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S版)
第 5 单元 课题:21奇异的琥珀
编写者:杨兴红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包裹”等词语,积累“美餐、热辣辣、淹没、冲刷”等词语。
2、了解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文中的答案。
2、讨论、交流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反复品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过程。
2、难点: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关键:讨论、交流并可播放课件(琥珀图片或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琥珀是经过地质作用后而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通俗点说,它的祖先是松树。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第二阶段树脂脱落被埋在森林土壤当中,在此阶段内发生了石化作用,在这一作用下化石树脂的成分、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第三阶段是石化树脂被冲刷、搬运和沉淀,成岩作用形成了琥珀。
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包裹”等词语,积累“美餐、热辣辣、淹没、冲刷”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
⑴我要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⑵我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我能写得很漂亮。
⑶我要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琥珀 飒飒 松脂 拂拭 掸翅膀
渗出 包裹 美餐 澎湃 热辣辣
黏稠 详细 淹没 冲刷 翻腾怒吼 前俯后仰
⑷我要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再读课文,思考:
⑴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讲了
。
⑵课文共分成三部分,请你在文中划出来,并归纳段意。
3、默读第一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箭头、文字说明等方式。
交流展示:
对学:认读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群学: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第2、3题。
当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hǔ pò sōng zhī bāo guǒ shèn chū
( ) ( ) ( ) ( )
Péng pài nián chóu xiáng xì měi cān
( ) ( ) ( ) (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 ) 约摸( ) 推测( )
刚好( ) 逼近( ) 远古( )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 我要读懂课文,了解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2、 我要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主探究:
1、 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⑴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找出这块琥珀“奇异”在哪?
⑵带着惊异之意,读读这几句话。
2、 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⑴读课文1-12自然段,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⑵在书上用“—”标记出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用文中生动的语句练习说一说。
⑶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
3、 谈论“发现”感觉奇异。
自读13-17自然段,这块琥珀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
4、 分析“推测”感觉奇异。
⑴再读最后一自然段,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⑵试着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5、本课写作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
群学:交流自主探究学习收获。
展示:⑴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⑵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加以叙述。
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拓展提升: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有关琥珀的哪些知识?
课后检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琥( ) 黏( ) 渗( ) 珀( )
虎( ) 粘( ) 参( ) 泊( )
二、 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 )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 )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 )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 填空。
2、 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3、从这段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科学,细心地玩味起来,并不是别的,而是正确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斯坦尼期瓦夫
3
展开阅读全文