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光顾史出名门博客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1、约2070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2、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商。3、 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夏商 中央 负责祭祀占卜的 卜、祝 ;行政管理制度 记录王朝大事的 史 ;执掌军权的师。 地方:封候、伯 二 西周的分封制1、约1046年,周武王 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初期: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周王室的统治)3、影响 后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楚王问鼎”)三 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的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 父系家长 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2、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分封制 。3、宗法制根据血缘的亲疏,形成“天子诸侯 卿大夫 士”的宗法等级。4、宗法制保证了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首创皇帝制度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包括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丞相 :帮助皇
3、帝处理政事。(下设诸卿,如宗正、廷尉)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_(未任命)郡县制全面推行 :郡县乡里 (郡守) (县令)1秦朝国力强盛,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作用及影响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矛盾,秦朝短命而亡。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 、赵 、魏 、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2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 皇帝 任免。军队调动以虎
4、符 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3郡守对上 承受中央命令 ,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令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 司法 、狱讼 和兵役。4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 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汉承秦制;“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汉光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枢机构)汉初:郡国 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形成)隋三省六部制(发展)州县二级制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相权 一分为三 ,保证君权的独尊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宋二府三司二
5、府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 (军政);参知政事(行政);三司(财政)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元一省二院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宣慰司1.汉武帝后期,州作为监察区 ,其长官称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2.元朝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开端。省的长官称平章政事,由蒙古贵族担任,拥有“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大权。3.从汉至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 。4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 秦朝 ,在中央建立 皇帝制度和 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度。在中央集权制
6、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丞相,废除行省(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君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中央 权分六部,设置内阁(原因:明太祖“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明朝 布政司 (行政) 地方:设三司 都指挥司(军政) 按察司 (监察) 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 康熙帝:(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1、明成祖皇帝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
7、意见,称为 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内阁不是行政或决策机构,不可能制约皇权。2、军机大臣是由亲信满汉官员充任,他们每天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处实际是皇帝御旨的传达机构。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背景 中国逐渐衰落,面临严重社会问题;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根本原因: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原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第一阶段: 1840年,战争爆发(广州定海天津) 过程 第二阶段: 1841年,战争扩大(英国强占了 香港岛)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葛云飞中炮牺牲鸦片战争(18401842年)
8、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 结果: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中美 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影响: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反封建 原因:列强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过程:1856年广州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 圆明园
9、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1858年,俄、英、法、美) 结果 北京条约(1860年,俄、英、法)割 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瑷珲条约(1858年,俄) 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米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原因: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导火线:东学党起义)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 失败,原因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18941895年)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马关条约 赔款:2亿两白银 (1895年)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
10、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导火线:义和团 运动 旗号:“扶清灭洋 ” 结果:遭中外共同镇压而亡八国联军侵华 过程:天津廊坊阻击天津北京建立联军司令部(19001901年) 赔款:4.5亿两白银 设立“使馆界”(破坏领土 主权) 结果:辛丑条约 拆毁炮台,准许外国驻兵 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开始标志: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 1938年) 日本罪行 潘家峪惨案(1941年) 731部队(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中共: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全民族
11、或人民抗战) 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中国抗战: 敌后战场中共 开展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 百团大战(1940年,意义)(19371945年) 国内抗战 正面战场 凇沪会战(姚子青、谢晋元) 国民党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国外抗战 :中国远征军 1942年,为保滇缅 公路 进入缅甸 ,营救英军 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胜利意义: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的完全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_年_月人民政协召开 地点:_ 选举了_委员会通过了“_”,具有_性质内容 选举了_委员会通过_人民
12、政协召开 决定了首都、_、_,纪年法和新中国诞生 政治:_被推翻 条件 理论:毛泽东发表_ 组织:中国_召开 新中国诞生 标志:1949年10月1日_ 国内:开启了_发展的新纪元 意义 标志着_的结束 国际:继_和_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召开:1954年9月,地点北京 制定了_,体现了_和_两大原则内容 建立了_ 一届人大 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_的标志,为加强_,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_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 二届人大:_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_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制度的创立 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宏伟目标 确立:1949年_会议召开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
13、后:作为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和_中国共产党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提出“_”的方针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民族原则:_、_和_ 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_和_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依据:1949年“_”、1954年_的建立和完善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_,保证祖国统一和_,调动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上_错误严重发展(主要原因) 原因 毛泽东为防止_复辟 野心家林彪、江青等利用和助长毛泽东
14、的错误“文化大革命” _思潮泛滥 践踏民主和法制 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_) 人民代表大会、_、_、公安部(局)无法正常工作 建设_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背景:“文革”教训 完善国家的_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 深入持久地进行_教育逐步健全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_,有法必依,_,_ ” 措施 重塑法律尊严:全国范围平反各种_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 加紧全面立法 初步形成_的局面 为_奠定重要基础 国家机构:完善_和国家领导机制民主制度的 基层民主:农村逐步建立_制度建设与完善 政党制度: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
15、督,_,_”) 民族工作:健全和发展_制度 治国方略:强调_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_ 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 1979年邓小平访美谈话 形成过程 大陆:实行_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邓小平提出和全面论述 港澳台:实行_制度 评价:是_的重要组成部分,_的指导方针 综合国力增强 条件 国际地位提高香港、 香港回归 “_”构想的提出澳门 _年中英谈判的回归 过程 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_年_月_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内:_迈出重要一步 意义 国际: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987年4月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澳门 _年_月_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6、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处于_状态 措施:“_、_”方针促进两岸和缓与交流海峡两岸关系 1979年:停止炮击_,两岸真正停火的发展 1987年:民间交往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表现: 1992年:_、_达成“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_,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重申_是_的基础和前提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国际形势: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_世界体系受到严重削弱;_形成世界体系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独立自主 目的: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_” 内容 “_” “_” 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同17个国家建立关
17、系 成就: _、_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中苏建交,签定_ 目的: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_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 确认:_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确认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_和_、_、_、_、_ 标志着新中国_的成熟 意义: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成为解决_问题的基本准则 背景:美国企图从_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日内瓦会议 内容:讨论和平解决_和_问题步入世界 成果:达成_外交舞台 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_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背景:_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内容:讨论_、_、_等问题 亚非
18、会议 中国的作用:提出“_”方针,加强了团结协作 这是第一次没有_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第2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 未恢复的原因:_的阻挠 广大_国家力量壮大恢复在联合国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合法席位 原因 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 恢复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时间:_年10月,第_届联大 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 影响 美国实行_的政策破产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 美苏争霸中处于_地位 _: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军事威胁中国安全中美关系 背景原因 国际地位的提高正常化的进程 中国 为了对付_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_问题 为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1971年美国_秘密访华
19、进程 1972年2月_访华,在_签订_ 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_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_访美,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_关系改善 原因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日本对华友好_的推动 中日关系 1972年秋,_访华,签定联合声明的改善 过程 1978年,中日缔结_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影响 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僵局被打破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提纲答案: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1949年9月人民政协召开 地点:北平 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
20、法性质内容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政协召开 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和新中国诞生 政治: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条件 理论: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新中国诞生 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内: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意义 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国际: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召开:1954年9月,地点北京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一届人大 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
21、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 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制度的创立 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 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
22、族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建立和完善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严重发展(主要原因) 原因 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野心家林彪、江青等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文化大革命” 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践踏民主和法制 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迫害刘少奇) 人民代表大会、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局)无法正常工作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背景:“文革
23、”教训 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 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逐步健全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措施 重塑法律尊严: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紧全面立法 初步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 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国家机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机制民主制度的 基层民主:农村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建设与完善 政党制度: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工作: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治国方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24、基本方略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 1979年邓小平访美谈话 形成过程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邓小平提出和全面论述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综合国力增强 条件 国际地位提高香港、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澳门 1982年中英谈判的回归 过程 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内: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意义 国际: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987年4月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处于长期隔绝状态 措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促进两岸和缓与交流海峡两岸关系 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两岸真正停火的发展 1987年:民间交往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表现: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国际形势: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受到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独立自主 目的:废除旧中国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