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面积和面积单位》案例分析
银杏小学 杨颖霞
案例描述
一、导入
1、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让学生选择涂色,选哪张会涂得快一些;
2、学生触摸桌面和数学课本面,感受面的大小;
3、比较黑板面和电视机的显示屏,看谁大一些;
4、揭示课题: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实物,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2、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它们无法比较大小,因为右边的图形不是封闭图形。)
3、引导学生说出面积的概念;
4、师总结揭示面积的概念,学生齐读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它们的面积。);
5、课件出示四组图形(如下图),比比看谁大谁小:
6、学生讨论比较方法;
7、师揭示比较方法:重叠法;
8、课件出示下图:
(用重叠的方法比不出哪个面积大,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方法。)
9、师课件演示用同样大小的图形来填满这两个长方形比较面积,同时提醒学生比较面积大小时应该选择形状大小都一样的图形来比较;
10、揭示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11、师发给学生纸包,让学生感觉面积单位: ①1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想一想:它与你的哪个指甲盖大小差不多?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
是1平方厘米?
②1平方分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用纸包中的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比划,大约与他们的手掌差不多大。
小组活动:用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测数学书的面积大小。 ③学生推测1平方米大约是多大。
师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上大约可以站9——10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2、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帮助学生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3、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数面积。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案例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生学习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知识,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单位。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引导学生探索面积的概念,在学生通过充分理解面积后,自己来探索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当图形不能通过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时引出矛盾,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引出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具体说来,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了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通过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利用让学生给大小不一的两张纸涂色,看选哪张涂得快一些和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面,直观的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导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了感性上的认识。这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下了铺垫。例如,教师让学生比较“黑板的面与教学用的电视机显示屏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觉得学习本课知识有困难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教师在揭示面积概念的时候,循序渐进,一步步帮助学生探索,既符合知识建构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如果教师只一味地填鸭式地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负担,也不利于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再次,教师在揭示面积单位时设置教学矛盾,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兴趣,注重知识的生成。例如,教学环节中有通过重叠法比较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大小,而比较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大小时重叠法已经行不通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摆图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而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另外,教学环节中小纸包的出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利用实物帮助学生感觉面积单位,直截了当,不用费劲解释学生就能理解,这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可取的。练习的设置层次感也很明显,由易到难并注重帮学生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不同。
总体说来,本节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情感的交流,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造了互动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