO:57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春酒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3积累文学常识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教具准备主要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
23、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 萧乾 (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
24、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整理文中的字词和句式。背诵全文。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8 主备课人: 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俗世奇人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难点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具
25、准备主要教法朗读法、品味法、点拨法等教 学 设 计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戳(chuo1) 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二、导人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
26、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四、学习课文(一)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二)表演。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提示: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积累、背诵、默写全诗教 后 记双谊初中教师学科教
27、学课时设计初中 八 年级 下 册 语文 科 第 六 单元(课)NO:59 主备课人:余丽 年 月 日教学内容俗世奇人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难点1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具准备主要教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 学 设 计(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
28、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五、拓展训练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个人补充作业及辅导 1、研讨与练习四。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