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章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 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
2、地口算无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运算。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芳。二、探索新知。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小明和小芳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帐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2、提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3、:(1)小明应付钱:44+25= ()(2)小芳应付钱:44+38=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小明和小芳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第一道算式:44+25=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
4、9。第二道算式:44+38=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三、巩固深化。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1)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2)集体反馈、验证。(3)比较
5、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2)集体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
6、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3)集体反馈、验证。(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1)出示第6题。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2)出示第7题。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
7、以帮助。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执教:何菊秀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章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说 课 稿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加和减”的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掌握了千以内笔算加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必要的铺
8、垫。教材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例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购买玩具为题材,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数学课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的制定: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9、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抽象出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信息,由这些信息而产生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诱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
10、,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板书课题) 这一段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言语上,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放开胆子,去尝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还用两个小朋友购买东西产生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顺利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你们能口算出小男孩该付
11、多少钱给这位阿姨吗?怎么列式,同学们分组讨论,把想好的方法跟同学们好好的说一说。指名问答,互相交流。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只要方法正确、合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新课程要求算法多样化,算法的最优化。在这儿,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比较出最优秀的口算方法,教师加以总结。 师:这位小妹妹该付多少钱呢?如何列式呢?师
12、板书。你们还能口算出结果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8=12,再算40+30=70,再算12+70=82。对每一位回答出答案的同学都要及时表扬。 3、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算一算、比一比。(“想想做做”第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都那么好,现在我们小组间来个比赛,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 (
13、2)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想想做做”第4题) (4)估一估,算一算。(“想想做做”第5题) (5)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6、7题) 出示第6题挂图。 仔细看图,根据提出的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哪几条路?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在估计以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是怎么样想的,再算一算估计得对不对。 多媒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把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5、评价鼓励,全课
14、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执教:何菊秀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章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 学 反 思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利用两个小朋友购买东西产生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顺利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要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
15、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法。三、口算方法多样化分两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说说口算方法;第二层次写写口算方法。 (1)44+25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先算4420,再算645。先算445,再算4920。先算25+40,再算65+4。(2) 25+38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先算25+30,再算55+8。先算25+40,再算65-2。(3) 44+38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先算40+38,再算78+4。先算44+40,再算84-2。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
16、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执教:何菊秀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章千克和克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重点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
17、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
18、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3)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4)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
19、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
20、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1、生师交流后归集:我们今天认识了衡量重量的单位千克和克,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它。我们每天用的水也要用千克和克来衡量,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2、讨论:(1)很多同学每天包里都背有一瓶水,自己估计一下各自背的这瓶水大约有多少克或多少千克?(2)今年我们这里干旱,要使庄稼不枯死,大概需要多少水来浇灌?(3)通过师生交流,告诉学生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可见,水资源是无比的重要。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我们一定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生命的每一天都珍惜每一滴水! 石小三(2)班数学教师:何菊秀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