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我国有句名言:“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在学习中的地位,光学不问,学到的只是死板的教条知识,掌握的也只是机械的解题方法,以至于对所学知识不能理解,运用时没有创新性,解题更缺乏灵活性。在学习数学中,“提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阶梯”,没有这个阶梯你就不能达到更高点。中学生最富有想象力,因此,不但要给他们 “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 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学生“提问题”的基础“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
2、,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好多优秀的教案都是通过“提问题”作为线索设计的。当学生习惯于这种问题式教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他也就习惯于“提问题”了。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逐渐形成,“提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了。 教师
3、要引导学生“提问题”,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要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不给学生创造质疑问疑的机会,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促使学生靠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来学习数学。事实上任何概念、定理、公理、法则都可能有一个不完全的归纳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些必要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这将扼杀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只有经过学生思索、讨论而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还能让学
4、生喜欢数学,无形中提高了数学成绩。二、 教师的激发和鼓励是学生“提问题”的保证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得老老实实听讲,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如果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
5、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的问题,老师都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倍爱护及时引导,引导他们讲出他们想讲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独立思
6、考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因素。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三、 教
7、师要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问题中提高 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提,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新奇的想法或者是对解决问题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教师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等。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学生可提出“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它和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讲“不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可提出“是否把等式的性质中等式两个字都改成不等式就行了呢?”;在讲“矩形、菱形”时,学生可提问“矩形的哪些性质菱形不具有呢,而菱形的哪些性质矩形又不具有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在做一道证明题时,学生要会问:“这个已知条件有什么用呢?”,“要证这个结论需要些什么呢?”,做完题目后学生要习惯于问:“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这些问题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会问,我们做教师的可以先交会他们,慢慢他们就习惯于问了。“提问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手段,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又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提问题”的次数多了,他的成绩也渐渐地好了。当然成绩好了,他也就能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盼的,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