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化学必修二复习提纲高中化学必2重要知识点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 原子结构1。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3.核素、同位素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2、(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熟记元素周期表分区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周期原子,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到电子能力增强,失去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原子,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加,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到电子能力减弱,失去电子能力增
3、强,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第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2)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比较粒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
4、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四、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5、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注意: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 氢键 ,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 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2O NH33 。五、 电子式的书写:多在外、少在内、小在外、大在内、阴阳相间。多在外、少在内:同种离子数量多的放在离子式的最外侧,相对少一些的放在内侧书写。小在外、大在内:对于不同价态的离子,也按其绝对值,遵照
6、“大值在中间、小值在周边”的原则书写。阴阳相间:书写时,要做到阴阳离子相间书写。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速率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单位:mol/(Ls)或mol/(Lmin)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浓度
7、: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它因素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
8、)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化学同步上有)(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
9、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选修四导学案上有 注意: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4ClBaCl222NH310H2O 是吸热反应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H=生成物能量总和反应物能量总和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放热)H 为“+”或H 0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
10、体系能量降低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原电池1、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电
11、解质溶液 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电子流向:外电路: 负 极导线 正 极 内电路:盐桥中 阴 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 阳 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 (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还原反应: 2H2eH2(较不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
12、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总反应式: Zn+2H+=Zn2+H2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
13、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2)、二次电池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放电:负极(铅): Pb2e PbSO4 正极(氧化铅): PbO24H+2e- PbSO42H2O 充电:阴极: PbSO42H2O2e- PbO24H+ 放电 充电 阳极: PbSO42e Pb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3)、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
14、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 =4H+ 正极:24 e- 4H+ =2H2O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 2H24OH-4e4H2O 正极:22H2O4 e-4OH-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15、CH410OH8e- 7H2O;正极:4H2O2O28e- 8OH-。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第三单元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1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及碳酸盐属于无机物。(2)烃:仅含有C和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2甲烷、乙烯、苯结构和性质的比较甲烷乙烯苯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的透明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1)氧化反应(2)取代反应(1)氧化反应:燃烧;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2)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与H2O加成生
16、成乙醇(3)加聚反应:加聚生成聚乙烯(1)易取代:卤代、硝化(2)能加成:与H2加成生成环己烷(3)难氧化:燃烧,但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3。烷烃(1)结构与性质通式CnH2n2(n1)结构特点链状(可带支链)分子中碳原子呈锯齿状排列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连,其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一个碳原子与相邻四个原子构成四面体结构;1 mol CnH2n2含共价键的数目是(3n1)NA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燃烧);分解反应(高温裂解)(2)习惯命名法当碳原子数n10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若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当碳原子数n相
17、同时,用正、异、新来区别。如:CH3CH2CH2CH2CH3称为正戊烷,(CH3)2CHCH2CH3称为异戊烷,(CH3)4C称为新戊烷。 易错警示(1)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有机产物是混合物,其中有机产物都不溶于水,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的都是液体。(2)烷烃与Cl2的取代反应,每取代1 mol氢原子,需要消耗1 mol Cl2。(3)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锯齿状.(4)乙烯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原理不同,前者属于加成反应,后者属于氧化反应。(5)溴水、酸性KMnO4溶液均可鉴别乙烷和乙烯,但要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时,只能选用溴水,因为酸性高锰酸钾
18、能将乙烯氧化成CO2。(6)苯不能与溴水、酸性KMnO4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但能够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其褪色。苯与液溴在FeBr3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7)苯分子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利用苯的邻二氯代物仅有一种,可证明碳碳键完全相同。甲烷乙烯苯化学性质与溴反应溴蒸气(光照)取代反应溴(CCl4)加成反应液溴(催化剂)取代反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氧化反应不反应主要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氧化加成、取代鉴别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将溴水加入苯中振荡分层,上层呈橙色,下层为无色3、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6、烷烃的命名:(1)普通命名
19、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7、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1)、物理性质名称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乙醇无色特殊香味液体比水小与水任意比互溶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低于16。6_凝结成固体,又称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2)、化学性质比较乙醇、乙酸、水、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泼性4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化学书、同步练习册)(4)反应的条件及其意义: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被收集。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用浓硫酸作吸水剂,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可提高产率.(5)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及现象作用: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中和乙酸、溶解乙醇;现象:在饱和Na2CO3溶液上方有透明的、有香味的油状液体。(6)注意事项试剂的加入顺序: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不能先加浓硫酸。防倒吸的方法:导管末端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